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环境所带来的长期资源稀缺作为一种应激源,必然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从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状况、情绪状况、自我评价、人格行为特点这5个方面考察了这种影响。
(一)经济贫困并未导致低保家庭儿童学习成绩的落后
作为低保家庭的子女,经济上的贫困和父母不高的文化水平都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他们学习资源的缺失,可是这种缺失是否会最终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落后呢?我们在采访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直接的影响。相反,父母或者青少年本人在论及他们学习成绩时大多都说“挺好”或者“一般”。由于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对父母或者孩子的评价标准进行客观的匹配,不能通过这些直接的语言对学习成绩进行直接的比较。因此我们主要根据被试所谈及的学校级别、被试学习成绩、班级排名等因素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情况进行了分类:
我们发现,虽然客观上的经济贫困给他们造成了学习资源的缺失,可是这些却并没有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落后,有40%的被试学习成绩良好,他们在普通的小学或者中学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有30%的被试学习成绩一般,他们在普通的小学或者中学处于中等的位置。有些被试认为,“比好一点的学生差点,但比差的呢还强点。”另外,还有25%的学生属于学习成绩优秀的一类,他们或者“各门功课都是优”,或者“在班里一直处于前5名”,又或者“平时测验从来没下过95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拿三好生”,还有1名被试“学习成绩处于全年级前5名……计算机竞赛得过全国一等奖。”
表3-17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学习成绩现状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者担任何种级别的学生干部也能有效反映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以及学习成绩的优良,因此我们在采访时专门问及了这个问题。
根据采访的结果我们发现,在这些城市低保家庭的子女中,有35%的学生在学校或者班级担任学生干部,甚至有的已经成为了老师强有力的助手。比如有1名家长在访谈的时候提到,“他不是班长吗?老师不在的时候他就看班,老师觉得挺好的。”
表3-18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在校担任学生干部情况
单从结果上看,城市低保家庭的经济困难和资源缺失并没有直接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采访过程中谈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这些原因中,名列榜首的当属“努力”这个因素。有34%的家长或者学生本人提到自己是由于学习努力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比如有1名家长在访谈的时候说到:
“我们孩子挺用功的!……我们孩子数学特别好,就没上过奥数。遇到难题了她自己在那儿想半天,我们也没办法呀,她做出来了我们特高兴。”
表3-19 城市低保家庭儿童学习成绩较好的原因
好多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就写作业、学习”,或者有的家长说他们“每天晚上都在努力,每天都努力做题。”学生们也大多表示“主要还是在自己”,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就是因为“不把这个当回事,老玩,学习不认真。”
此外,学习动机也是城市低保家庭学生拥有理想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其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本身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爱学习”或者“对学习感兴趣”。也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是指向外部的,他们之所以学习努力是因为他们自己“争强好胜”。我们在采访中遇到许多的家长和学生,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理想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上进心”。例如有1位家长在访谈中谈到:
“我们知道,学习再好的孩子也总有考不好的时候,可能相对别的孩子她考得并不是很差,但是她觉得自己考得不好。”
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或者家长在“天资聪明”或者其他的因素方面寻找学习好的原因。但是,所有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个值得一提,那就是这些城市低保家庭的孩子学习目标特别明确。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和父母求生技能的缺乏使得他们勇敢担起了改变家庭现状的重任,而且又把改变家庭现状的希望寄托在求学这条路上,因此他们会比一般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妈已经不上班了,现在就靠我爸一个月挣一千多元。我要不学习的话,等我长大了,我们没钱,没地儿可住。”
“家里经济也不是特别好,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就是外地的……(家里的房子)要拆迁的时候,家里也没钱,要买房子,借不到钱,家里生活特别艰苦。然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赚好多钱,然后养活家里人。”
总之,这些低保户子女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更加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已经把学习当作改变他们命运的一种手段,所以会格外地珍惜学习的机会,这可能就是“逆境出人才吧!”
