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对《第一手稿》和《穆勒评注》进行了解读。这里我想对这两者作一个简单的小结。

(1)《穆勒评注》显然弥补了《第一手稿》中没有分析“在自己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Ⅰ”)的缺陷,从而使《第一手稿》最后出现的那一构想,即“异化劳动Ⅰ→私人所有Ⅰ→异化劳动Ⅱ→私人所有Ⅱ”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化和完善。当然,在《巴黎手稿》中他是否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构想则另当别论。

从整个《巴黎手稿》来看,马克思主要讨论了近代社会中私人所有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市民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即一般私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资本和劳动,即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本人的话说,就是“私人所有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人所有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人所有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联系(Beziehung)”[78]。《穆勒评注》考察的是前者,即市民社会中同权市民或者说对等的私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从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第二手稿》的几页来看,《第二手稿》考察的是后者,即资产阶级社会中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或者如马克思在《第二手稿》的最后所总结的那样,“私人所有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联系(Beziehung)”[79]。按道理讲,马克思在区分了这两种私人所有关系以后,应该给出一个对等的商品交换关系如何转变为敌对的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说明,但很遗憾,在整个《巴黎手稿》中我们却找不到这一“合题”式论述。之所以找不到,一种可能是它存在于《第二手稿》的遗失部分;另一种可能是当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能力讨论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所谓的“货币向资本的转变”或者“领有规律的转变”问题,属于马克思经济学中最难的部分,其完整论述出现于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我以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2)“私人所有Ⅰ”和“私人所有Ⅱ”,这两种私人所有都会导致人的本质异化。《第一手稿》是以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个体劳动者的异化为分析对象的,作为对这种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被规定为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穆勒评注》所讨论的是一般私有者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交往活动的异化,那么作为对这种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被规定为“共同体存在”或者“社会本质”。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共同体存在”或者“社会本质”是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上的巨大进步。“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反映的是孤立个体的自我关系;“共同体存在”所反映的则是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前者只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极的话,那么后者除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以外,还包括主体和主体的关系,即至少是一个三极结构。从两极到三极,标志着马克思从孤立人到社会关系视角转变的完成。《穆勒评注》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从早期向晚期思想转变的完成。

(3)马克思的这一认识转变显然与其理论框架转向了黑格尔有关,在第五章的开头,我们曾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作过区分,指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黑格尔的异化可以导致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而费尔巴哈的异化充其量只是一个孤立人的自我异化。换句话说,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可以推出人的社会关系规定;而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却只能推出孤立人的自觉本质、自然本质。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显然已经很熟练地应用着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过去,由于我们的《手稿》认识还笼罩在所谓的费尔巴哈影响说之下,往往忽略黑格尔之于《手稿》的影响,或者即使注意到了这一影响,也往往只是将它理解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这一点。实际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而且还表现在他的整个辩证法上。大约在30年后,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马克思曾这样表白:“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学生”,并且说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80]。由于《资本论》的价值理论和此处《穆勒评注》的主题颇为一致,因此这一表白绝不仅仅是谦辞。

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背景。在传统的《手稿》研究中,人们都把马克思当时的思想背景归结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或者赫斯。譬如,张一兵就曾在《回到马克思》中提出,《穆勒评注》中的思想基本上还“是一种透过赫斯—费尔巴哈式人本主义逻辑折射的语言”,属于“费尔巴哈和赫斯式的人本主义话语”[81]。但这一结论明显过于保守,对《穆勒评注》的评价偏低。他还提出:“马克思就是马克思。1844年步入经济学研究语境时,他刚刚在历史研究中确认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在人本主义主体哲学的驱动下,他恰恰远离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82]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这一判断值得商榷。因为,马克思1844年在步入经济学研究语境时,他所脱离的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思想框架,所接近的恰恰是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由于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根性,如果此时马克思有什么“支援背景”(张一兵语)的话,那么这一“支援背景”与其说是费尔巴哈,还不如说是黑格尔。

