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看,《穆勒评注》的主题和方法与耶拿时期的黑格尔颇为相似。《穆勒评注》的主题也是分析近代市民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方法上,《穆勒评注》也采取了通过引入国民经济学的需要、劳动、分工、交换、价值、货币等范畴来解决个人如何过渡到社会的问题。因为主题和方法相似,《穆勒评注》不仅在很多用语上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譬如使用了“相互欺骗”、“承认”、“主人与奴隶”等黑格尔标志性的概念;而且在范畴结构上也表现出与黑格尔的许多相似之处。譬如,《穆勒评注》中的“生产者”、“私人”与《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个别者”;《穆勒评注》中的“私人所有”、“货币”与《精神现象学》中的“物象”与“物象本身”;《穆勒评注》中的“交换”、“交往异化”与《精神现象学》中的“互相欺骗”、“形式普遍性”;《穆勒评注》中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与《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动物的王国”;《穆勒评注》中的“假如人作为人而生产”与《精神现象学》中的“人伦实体”和“精神”等等。下面,我们就试着对他们的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作一下比较。
(1)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也从个别与普遍的关系角度来定义价值和货币,并反过来将这一价值和货币认识应用于社会形成的说明。在黑格尔那里,个体之间的交换必须借助于物象中所包含的价值或者货币,即“物象本身”来完成;价值或者货币之所以能够担当起中介作用,是因为货币“这一原理(货币)是抽象掉了一切特殊性、性格、个别者伎俩的抽象物”[73]。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也将货币看作“是私人所有的外化,是排除了私人所有的特殊个性的抽象”,因此私有者的“物象(Sache)就失去人的所有、个人所有的意义”,“在这种财富形式〈货币〉上,任何特殊的使用价值都消失了,因而所有者和商品之间的任何个人关系也消失了”[74],从而成为一个普遍的存在物。个体本身也因此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成为了普遍的社会性存在。总之,《穆勒评注》中的“货币”发挥着与黑格尔的“物象本身”同样的作用。[75]
(2)黑格尔的“剩余劳动”(überflüssige Arbeit)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物象”(Sache)。物象与个别性的“作品”不同,其中包含了主体间性。马克思对私人所有的规定与黑格尔的物象概念颇为一致。所谓私人所有是“外化的私人所有”,即私人所有是相对他人而言的,私人所有要想实现自身必须要将自己外化出去,其中也内在地包含着主体间性。黑格尔在耶拿《人伦的体系》中,通过“剩余劳动”概念,打破了“需要、劳动、享受”这一封闭的“三位一体”的循环——即通过“剩余”的交换,由他人的劳动来为自己提供享受,而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提供享受——从而为个别性劳动转变为普遍性劳动奠定基础。而《穆勒评注》中的“营利劳动”与这一“剩余劳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它是一种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劳动,它也必然要打破那一封闭的三位一体循环,将自己的劳动产品转让给他人。在第八章中,我们曾把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概括为一种对象性与主体间性同时成立的逻辑,马克思的“营利劳动”也是如此,在“营利劳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也同时成立。
(3)黑格尔是通过“孤立的个体→作品→物象→物象本身→物象→作品→社会性个体”这一推理来完成从人到社会的证明的。这一推理的核心是“物象→物象本身”这一环节。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的论述是按照“货币→私人所有→营利劳动”的顺序展开的,同《精神现象学》相比,《穆勒评注》似乎缺少“作品→物象→物象本身”这一环节。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马克思在阐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时,明显展开过一个“营利劳动→私人所有→货币”这样的展开逻辑。因此,如果要模仿黑格尔的图式,给出一个属于马克思的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图式的话,这一图式可以描述如下:“私有者的劳动(营利劳动)→私人所有→货币(价值)→私人所有→总体性存在。”其中“私人所有→货币”是私有者上升为总体性存在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4)黑格尔的异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契机,即个体只有通过将自己异化为物象,然后再通过这一物象来获得社会属性。而《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与黑格尔的这一“异化的社会化”结构颇为相似。“交往异化”的本义是指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必须借助于物象和物象这一中介来完成,即人格之间的交往发生了异化,变成了物象之间的交换。但反过来,个人只有通过这一中介,才能与他者发生实质性的关系,获得他者的承认和社会性。
(5)黑格尔开创了通过外部的“物象本身”来反观人类社会本质的先河,马克思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不再像《第一手稿》那样,将人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是将人归结为“现实的人”、“共同本质”、“社会存在”。所谓“现实的人”是指拥有私人所有这样物象的人,而“共同本质”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私人所有、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这些规定的共同点,就是对他人的界定没有诉诸人的内部世界特征(自由自觉),而是诉诸私人所有、商品和货币等外部世界的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同《精神现象学》的“理性章”一样,将对人及其社会的解释原理从内在原则转向了外在原则,而且远比黑格尔转向得更加彻底,最后确立起从生产关系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总之,尽管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一次也没有提及黑格尔的名字,但其范畴结构和理论推演却跟黑格尔的“精神哲学”,特别是其中的“物象本身逻辑”模型非常相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说马克思关于孤立人向社会关系的过渡逻辑来源于黑格尔,他是借助黑格尔来完成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