(二)城市低保家庭儿童在人际交往上比较退缩和被动
首先来看同伴关系,当我们在访谈中问及他们的同伴关系状况时,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下表可见,有50%的被试认为他们的同伴关系状况“良好”,他们自认为和班级里或者邻居中的好多同伴关系都很好,或者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好朋友并且“人缘很好”。这里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性的因素,从而使这种基于开放式访谈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状况。但是,我们在访谈中仍发现,有32%的被试虽然不乏很好的玩伴或者朋友,但也有一些关系不好或者根本不愿与之交往的同学。其中有几个被试表示他们只愿意跟同**往,而他们的年龄恰巧处于12~14周岁之间,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年龄发展的特点而非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
表3-20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同伴关系状况
我们在访谈的时候还发现有18%的被试很少主动跟别人交往,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时常感到十分孤独。而这些被试大多自评或者被父母评价为“内向”“孤僻”。比如有1名学生讲到:
“说实话,我没有最好的朋友。我不太喜欢和别人谈自己的心事。……我当班长就好像跟同学之间隔了一道墙似的,就是想跳过去也跳不过去……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收到过什么礼物,所以对这种事都麻木了。”
很显然,她的同伴关系不能够令自己满意。因为家庭贫困,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同学的歧视,因此,她觉得同学之间不能交流心里话,最多也就是在一起玩一玩,进行很表面化的交往。
访谈中发现,有1名家长会有意识地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这是一名单身的母亲,她自己也是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十分孤僻,不爱和人交往,因此她也会限制年仅6岁的女儿和同伴的交流。她不允许女儿出去玩(即使玩的时候也是妈妈带着,不能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允许女儿吃别人的东西,因为她感觉这样会伤了她的自尊心,虽然她也表示担心孩子长大之后变得性格孤僻,但是她仅仅只是担心贫困有可能使孩子性格孤僻,却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和教养方式进行很好的反省。
仅从以上结果,我们无法推论出是由于贫困给他们的同伴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是性格在其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但当我们继续考察这些儿童同伴交往的内容以及择友标准时,仍然看到了贫困带给他们的影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些低保家庭的儿童,其同伴交往的主要内容主要限于以下四类:
表3-21 城市低保家庭同伴交往的主要内容
由上可见,这些低保家庭的子女,其同伴交往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与学习、游戏和体育相关的活动上,有效的沟通交流尤其是深度的思想交流甚少。深入分析访谈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些低保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不能像一般同学一样经常举办生日派对,甚至因为买不起礼物而不能参加同学的生日派对,又或者因为自尊的原因而不愿带同学到家里参加一些活动,同时他们也很少与同学互赠礼物,这使得他们和同学的关系较为疏远。有些学生明确表示:
“心里话都是憋在心里,不愿对同学说”或者干脆认为自己“没什么心里话”。
关于择友标准,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择友的时候最看重的因素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许多被试表示和那些“拥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性格相仿,能够谈得来”、“志趣相投”的同伴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其次,人品也是这类被试择友时很看重的方面。我们在访谈中主要涉及了“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为人大方”等个人品质。此外,学习成绩也被个别被试列为重要的择友标准,他们表示“只愿意和学习好的同学交往”,或者要求好朋友的“学习成绩和自己差不多”。
表3-22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择友标准和不喜欢的同学的特点
当论及被试不喜欢的同学的特点时,80%以上的被试谈到的都是人品因素,其中尤以“爱欺负别人”和“私下讲别人坏话”被提到的次数最多。另外有些被试还提到不喜欢别人“违反纪律”、“不诚实”、“为人小气”等。为“乐于助人”、“为人大方”、“欺负别人”、“私下讲别人坏话”等问题最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呢?这可能跟他们所感受到的同伴的歧视,或者由经济贫困所导致的自尊水平的下降有关。并且,也确实有不少学生有过不同程度的被欺负的经历。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有一半的低保家庭子女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同伴的欺负或者嘲笑。