[1] [德]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79页。

[2] [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5页。引文有改动。

[3] 在旧MEGA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Die Heilige Familie und Schriften von Marx von Anfang 1844 bis Anfang 1845,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Band 3,Marx Engels Verlag G.M.B.H.,Berlin,1932)的I/3卷中,《穆勒评注》是在SS.520-550页(《穆勒第一评注》为SS.520-547;《穆勒第二评注》为SS.547-550);在新MEGA Ⅳ-2卷中,它是在SS.428-470页(《穆勒第一评注》为SS.428-466;《穆勒第二评注》为SS.466-470)。

[4] Marx,MEGA Ⅳ-2,S.447。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165页。引文有改动。

[5]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引文有改动。

[6]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7]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引文有改动。

[8]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9]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引文有改动。

[10] Marx,MEGA Ⅳ-2,S.448f。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引文有改动。

[11]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引文有改动。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2页。

[13]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14] 马克思后来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说过:“货币是‘无个性的’财产。我可以用货币的形式把一般社会权力和一般社会联系,社会实体,随身揣在我的口袋里。货币把社会权力当作物品交到私人手里,而私人就以私人的身份来运用这种权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初稿片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317页)

[15] Marx,MEGA Ⅳ-2,S.449。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6] Marx,MEGA Ⅳ-2,S.449。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7] Marx,MEGA Ⅳ-2,S.449。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168页。引文有改动。

[18] Marx,MEGA Ⅳ-2,S.450。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19] Marx,MEGA Ⅳ-2,S.451。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20] Marx,MEGA Ⅳ-2,S.450f。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21] Marx,MEGA Ⅳ-2,S.451。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22] Marx,MEGA Ⅳ-2,S.450。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169页。

[23] Marx,MEGA Ⅳ-2,S.450。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24] Marx,MEGA Ⅳ-2,S.451。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25]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26] Marx,MEGA Ⅳ-2,S.451。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27]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引文有改动。

[28] 韩立新:《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关于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的译者解说》,见[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另请参见[日]渡边宪正:《共同体和共同社会理论》,见韩立新主编:《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曾使用过三次“市民社会”概念(MEGA Ⅰ-2,SS.208,254,309)。在这个意义上,望月清司在《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一书中提到的《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概念的消失”的解释与文本事实有些出入。

[30]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31]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引文有改动。

[32]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引文有改动。

[33]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引文有改动。原文为Der Tausch oder der Tauschhandel ist also der gesellschaftliche,der Gattungsakt,das Gemeinwesen,der gesellschaftliche Verkehr und Integration der Menschen innerhalb der Privateigenthums und darum der ?usserlicher,der ent?usserte Gattungsakt.Eben darum erscheint er als Tauschhandel .Er ist darum ebenso das Gegentheil des gesellschaftlichen Verh?ltnisses。中译本将这段话翻译成:“因此,交换或物物交换是社会的、类的行为,社会联系,社会交往和人在私有权范围内的联合,因而是外部的、外化的、类的行为。正因为这样,它才表现为物物交换,因此,它同时也是同社会关系的对立。”这里的问题在于对原文中的黑体字部分“innerhalb der Privateigenthums”的翻译,从意思上说,它应该是“社会的、类的行为,社会联系,社会交往和人的联合”的定语,而不仅仅是“人的联合”的定语,否则意思不通。

[34]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引文有改动。

[35]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引文有改动。

[36]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引文有改动。

[37]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3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197页。

[39]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引文有改动。

[40] 黑格尔较早地发现了近代社会私人所有本身的矛盾,他说:“所有和非私人所有,从一切方面看都同样是自相矛盾的,它们的自身中都具有个别性和普遍性这两个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环节。”(Hegel,PG.,S.319。《精神现象学》(上),第286页)但是,黑格尔仅仅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对私人所有展开根本的批判,而这一工作,众所周知,是由马克思完成的。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一缺点的批判,请参照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有关土地私有权的论述的评价(Karl Marx,Das Kapital,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Bd.3,Dietz Verlag,Berlin,1973,S.628f。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5页)。

