(一)意念动力论
艾瑞克森倾向于赞同催眠的解离理论,认为催眠状态是在无意识水平上发挥功能,减少或消除来自意识领域的干扰,个体的参考框架和信念被暂时改变,从而更易于接纳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心理功能模式。
症状现象其实与催眠现象非常类似,主要差异在于它们所发生的情境。艾瑞克森将催眠分为症状性催眠和治疗性催眠。所谓症状性催眠指的是一个人经常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暗示,经由意念动力过程导致症状的出现。个体被僵化的概念性想法所吸引,重复的负面内部对话无法停止,讨厌的意象不断地在记忆中闪回,症状成分就自动表现出来了,从而使人沉浸在痛苦的体验之中。治疗性催眠是通过自我肯定的积极心理暗示,打破僵化框架的固着,在解离状态下,经由新的意念动力过程,产生新的体验。艾瑞克森形象地指出:“如果你有幻想的痛苦,你也可以有幻想的快乐。”例如,恐惧症病人会用鲜明的“可怕景象”吓倒自己,也可以用同样生动的想象愉悦自己。
由此不难看出,在催眠致病和催眠治病过程中都是意念动力在起作用。通过催眠的积极暗示,催眠师可以将问题转变为解决方案。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将问题过程重新情境化,从而使得它们成为来访者成长过程中有价值的解决契机。简言之,来访者的问题中包含了解决方案,其症状诱导策略是诱导治疗性催眠的基础。
(二)统整性理念
统整性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念。所谓统整性指的是一个系统的自我一致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在催眠治疗系统内的统整性是指催眠师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与受术者的需要相一致,催眠师愿意并且能够充分支持受术者对转变的要求;催眠师能放下个人偏见,完全接纳(并不是必须同意)受术者的体验和感受,接纳并利用受术者的现实表现;催眠师能克制自己,不把个人信念、价值观以及解决办法强加给受术者,而是指导受术者进入一种治疗性的催眠情境,自己发现解决办法。简言之,统整性是催眠师与受术者生命系统的完整结盟,是对彼此合作的彻底投入。
大多数受术者将很快不信任一个非支持性的催眠师,并由此不再愿意与他合作。催眠状态中的受术者会和清醒状态一样强烈地抵抗暗示。而当一个人完全与另一个人结为同盟时,就不会发生阻抗了。
信奉统整性理念的催眠师可以与受术者建立和谐、安全的人际关系。随着对治疗师越来越信任,受术者也开始更加信任自己,更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缺点,并尝试去发展新的生存方式;也更加乐意跟随催眠指令,无论这些指令听上去是如何奇怪和不切题。这种合作对艾瑞克森催眠学派的治疗师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经常使用一些非传统的甚至高度异端的策略。
失去了统整性,即使是技术娴熟的催眠治疗师也会发现:受术者或许可以产生催眠现象,但不会获得治疗性改变;或许对催眠师的能力有强烈的印象,却不可能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或许会了解催眠师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但却无法发展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
为了发展和保持统整性,催眠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识别并处理不可接受的个人体验
催眠师不可接受的体验会严重限制其治疗行为。例如,一个排斥、厌恶暴饮暴食的治疗师在接触此类病人时会产生明显的情绪不适感,很难迫使自己去接纳、帮助一个这样的来访者。因此,催眠师或治疗师应该努力识别并处理好自己那些不可接受的体验,可以通过定期的自我探索、自我催眠或接受督导来克服这种自身的局限。
2.避免对来访者做出诊断和批判
艾瑞克森学派的治疗师通常不对来访者进行诊断分类,因为这样做不但会使治疗师对每个来访者的独特情况失去自主判断力,还暗示来访者是有缺陷的或有病的,其体验是不好的或不真实的。来访者正是不断地试图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才不断地强化了这种体验。通过去除那种用“对”和“错”、“好”和“坏”来评判来访者体验的冲动,治疗师变得能够承认并利用困扰来访者的特别体验,欣赏每一位来访者的独特之处,来访者的转变才有可能发生。
3.使受术者自己产生催眠体验
人们通常认为催眠师要为受术者的催眠体验负责,这种观点给催眠师带来了许多压力。一些催眠师在来访者面前制造出一种优越的气氛,以权威的姿态对待来访者,认为受术者没有能力,只能被动地遵循专制的催眠程序。另一些催眠师,尤其是新手,又会因为非常没有把握而退缩,不确定到底怎样做才能有效,于是便谦卑地去运用标准化的诱导技术,或只采用那些自己能驾驭而受术者可能并不需要或并不适用的策略。无论属于上述何种情况,试图对受术者催眠体验负责的催眠师都会产生许多失望和挫败感,因为受术者或者会直接拒绝这种信息,或者会间接地抵制。