但是当我们细究受到欺负的原因时则发现,很多欺负都起因于极为细碎的小事,比如“我打篮球的时候动作没做好”、“我的头发爱起静电,他们就总爱摸我头发”等,只有1名被试谈到自己总受欺负是因为自己“不合群”,并没有被试谈到自己受歧视或者欺负是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此外,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虽然很多孩子都了解自己家的经济困难,但由于他们大多就读于普通的社区中小学,同学之间的经济状况差距不是很大,因此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由于经济原因而带来的歧视,当然这也不能排除社会称许性的原因。除了同伴关系外,他们的师生关系状况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从访谈结果来看(见表3-23),56%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比较疏远,他们觉得和老师的关系“一般”或者“还行”,除了上课之外,课下他们几乎和老师没什么交流。只有36%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喜欢自己,对自己尤其关心,课上课下都能跟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或者担任班干部。那些成绩平平而又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都十分被动。
表3-23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师生关系状况
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两位同学会经常和某位老师产生冲突,师生关系十分紧张。例如1名姓郭的同学,在学校里经常跟老师顶嘴,总是认为老师偏心眼,对他不好,任家长怎么教育也无济于事,老师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另外1名姓邱的同学也提到总是和老师顶嘴,他觉得自己的脾气十分暴躁,情绪化问题严重,而老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经常会让他“平静平静”再跟他谈。同时,这位同学也存在着和同学打架的问题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跟家庭贫困有关系吗?我们具体来看。
郭同学的父亲是1名重残人士,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甚至连出门都不能走太远,因为他只能适应家里的卫生间,他的母亲需要在家全力照顾丈夫和孩子,所以虽然有劳动能力但也只是偶尔出去打一点短工。家里的经济来源几乎完全依靠低保(母亲是外地人,只能享受两个人的低保)维持。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父亲又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此他特别强调他在儿子心中的权威形象,强调“老子的尊严”,经常采取粗暴的态度对待儿子,他说一儿子不能说二。
邱同学的母亲也属于重病在身,需要长时间不断地服药,父亲下岗在家,经济上的贫困使得邱母的脾气也十分暴躁,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脾气不好,经常生气。”所以邱母经常对儿子唠叨不断,于是儿子采取回避的方式,根本不跟父母交流,可是很多时候却习得了母亲的处事方式,就是“情绪化”“使性子”,他父母说他跟老师的冲突是因为他自己的脾气不好,而不是因为对老师有什么不满意。
可见,家庭的经济贫困影响到了这些低保家庭父母的情绪以及应对方式。孩子在这种家庭下自然习得了这种方式,因此才会经常跟老师发生冲突。访谈中,我们同时还考察了被试喜欢个别教师的原因。
根据结果可见(见表3-24),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喜欢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我们发现学生们尤其喜欢那些平易近人、对学生一视同仁、热心帮助同学和学生没有距离的教师。这其中,又尤以“关心自己”被提及的次数(5次)最多,好多学生表示之所以喜欢某个教师,是因为他(她)能感觉到教师比较关心自己,对自己特殊对待或者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其次,教师所教科目或者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影响这些学生对教师喜爱程度的重要原因。
表3-24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喜欢的教师的特点
(三)城市贫困儿童的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在本研究中,当我们问及被试的情绪状态如何时,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积极的,如“还行”“挺好的”“开心的时候比较多”等,这可能与访谈中,被试没有完全放开有关。当我们继续追问的时候,得到了更为深入的信息。总体来看,城市低保家庭的儿童比较容易出现以下的消极情绪问题(见表3-25):
表3-25 城市低保家庭儿童消极情绪出现概率
研究结果发现,有8名被试诉说自己情绪稳定性极差,非常情绪化。有5名学生甚至在做自我评价的时候就提到自己“爱发脾气”或者“情绪化”。在这类群体中出现最多的消极情绪就是“愤怒”和“敌意”。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邱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访谈中发现,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情绪化,爱生气,可是却控制不了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有冲突甚至有攻击行为,在校跟老师对着干,在家跟父母经常顶嘴,或者以各种形式发泄情绪(比如殴打家里的狗),他说在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找到发泄情绪的渠道。而前面提到的那位郭同学主要的消极情绪则为“敌意”,主要表现为他总是觉得老师偏心眼,对自己不好,因此经常跟老师发脾气,用他父母的话说就是“脾气忒拧”。还有2名女同学提到自己在遇到事情时,感觉“心情很不好”,可是又找不到人诉说,因此总在心里憋着,“很郁闷”,我们把这归为“抑郁”。另外,还有一个男学生提到自己没有新鲜事可干的时候就非常的空虚烦躁,在家里走来走去,不知道干什么好。那么,有哪些事情会使得这些儿童感到“开心”或者“不开心”呢?
