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1843年10月下旬离开德国到1845年2月初移居布鲁塞尔,一直都住在巴黎近郊,这一时期被称作“巴黎时期”。巴黎时期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本人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言,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国民经济学研究,因为他发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正是通过这一研究,马克思最终摆脱了黑格尔左派的束缚,踏上了创立新世界观的历程,关于马克思走向这一历程的必然性,我们在前几章中曾作过分析。而记录这一思想转变历程的则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所撰写的一些手稿。这些手稿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经济学著作所作的摘录和评注,日本学者杉原四郎和重田晃一曾将这些摘录和评注集册翻译出版,冠之为《经济学笔记》[2],我们可以沿用他们的叫法,简称其为《笔记》;另一部分则似乎是一部著作手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所谓《巴黎手稿》其实是由这两大部分共同组成的,它并不仅仅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手稿》部分。这是需要读者认真铭记的。因为确立《巴黎手稿》概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说明《手稿》和《笔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以这样的《巴黎手稿》概念来研究时,可能会给《手稿》解读带来革命性进展。
《巴黎手稿》最早是1932年在旧MEGA中发表的,在发表时编者将这两部分手稿同时收录在旧MEGA第Ⅰ部门第3卷中。后来出版的俄文版和德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Marx Engels Werke,简称MEW)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收录《手稿》,后因西方学者的抗议才以补卷第42卷的形式收录,而对于《笔记》,则只在第42卷中刊登了其中的对《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和《穆勒评注》部分。1975年开始刊行的新MEGA改变了MEW的做法,开始像旧MEGA那样全文收录《巴黎手稿》。但是,它却采取了将它们分开收录的方针,即将《笔记》收入到第Ⅳ部门第2卷(1981年秋天出版)[3],而将《手稿》收入到第Ⅰ部门第2卷(1982年出版)[4]。
从《巴黎手稿》的这一出版史来看,《巴黎手稿》的命运多舛。最早在旧MEGA第Ⅰ部门第3卷中,《手稿》和《笔记》是在同一卷次中问世的;而在MEW的第42卷中,《笔记》虽然被和《手稿》放在同一卷次中,但却仅仅刊登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在新MEGA中,《笔记》和《手稿》被彻底分开。在后面我们将看到,新MEGA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会给读者造成《手稿》和《笔记》互不相干的印象。我国虽然已经翻译了大部分《经济学笔记》[5],但是却没有将它全部收录在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而只是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即本书所关注的《穆勒评注》。《穆勒评注》的中译本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单行本当中。[6]
为论述起见,我们先介绍一下《笔记》的状况。马克思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了对其读过的著作先作摘抄和评注,然后根据这些笔记进行著述的习惯。在巴黎时期,马克思曾对英法两国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作过详细的摘录和研究,共留下了9册笔记。旧MEGA的编者曾经按照这些笔记的写作时间顺序,对它们进行了编号[7],尽管新MEGA后来对这些《笔记》作过重新划分,将其中的一部分划归到《布鲁塞尔笔记》等[8],但旧MEGA的分类和编号仍然是国际上讨论《笔记》的惯例,笔者在此使用的仍然是旧MEGA的分类和编号。关于这些笔记的具体情况见下面的“马克思《巴黎手稿》两大部分对照表”,该表左侧的《经济学笔记》是按照旧MEGA的编号排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按照新MEGA考证的写作时间顺序排列的。这9册笔记的写作时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至五册是在1843年10月至1844年8月间写成的[9],而第六至九册则是在1844年12月到1845年初完成的。由于《手稿》的写作时间据推测是在1844年4月至8月间,正好与第一至五册《笔记》的写作时间重合,因此这些《笔记》常常被看作是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基础。特别是由于《手稿》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佚失,这部分《笔记》也就成了后人推测《巴黎手稿》全貌的珍贵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旧MEGA编者给马克思的《手稿》起的名字。《手稿》细分起来包括三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序言”、关于“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绝对知识》章”以及几个独立的片断。旧MEGA编者根据各部分手稿的写作时间以及马克思所作的提示,将这三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分别命名为《第一手稿》(Erstes Manuskript)、《第二手稿》(Zweites Manuskript)和《第三手稿》(Drittes Manuskript)。后来,新MEGA编者又将其改称为笔记本(Heft)Ⅰ、Ⅱ、Ⅲ。本书沿袭的是旧MEGA的叫法,这也是国际上讨论《巴黎手稿》时的惯例。
