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营利劳动(1 / 1)

那么,什么是“营利劳动”(Erwerbsarbeit)?“Erwerbsarbeit”是“Erwerb”和“Arbeit”(劳动)的合成词。如果查辞典,“Erwerb”包括①赚钱、营利,②获得、购入,③谋生、生计这样三种意思,人民出版社的中文版选取了其中的第三种含义,将它翻译成“谋生劳动”。粗看起来,这一翻译似无问题,因为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还用它与“自由自觉的活动”对比,批评资本主义使工人本来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维持生命活动底线的谋生。但是,如果按照《穆勒评注》中的规定,这一翻译似有不妥。因为在这里,马克思是想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在以私人所有及其交换为前提的社会中,劳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牟利、赚钱。故我以为此处应该取“Erwerb”的第一种含义即“赚钱、营利”,将它译为“营利劳动”[49],以免与《第一手稿》中的该词发生混同。

马克思首先明确了营利劳动产生的条件:“以交换关系为前提,劳动成为直接的营利劳动(Das Verh?ltniβ des Tausches vorausgesezt,wird die Arbeit zur unmittelbaren Erwerbsarbeit)。”[50]这种劳动并不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贯穿一切社会历史阶段的、以直接满足自己需要为目的的劳动,而是在以货币或私人所有为中介的交换产生以后,出现于某种特定的历史阶段下的劳动。相对于以直接满足自己需要为目的的谋生劳动而言,营利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因为,第一,“营利劳动以及劳动者的产品同劳动者的需要、同他的劳动规定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第二,“通过交换,他的劳动部分地成为收入的来源。这种劳动的目的和它的存在已经不同了。产品是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来生产的,不再是为了它同生产者直接的个人关系而生产的”[51]。也就是说,本来,劳动是获取生活资料的生命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营利劳动则与劳动者本人的直接需要无关,其目的不再是为自己生产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从他人手里获得价值和交换价值。熟悉马克思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劳动。前者对人而言是一种必然的、本质的活动;而后者则成为“完全偶然的和非本质的”(Es ganz zuf?llig und unwesentlich wird)[52]活动。

营利劳动作为一种异化了的劳动,它有四种表现:(1)劳动主体的异化;(2)劳动对象的异化;(3)劳动者的劳动不取决于自己的需要,反而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他变成了社会需要的奴隶;(4)他的活动成为生存的手段,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53]这四种异化表现从表面上看跟《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规定颇为相像。望月清司因此称这是马克思“由于缺少共同体协作和分工的视点,结果使‘营利劳动’的几个异化=外化规定……又重新回到了《经济学哲学〈第一〉手稿(异化劳动片断)》那一孤立人的立场上”[54]。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营利劳动的异化表现与《第一手稿》异化劳动的异化表现,还是有差别的。《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的主体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雇佣工人,而营利劳动的主体则是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者,是市民;异化劳动所反映的是资本与雇佣的关系,而营利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货币关系;特别是(3)个别的生产者成为社会需要的奴隶这一点是营利劳动独有的异化表现。因此,望月清司称这是马克思向《第一手稿》孤立人立场的复归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营利劳动者能否营利取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需要,“因此,在私有权关系的范围内,社会的权力越大,越多样化,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55]。由此必然会引出社会分工的异化问题。因为营利劳动的本义是“购买产品的人自己不生产,只是换取别人生产的东西”,“任何一人只是用自己的产品余额去交换另一人的产品余额”[56],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社会分工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营利劳动的异化会导致社会分工和交往的异化。

营利劳动还会进一步加深中介即货币的异化。“在分工的前提下,产品、私人所有的材料对单个人来说越来越获得等价物的意义;而且既然人交换的已不仅仅是他的余额,而是他所生产的、对他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对象物(Gegenstand),所以他也不再以他的产品直接换取他需要的物了。等价物在货币中获得自己作为等价物的存在,而货币现在是营利劳动的直接结果、是交换的中介(见上文)。”[57]也就是说,营利劳动不仅促进了分工,而且还促进了交换,最终促进了货币的产生。在这之前,马克思曾讨论过货币,指出货币是人的中介活动的异化,人的社会交往的异化。在这段引文的最后,马克思还不忘提醒读者“见上文”,意思是说这一部分与前述关于货币的讨论密切相关,实际上这也是对《穆勒评注》开头部分的扣题。

总之,在经过了“货币”→“私人所有”→“营利劳动”这一讨论以后,马克思又重新回到了对货币本质的揭示上:“如果说,在等价物中,在价值中已经包含着私人所有的外化这一规定,那么,这种外化在货币中就获得感性的,甚至是对象性的定在(gegenst?ndliches Dasein)。”[58]不仅如此,在货币中,人格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颠倒,曾经是人的创造物的货币,现在成了人们面前的神。接下来,马克思又一次通过对私有制下生产和交换的分析,对这一颠倒关系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