表3-26至表3-29分别列出了城市低保家庭的子女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事情。从结果上来看,在家庭环境中,最能使他们开心的事情都是和娱乐相关的活动。很多家长和孩子表示,在家“做完作业”、“玩”或者进行“看电视”、“踢球”等活动时感觉快乐。这其实不难理解,毕竟是处于天真烂漫的儿童时期,学校的学习任务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压力,在压力解除时,处于完全放松的游戏状态下,他们当然感觉很快乐。
表3-26 家庭环境下引起城市低保儿童积极情绪的原因
表3-27 家庭环境下引起城市低保儿童消极情绪的原因
续表
表3-28 学校环境下引起城市低保儿童积极情绪的原因
表3-29 学校环境下引起城市低保儿童消极情绪的原因
其次,物质需要上的满足也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在所有的因素当中居于第二位。一名姓刘的学生说:
“在家最开心的,可能就是春节,一大堆亲戚,坐在这儿,给压岁钱,一下收好几百。还有各种各样的礼物。尤其是小时候,给的钱多呀!”
还有一名姓李的同学说,平时家里经常吃一些她不爱吃的剩饭剩菜,当某一天看到家里的饭桌上出现了“好吃的”的时候,就是她最开心的时刻。这恐怕是贫困儿童群体最大的特点吧,长期的物质资源的稀缺,使得他们会因为物质上的小小满足而产生单纯的快乐。
最后,学业成就也能够引起他们的积极情绪。比如1名姓丁的同学在说:
“写完作业特别有成就感,证明今天的学没有白上。”
还有许多学生表示考试考好的时候他们在家里就比较开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孩子还比较看重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和父母在一起开心、说笑就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1名姓王的女孩说:
“就是考试考好了,爸爸妈妈都特别高兴,然后我也挺高兴的……家里出了点笑话,家里人都笑。这个时候我就挺开心的。”
当考察家庭环境中使他们“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得到的答案仍集中于这几个方面,可是从被提及的次数和比例来看,这些因素的顺序和重要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业成就方面的因素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考试成绩不好”、“在学校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学习上遇到困难”等使得他们不开心。一名女学生表示,每次月考没考好,“心情就很郁闷”。与父母关系方面的因素在这里提升到了第二位,很多学生表示当“受到家长批评、家长对自己的某些想法不理解、自己惹父母生气、父母吵架”的时候,心情会变得很不好。娱乐和物质的因素则退居到了第三位,只有4名学生提到它。这可能跟他们已经逐渐习惯了长期的学习压力和物质资源的缺乏有关,正是因为长期如此,很少改变,所以他们已经很少对这些产生厌恶情绪了。
在学校环境中能引起他们情绪变化的事情与在家中有所不同。从结果来看,在学校环境中引起他们积极情绪的事件主要是学习成就和娱乐方面的因素,其他诸如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则占了很小的比重。
在学校环境中,与学业成就有关的事情最易引发贫困儿童的消极情绪。一名同学的母亲说:
“去年他们学校发展团员,本来已经基本通过了的,1名老师因为他上课爱说话,不给他签字,没有通过他入团,他情绪低落了好一段时间。”
然而,访谈中却没有学生因为娱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感受到不良情绪,这可能跟他们在学校里娱乐需要比较容易满足有关。相反,与同伴的关系则会成为困扰他们情绪的重要因素。当他们“受到同伴的欺负”、“跟同学闹别扭”、“不被同学理解”、“被别人说坏话”的时候,他们容易不开心。此外,还有3名同学表示在学校中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或者遇到老师偏心的时候让他们“不开心”。
(四)自我评价及人格行为特点
贫困是否会对低保家庭儿童的自尊水平造成影响呢?他们的自我评价有何特点呢?