[41]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174页。引文有改动。

[42]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引文有改动。

[43]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44]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45]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46] [苏]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5—86页。

[47]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引文有改动。

[4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引文有改动。

[49] 在《第一手稿》“工资”一栏的总结部分,马克思也曾有类似的说法,即“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营利活动(Erwerbst?tigkeit)的形式出现”(Marx,MEGA Ⅰ-2,S.20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引文有改动)。但是,由于当时马克思在全力解决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和两大阶级的对立问题,对“营利活动”这一概念没有展开论述,而到了《穆勒评注》,马克思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这一命题进行论述了。

[50]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引文有改动。此处单行本的翻译为“交换关系的前提是劳动成为直接谋生的劳动”。我以为这一翻译在意思上不甚明确,故作了如上修改。关于这一翻译问题,我曾与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姚顺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学功在私下里进行过讨论。杨学功不同意我将“Erwerbsarbeit”翻译成“营利劳动”,认为还应该坚持“谋生劳动”的译法,理由是以交换关系为前提下的劳动仍然是为了谋生,而非营利。我以为他的见解与此处马克思的认识不符。如果劳动的本来含义是谋生,那么“劳动成为直接的谋生劳动”这一说法将变得没有意义。马克思之所以加上“以交换关系为前提”这个条件,就是要强调“劳动变成了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的劳动,而是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本质的劳动”。

[51]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引文有改动。

[52]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53] Vgl.,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54]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55] Marx,MEGA Ⅳ-2,S.456。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56]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57] Marx,MEGA Ⅳ-2,S.456。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176页。引文有改动。

[58] Marx,MEGA Ⅳ-2,S.456。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引文有改动。

[59] Marx,MEGA Ⅳ-2,S.461。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60] Marx,MEGA Ⅳ-2,S.46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61] Marx,MEGA Ⅳ-2,S.46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62] Marx,MEGA Ⅳ-2,S.46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63] Marx,MEGA Ⅳ-2,S.463f。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64] Hegel,PG.,S.308。《精神现象学》(上),第276页。

[65] Marx,MEGA Ⅳ-2,S.46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引文有改动。

[66] Marx,MEGA Ⅳ-2,S.46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67] Marx,MEGA Ⅳ-2,S.46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引文有改动。

[68] Marx,MEGA Ⅳ-2,S.46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引文有改动。

[69] Marx,MEGA Ⅳ-2,S.46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引文有改动。

[70] Marx,MEGA Ⅳ-2,S.46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184页。引文有改动。

[71] Marx,MEGA Ⅳ-2,S.466。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185页。引文有改动。

[72] Marx,MEGA Ⅳ-2,S.459。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73]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Jenaer Systementwürfe Ⅲ,In:Gesammelte Werke,Bd.8,Felix Meiner Verlag,Hamburg,1976,S.270.

[7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初稿片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75] 张一兵也曾对黑格尔的经济学思想作过研究,提出“黑格尔对货币实质的判断是马克思之前政治经济学的顶峰”。但是,他同时又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这些思想的正确理解却发生在1845年以后,特别是在1857—1858年第三次经济学研究中”(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从本章的分析来看,他的这一判断低估了1844年马克思的思想水平。

[76] 关于“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区分,请参见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77] 关于霍耐特,我们在第八章中予以了评述。而关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柯亨的一些著作,我以为也有明显的“道德社会主义”和“伦理社会主义”色彩。马克思本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阐述并没有采取这种道德革命的进路,他本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鲍威尔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78] Marx,MEGA Ⅰ-2,S.24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引文有改动。

[79] Marx,MEGA Ⅰ-2,S.25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引文有改动。

[80] Marx,DasKapital I,S.2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8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97页。

[8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