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马梦“沉默”的特点可以解读为:自尊水平较低,自我评价较负面,面对困难时采取自发回避的应对方式,在社交上较被动,同时简单地采取压抑和爆发这两种极端的情绪管理方式。
马梦心理行为发展状况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归于家庭的教养环境,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点:
1.亲子沟通太少;
2.父母在应对生活困难的教育上言行不一;
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常采用否定的方式来回应孩子。
马梦的家庭亲子沟通时间非常少,亲子双方都没有意愿主动沟通,孩子在家中的活动仅限于做作业、吃饭和睡觉,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仅限于督促孩子做作业、让孩子来吃饭等。因此,父母对孩子感受到的困扰并不了解。父母的教育理念就在于要保证孩子的吃饱穿暖,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在外面不要闯祸。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疑惑或困难,需要父母帮助她渡过难关。除了教育意识不到位之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原因,马梦在采访的过程中曾经提到她害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拒绝,因此不愿意向他人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希望父母能够帮助她。可是她的父母均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对于女儿学习上的问题一筹莫展。父母感觉到挫败,也阻止马梦继续向他们求助,母亲说:
“她有什么问题想来问我们,我们哪会啊,就让她问邻居大学生去,她又不去,你说这孩子怪不怪。”
除了亲子沟通不畅之外,父母在教育马梦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言行不一,不能给女儿以实质性的帮助,也是导致马梦采取自发回避式应对方式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发现,马梦的父母自身的应对方式属于自发回避型。例如,资源稀缺的生活环境,丈夫又无法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拒绝、转移注意力等消极的方式,只是简单地通过“不去想”的方式来回避问题。父亲在丧失劳动力之后,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改善家庭环境,常常采用发脾气等情绪宣泄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不满,同时常常和朋友出去喝酒聊天以逃避家中的困境。当教育马梦时,父母却不约而同地说要勇敢,要勇于向老师问问题,要坚强,不要害怕等。不过,父母的应对方式教育很表面化,仅仅是简单地鼓励两句,并没有帮助女儿分析困难情景,找出可能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和实际生活中自己的应对方式脱节,同时也没有帮助女儿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育效果当然不好。
马梦的自尊水平较低,对于自我的评价比较负面,这从她特别害怕受到拒绝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那么马梦为什么如此害怕受到拒绝呢?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马梦最大的拒绝。举例来说,马梦曾向母亲提起自己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电视主持人,母亲对此的评论是太不符合实际。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个理想与马梦的实际生活状况确实比较脱节,但是母亲并没有就此进行客观的分析,仅是简单地说:
“这不是做梦吗?”
马梦曾经有一个好朋友,那位朋友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和老师担心会影响马梦的成绩,因此采用比较粗暴的方式禁止两人来往。女儿面对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只有哭,最后妥协。马梦在社交上原本就比较被动,父母这样否定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打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马梦一家提出如下的教育建议:
1.提高亲子沟通的意识,父母主动关心孩子的情绪状况以及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孩子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用接纳的态度来应对女儿的想法。若马梦的思想、行为出现偏颇,可以尽量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帮助孩子找出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否定。亲子沟通是需要强化才可能顺畅地进行下去的,而最好的强化物无疑是孩子在父母这里能够得到支持和帮助,因此,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应当尽量给予帮助,而不是简单地一笔带过。
2.针对马梦逃避困难和挑战的应对方式,父母应当给予重视。首先,不要给女儿太大的压力,避免在女儿面前谈论诸如“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稳定工作,爸爸妈妈就靠你了”这样的话,同时也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家庭内部的不和谐往往是孩子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其次,父母应在教育马梦的时候避免简单地鼓励,帮助马梦找到最适合的应对方式。例如,当鼓励马梦向邻居请教的时候,可以去邻居家里将大学生请来,帮助马梦把困难和疑惑表达出来。这样切实有效的帮助,会比简单地指示有效得多。
3.马梦是一个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的孩子,特别是对他人的负面评价。因此父母应注意教育方式不能简单粗暴。例如,在讨论马梦的理想时,母亲可以帮助马梦分析现在家中的实际状况与她理想之间的差异,如果要弥补这样的差异孩子需要做什么努力,让孩子自己选择。简单地说“这不是做梦吗?”无疑又是一种否定。马梦和同学、老师交往比较被动,因此在学校得到的鼓励和肯定较少,因此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多给予实际而有效的鼓励,帮助马梦提高自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