从自我评价的积极/消极性看来,低保家庭儿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大多采取积极的态度(见表3-30)。很多学生能够极为自信地告诉访谈者自己的优点有哪些。总体来看,他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提到的缺点较少,甚至有好几位同学都明确告诉访谈者觉得自己“优点比缺点多”。另外,从整体来看,这些儿童在对优点进行评价时大多指的是能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方面,而对缺点的评价大多指的是行为方面的,如爱发脾气、贪玩等。
表3-30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自我评价(积极/消极)
从自我评价的内容来看(见表3-31),低保家庭儿童从以上五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评价。总体来看,对行为方面的评价和对性格方面的评价占了较大的比重。而在所有的评价中,提及频次相对较高的特征分别是性格开朗(5次)、乐于助人(8次)、学习努力(5次)、听话懂事(5次)、爱发脾气(4次)。除此之外,低保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评价有何特点呢?这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有什么不同呢?
表3-31 城市低保家庭子女自我评价(评价内容)
续表
从评价的积极/消极性来看(见表3-32),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评价仍然是占了较大比重。访谈时,很多家长明确告诉访谈者,“我觉得我们家孩子还不错”之类。当我们问及他们对孩子有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贪玩”、“不太爱说话”、“脾气不好”等行为特征,而没有涉及性格、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等方面。
与儿童的自我评价比较起来,父母积极评价的比重相差不大。而父母对子女的消极评价则比儿童自我消极评价的比重有所减少,中性评价的比重有所增加。
表3-32 城市低保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评价(积极/消极)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见表3-33),低保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评价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与儿童的自我评价相比,少了人际关系方面的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相对更加集中,尤其集中在性格和行为两方面上。在所有的评价中,提及频次相对较高的特征有听话懂事(13次)、内向(10次)、坚强独立(7次)、随和宽容(7次)、好强好胜(7次)等几个方面。从结果来看,低保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最感欣慰的就是孩子比较“懂事”,有13户家庭都提到了这一点。而他们所认为的懂事包括不乱花钱、能够帮助父母做家务、能够体恤父母的难处、能够给父母适当安慰等方面。
表3-33 城市低保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评价(评价内容)
“这孩子现在来说,确实是个听话的孩子。她不管去哪儿都跟我说一声,也不乱花钱。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她的错,孩子实际上还是挺聪明的,只是咱们这条件不好,耽误了孩子。”
“孩子懂得照顾爸妈。我身体不好。晚上上夜班,她会等着告诉我该吃药了,这药吃多少,那药吃多少。半夜,我一有动静她就能醒,父母有病时她特别特别在意。”
另外,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有10户家长评价孩子的性格时用的是“内向”,而在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里,则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个词,相反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比较开朗、活泼。为什么父母的评价和孩子的评价会有差异呢?这可能跟亲子沟通较少有关(具体见亲子沟通一节),由于孩子放学回家后很少和父母进行主动的、有深度的沟通,因此父母就认为孩子比较内向。
我们在访谈中还发现,有7户家庭对孩子的“坚强”、“独立”或者“忍耐力”评价很高。例如有1名母亲评价自己的孩子说:
“我们家女儿有点像男子性格,磕破了从来不哭,特别坚强。她挺勇敢的,挺坚强。不像这个年代其他孩子娇里娇气的。我们家孩子性格比较开朗。从来没有说为一点点事哭哭啼啼的。”
可能正是生活上的艰难,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而很多父母又由于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重残重病,使得这些孩子不得不尽早独立起来。
另外,家庭的困难使他们比同龄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上进心,有7名父母评价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总是争强好胜,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那么,这些孩子对自己如此严格要求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呢?
根据访谈结果来看(见表3-34),有6名低保家庭的儿童有着比较实际的“理想”,如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改变目前的困境等。有1名年仅8岁的女孩的梦想就是“寻宝”,找到很多宝贝然后换钱。有15名低保家庭儿童的理想是指向自己的兴趣,他们凭着自己的理解在梦想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两名学生的理想不好分类,1名是想当工程师,设计大楼给父母住,因为他们目前的住房条件很差;另外一个说不清具体要干什么,只是说想当一个成功的人,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歧视自己。其实,这两个儿童的想法或多或少也和他们贫困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体来看,有将近一半学生的理想受到了目前贫困家庭生活的影响。
表3-34 低保家庭子女的理想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