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家庭生活现状(1 / 1)

(一)经济资源稀缺及“代际传承”

经济资源稀缺,尤其是学习资源稀缺,限制了儿童的发展。由于父母丧失劳动力、工作简单、经济来源单一、家庭变故、父母找工作困难等原因,低保家庭经济资源稀缺,表现在学习经费稀缺、生活经费稀缺、娱乐经费稀缺、家庭空间差,以及医疗经费稀缺这几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经费稀缺,没有钱给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没有钱供孩子上学,以及将来上大学;应付孩子的学习用具、书本费等开销困难,没有钱承担孩子业余爱好的学习等,使父母和孩子都倍感痛苦。这些学习经费上的限制导致低保家庭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机会要少很多,这对孩子学习成绩,获取课外资源,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相当不利的影响,这些家庭的孩子甚至会失去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孩子将来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阻碍。

我们发现,经济压力没有表现出对贫困儿童抑郁、焦虑和行为抑制的直接影响,但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这样的压力还是传递到下一代身上。在本研究的调查中,相比非贫困儿童组,贫困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消极情绪以及公平感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他们在抑郁、焦虑和行为抑制量表上都表现出较高的得分。而路径分析显示,这与其生活的物质环境、教养环境息息相关。

经济压力对教养方式的影响前文已经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赘述,那么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又从何而起呢?首先,跟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高于父亲教养方式;同时,在对子女焦虑水平的逐步回归分析中,母亲教养方式能够进入回归方程,而父亲则被排除在外。这也许与被试的年龄特点有关,本研究的被试年龄从9周岁到15周岁,刚刚进入青春期。年纪较小的青少年往往与母亲的关系更加密切,对母亲也更加依恋,因此母亲的教养方式更能影响到他们。

(二)社会资源的支持

在本次调查中,城市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资源明显比非贫困组儿童缺乏,他们的家庭收入低,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债务。绝大多数的贫困儿童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很难享受到空调、电脑等电器,日常的食品也非常局限。在教育资源方面,大部分贫困儿童无法享受专门的学习空间,并且无法保证安静的学习环境;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辅导功课,而家中也无法负担孩子的课外辅导费用。另外,贫困儿童拥有的课外书、报纸杂志以及电子学习工具也显著少于正常家庭的同龄人。

在社会资源方面,贫困家庭的儿童基本上能够得到和非贫困家庭儿童一样的社会支持,即他们在困难的时候能够获得亲人、邻居等群体的帮助。

(三)家庭冲突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低保家庭的家庭冲突主要体现在亲子冲突、夫妻冲突以及老人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这三个方面,其中亲子冲突最为突出,主要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做错事等原因引起,多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冲突。低保家庭的父母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方式方法,加之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不免急于求成,恨其不争,进而采取粗暴的方式,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不管孩子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应对,都会让孩子体验到消极的情感。频繁的家庭冲突不仅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破坏家庭和谐,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自信,给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隐患。

资源稀缺导致的家庭冲突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和国外的贫困家庭一样,当共同面对一个捉襟见肘的困境时,夫妻二人很容易陷入互相埋怨指责的怪圈。低保家庭中祖孙三代同堂的情况比较多,而这往往不是因为家庭传统,而是没有经济实力再置办新家,居住在一起是无奈之举。无论是父母投靠祖辈,还是祖辈需要父母赡养,在本来已经十分稀缺的经济环境下,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

发生家庭冲突时,孩子难免被卷入家庭纠纷,在本来就困难的生存环境中又添加一重压力,也就无怪乎孩子会产生反感、烦躁、伤心和难过等消极情绪。

大部分父母认为,低保制度要求公示以及去学校开证明等规定不合理,觉得公示没有必要,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会让申请低保的人觉得不好意思,受到伤害,并担心对孩子有影响,有时还会招来某些人恶意举报。幸运的是,在采访中,孩子表示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因此对孩子没有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