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差异(1 /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规定是与哲学史上的异化概念密切相连的。在分析这一异化劳动规定之前,我们先简单地界定一下什么是异化,以及马克思当时所理解的异化概念,这是我们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

从词源上说,德文的“异化”(Entfremdung)和“外化”(Ent?u?erung)一样,都来自希腊语áλλοτρíωσξ和拉丁语alienatio,意指主体成为“他者”(Anderes),且他者和自己相疏远。汉语将Entfremdung译成“异化”,日语将它译成“疎外”,都很好地体现了Entfremdung这一词的本义。从《第一手稿》来看,马克思没有对“异化”和“外化”进行区别,基本上是在同等的意义上使用的。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手稿》的英译者密林根(Martin Milligan),还是卢卡奇都已经指出过(参见本书第十四章),这里就不再赘述。本章也基本上将两者看作是同一个概念,故在以后的行文中,除非特指,对两者不作区分。

关于异化概念本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它可以在“人与人”和“人与对象”这两种关系上使用,关系不同,其具体含义也略有不同。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使用时,异化就如英文“alienate”本义,意指商品的“转让”或者自然权利的“让渡”;在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使用时,异化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外化于对象之中,或者干脆如黑格尔所说,就是“将此岸的自己变成物”(das dieseitige sich zum Dinge machen)[1]。在后面我们将看到,这一区分是十分重要的。

从哲学史上看,将异化从日常用语提升为哲学范畴,主要是黑格尔的功劳。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确立起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来费尔巴哈又对它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并将之应用于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赫斯又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将它应用于对近代市民社会的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异化概念主要与这三者有关,其中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且,由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异化理解上的差异以及马克思对他们思想继承上的时间差,在整个《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本人对异化的认识也曾出现过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了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这样的异化理解框架上的变化。关于这一变化,我们在后面的第十三章中还会集中讨论,这里我只想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区别先作一个最小限度的概括,以满足本章讨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