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虽然不少学者都忽视了使用价值的经济学意义,但还是有人看到了这种忽视带来的问题。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中,罗斯多尔斯基就明确指出:需要重新讨论“使用价值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的作用”[9]。正是不能正确对待这一问题,才导致了希法亭、斯威齐等人对马克思思想的错误理解。
罗斯多尔斯基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应重新将使用价值纳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第一,从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来看,罗斯多尔斯基从“内容”与“形式”的区分出发,强调使用价值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他认为,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思考中,主要关注的是其形式层面,这正是特定社会历史下产品得以成为商品的原因。虽然在一般层面,使用价值涉及商品的内容,这种物质性与社会形式无关,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物质性被社会生产形式所改变,这时就必须将使用价值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中。“换句话说,使用价值究竟该不该被认为有经济意义,只能根据它与社会生产关系是否有关来决定。就它影响这些关系或它受这些关系影响来说,它当然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除此之外——就它的纯粹的自然属性来说——它不属于政治经济学范围。”[10]罗斯多尔斯基认为,这才是马克思所说的,不去研究使用价值的具体自然属性的原因。
第二,罗斯多尔斯基认为,当马克思说使用价值处于经济学之外时,他有特定的限制:只有在简单商品流通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商品之间的交换表现为商品与商品间,或者商品与货币间的形式变换过程,这种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时可以不考虑使用价值。但“用来交换的商品究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即商品是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还是产生在前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并且在交换后商品怎样被消费的,都属于商业经济的研究内容”。[11]但在马克思那里,简单交换并不是其理论所要说明的东西,这从反面说明使用价值具有经济学的含义。
第三,使用价值不仅被资产阶级经济关系所改变,也参与改变了这种经济关系。罗斯多尔斯基以几个例子说明了使用价值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首先,使用价值直接影响到货币及其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一是作为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二是作为货币的使用价值,“它的这种使用价值本身是形式规定性,就是说,是从它在交换过程中由于其它商品对它的全面行动所起的特殊作用产生的”[12]。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下面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商品同货币交换时,物质变化和形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在货币上,内容本身恰好属于经济的形式规定。而在这里,货币再转化为商品,同时就是资本再转化为物质生产条件。所发生的既是一定使用价值的再生产,也是价值本身的再生产。”[13]其次,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来看,使用价值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所在。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付出的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工资,购买的却是能够创造高于工资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罗斯多尔斯基说:
因此,如果作为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剩余价值的创造是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产生的,那末,政治经济学就必须转和维持劳动力生存所必须的消费品的等价之外增殖的那部分价值产品,并且从而必须使这个份额最终由使用价值决定。这样,使用价值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关系也是有影响的。[14]
同样,在流通过程中,使用价值也产生着影响。比如固定资本由于其耐久的程度不同,其资本转移的速度会影响到资本的总运动。最后,在社会总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因为在社会总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价值补偿,而且存在着物质补偿。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尤其如此。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许多论述来佐证将使用价值当作经济学范畴的正确性。
第四,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来看,使用价值同样内含于经济关系中。使用价值不仅体现为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且体现为社会需要的满足,马克思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准绳,从而对社会需求进行了正确的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从而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总量,马克思正是根据这一点来说明社会需求与商品量之间的价值关系的。他认为,社会需求正是使用价值这个因素。
罗斯多尔斯基的这些讨论,将使用价值重新拉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中,并成为解释资本逻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反转。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视角来看,罗斯多尔斯基对使用价值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做了限定,即在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作用下,使用价值才进入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使用价值成为经济学范畴是有用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如果单纯从有用性本身来说,使用价值存在于经济学领域之外。他认为这是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本意。罗斯多尔斯基的这些讨论,不自觉地触及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即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资本逻辑,但这种区别对于罗斯多尔斯基来说是不自觉的,这种不自觉使得他在面对使用价值问题时,在哲学前提上与传统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一般与特殊、内容与形式的区别,仍是他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这种区别正是传统研究模式中遇到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正是囿于这一传统思路,罗斯多尔斯基无法对使用价值本身的哲学意义提出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