艾瑞克森学派认为,催眠师并不能通过强加一些程序来导致受术者的催眠体验,而是要尊重和利用受术者的原有模式和潜能。受术者具有必要的智慧和资源来产生催眠状态和治疗性变化,只是因为其习惯性的表达模式限制了他们接近这些资源。催眠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术者摆脱僵化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束缚,通过自己独特的、高度智慧的无意识过程产生期望的体验和变化。
下面是艾瑞克森在催眠治疗过程中常常对受术者说的两段话:
你的意识心理非常聪明……但是你的无意识更加智慧……所以我并不要求你学习任何新技能……我只是要求你自愿地运用那些你虽然还不完全了解,但是的确已经拥有的技能。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无意识需要……因此我感兴趣的是你会找到一种特别的、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转引自:斯蒂芬·吉利根.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王峻,谭洪岗,吴薇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三)间接性模式
催眠现象是一种脱离表浅意识状态而潜入深藏意识的精神活动,也是探索并处理潜意识的重要方法。为此,催眠师必须吸引受术者的注意力,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内部世界。传统催眠大多采用直接诱导策略来进入潜意识,常常会遭到受术者意识活动的干扰或阻抗。
艾瑞克森以使用间接催眠(indirective hypnosis)的方法闻名于催眠界,间接催眠是取得来访者合作并促使其改变的最有效方法。
艾瑞克森经常间接地鼓励受术者的无意识过程来自动地表达自己。例如,他经常通过讲述自己或其他人的故事来诱导催眠反应,受术者在专心倾听他讲述的同时,也开始产生类似的意象,并通过意念运动使身体特征发生微小变化,如面部颜色、呼吸节律、瞳孔大小的改变等。艾瑞克森会密切关注这些细微的线索,并在随后的诱导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它们。这种人际的“反馈回路”式沟通,可使受术者不经过直接暗示就进入催眠。
隐喻性加工是艾瑞克森催眠学派的核心概念。隐喻指的是催眠师所提供的易于理解的象征性事物;隐喻性加工是指受术者以自我参考的方式去理解象征性事物,并对其做出反应的倾向。例如,当听到其他人被某个故事深深吸引时,受术者就可能开始进入催眠状态;当听到一个与自己的问题结构相似的故事时,受术者就可能开始探索自己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对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事情产生反应。
隐喻可以很简单,如“她像一本打开的书”;也可以很复杂,讲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要产生隐喻,只需要将以语言为基础、负责抽象思维和推理的逻辑左脑的注意力引开一段足够的时间,让与想象和情绪有关的直觉右脑得以发挥所长就可以了。也就是说,隐喻可以越过左脑的抵制,直接触及人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即无意识思维。
设计隐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迎合听者的兴趣和经历。例如,已婚的人会对有关家庭的隐喻起反应;股民会把“牛”和“熊”联系在一起。
艾瑞克森与其朋友和追随者史德内·罗森(Sidney Rosen)合著的《催眠之声伴随你》(My Voice Will Go With You)一书中,收录了一百多个艾瑞克森在实施催眠和平时与学生交流时所讲的故事以及各种隐喻手法,并由罗森做了解释和点评。
例如,艾瑞克森曾用自己年轻时凭借兜售书籍赚取学费的一段亲身经历,说明潜意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一位脾气很坏的老农对他的书籍毫无兴趣,当老农忙着喂猪时,艾瑞克森不经意地捡起一对木瓦顺手挠刷猪背,老农立刻表达对他的欣赏,并答应购买书籍。
又如,在催眠状态下对一位因性冷淡而婚姻不幸的妇女进行治疗时,艾瑞克森向她详细解说男孩**和梦遗的过程及快感,接着说:“每个男孩所承继的基因血统一半来自女性,因此凡是男孩可以做到的事,女孩也同样能不落人后。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出现性梦反应。当你在大白天里眼见某位英俊男士时,何不让自己有所反应?对方并不会知道你的秘密,但你本人却可充分享受其间的快感。”该女士突然变得异常沉静,整个脸颊泛起红晕,兴奋地说:“艾瑞克森博士,你刚才让我经验到这辈子第一次的性**。非常谢谢你!”
艾瑞克森的同事和追随者杰夫瑞·西格指出,在催眠治疗中采用奇闻逸事的隐喻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奇闻逸事对受术者没有威胁性;
②奇闻逸事可吸引受术者的注意力;
③奇闻逸事能助长独立性(受术者必须设法理解其含义,自主获取结论或展开行动);
④奇闻逸事可以引开受术者面对改变的阻抗心理;
⑤奇闻逸事可以用来建立并掌控关系;
⑥奇闻逸事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
⑦奇闻逸事可以营造多种情绪,进而激发更多催眠反应;
⑧奇闻逸事使受术者印象深刻,能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