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都会对儿童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那么,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儿童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属于宏系统的变化,这一变化要对儿童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儿童的教育资源、父母的教养方式等近环境因素的作用,最后间接地影响儿童。对此,前面提到的一些访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证据支持。
(一)家庭经济环境对父母的伤害
访谈中发现,在北京市的贫困家庭中,申请低保的过程虽然能够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为他们带来收入,但却伤害了家长的自尊心。在申请低保时,居委会或者社保办公室会有公示程序,就是将申请低保的家庭情况公开,包括家中财产的数目、具体物资、月收入、每一笔花销的去向、是否养宠物等,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公开了这个家庭的隐私。贫困家庭儿童家长对公示的看法分歧较大,30%的家长认为公示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而且觉得这种揭露家庭隐私的做法伤害了他们。另外有22%的家长觉得公示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既然选择了申请低保就必须接受公示,这是现实情况,无法改变。另一方面,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安于现状,对生活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只有9%的家长觉得这种做法是合适的。可见,申请低保的过程对家长伤害较大。相对而言,儿童对于公示程序的反应不大。那么,贫困家庭儿童的应激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低保家庭的家庭功能
我们发现,在低保家庭中,亲子沟通的状况令人担忧。
低保家庭中亲子之间的交谈内容比较表面化,一般都只是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学习到了什么,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亲子双方不会就真正引起孩子困扰的生活事件以及孩子的思想动态,主动地进行认真有效的交谈。当涉及学习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家长的沟通方式倾向于说教,或者简单而粗暴地批评。同时,还有38%的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沟通时间非常少,父母或者孩子、甚至双方都没有意愿主动沟通,孩子在家中的活动仅限于做作业、吃饭、睡觉,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仅限于督促孩子做作业、让孩子来吃饭等。另外,低保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亲子冲突。在访谈中发现,低保家庭中的冲突主要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占47%。低保家庭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帮他们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因此,他们关注于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学习条件,尽量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所提的要求。既然家长寄予如此高的期望,他们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一举一动就会加倍关注,由此引发的冲突也就更多。
在低保家庭中,为什么亲子沟通效率不高、父母倾向于采用不良的教养方式呢?我们发现,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是阻碍亲子沟通的最大瓶颈。首先,低保家庭的经济负担都较重,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每个月几百元的收入明显不能维持家庭正常的开销,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或者身患残疾,就更是雪上加霜。其次,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程度不高,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力方面的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在采访中,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提到母亲或父亲要晚上九点之后才能到家,此时孩子都睡了,而父母在外工作一天身心俱疲,除了简单地过问一下孩子的生活起居之外,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情绪、困惑或者其他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再次,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落后。在贫困家庭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还停留在吃穿需求和成绩分数上,当发现孩子心情不好时,也往往简单的几句安慰了事。
总之,贫困是一个家庭长期而巨大的应激源。在如此大的压力环境下,家长有焦虑、不满和愤怒等情绪在所难免。但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或沉浸在悲观失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阻碍亲子沟通的不利因素之一是家长的脾气暴躁,导致孩子不敢和家长沟通。贫困家庭的家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采取逃避、否认的方式,甚至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种不良应对方式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低保家庭中孩子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特点
我们发现,虽然家长倾向于教育孩子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但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应对苦难的方式也有着家传渊源,与父母采用的应对方式相类似,倾向于回避困难的孩子要远远多于积极面对挑战的孩子。大部分孩子会采用自发回避的方式来应对问题。低保家庭的孩子或者害怕遭到拒绝,或者在家中常常被家长拿来与其他同学比较,心中存在不平衡或不满意的情绪,很少向老师、同学求助。尽管家长往往会鼓励孩子多问问题,不过,孩子在这方面的行动却很少。另外,贫困家庭孩子经常感受到别人的歧视,这导致同伴交往较少,容易出现退缩等行为;他们的情绪稳定性较低,容易出现愤怒情绪。
总结上述,贫困家庭中孩子受到的伤害往往是由于父母的应对方式、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可以假设,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经济条件的贫乏,不会直接地对儿童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在其中,父母的应对方式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可能相对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