《巴黎手稿》和大部分马克思手稿一道被保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社会史国际研究所当中。《第一手稿》在社会史国际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遗稿”中的整理序号为A7,它共9个纸张(Bogen),18页纸(Blatt),36页(Seite)。马克思在这里共写了ⅩⅩⅤⅡ页。从内容上看,这部分手稿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收入的三个源泉分析;另一个是对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的批判。除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举世闻名以外,从文献学上说,马克思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收入的源泉的写法也非常有名。马克思是先在纸上用两条纵线将每页纸分成三栏,然后以并列的方式,从左到右分别写上了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评述。为了让读者了解每一页手稿的具体情况,新MEGA Ⅰ/2的编者还在新MEGA Ⅰ/2附属材料卷绘制了手稿的排列表以及刊登了全部《第一手稿》图片[10];不仅如此,MEGA Ⅰ/2的编者在编排手稿时,还特地按照手稿的原样排了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读者如有兴趣,可自行去验证。下图是《第一手稿》第6—9纸张的写作示意图。[11]
《第二手稿》保存得并不完整。按照社会史国际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遗稿”整理序号,《第二手稿》属于A8,它只有2页纸(Blatt),共4页。每一页都被一条纵线分成两栏。一般认为,其大部分(计39页)已经遗失,剩下的4页,即XL-XLⅢ(40—43)是《第二手稿》的最后部分。编者出于对内容的考虑,给《第二手稿》剩余下的部分冠上了[私人所有的关系]的标题。
《第三手稿》保存得比较完整。在 “马克思恩格斯遗稿”中的整理序号为A9。它共16个纸张(不包括后面提到的“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绝对知识》章”),64页。其中有41页被马克思用罗马数字标了页码,另还有23页为空白。写有文字的每一页都被一条纵线分成两栏。由于马克思没有标ⅩⅡ页和ⅩⅩⅤ页,故最终页码为XLⅢ(43)页。《第三手稿》不是一份独立的手稿,而是马克思对《第二手稿》的第ⅩⅩⅩⅣ和第ⅩⅩⅩⅨ页的补充。对第ⅩⅩⅩⅣ的补充写在两页纸上,其内容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编者给它起了个[私人所有和劳动]的题目。对第ⅩⅩⅩⅨ页的补充有两个:一个比较短,内容是讨论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对立;另一个比较长,讨论的是共产主义。编者根据内容,给这一部分起了个[私人所有和劳动]的题目。从内容上看,一开始马克思还是按照补充的形式来写,为此他还加上了(1)、(2)……(7)这样的项目序号,但是写着写着,内容逐渐扩大,到了(6)时马克思突然加进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片断,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写法非常独特。它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被分成三个片断夹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当中。按照新MEGA的“第一种再现”方案[12],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第三手稿》的写作顺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与对[私人所有和需要]、[私人所有和需要 增补]、[分工]的讨论交叉进行的。从这一事实来看,当时马克思的大脑中肯定同时并存着两条线索,即国民经济学批判和黑格尔批判,但是,马克思为什么会将这两个看似没什么关联的批判放在一起呢?这两个批判在《第三手稿》中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对此马克思本人没有做任何交代,不过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对这一问题的合理解释,期待有一天能有人将这一谜底揭开。
鉴于马克思在“序言”中曾提到要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作为自己计划写作的著作的最后一章,于是这一片断往往被视为《巴黎手稿》的最后一节,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此之后,马克思还写了[分工]片断,“序言”以及[货币]片断。所谓的“序言”是马克思在1844年8月12日以后,也就是说是在《手稿》即将完成时写成的。旧MEGA编者在排版时,把“序言”置于整部手稿之前,但这一“序言”是不是《手稿》的序言至今还未有定论,后面我们将看到,罗扬就对此持否定的看法。
此外,在《第三手稿》中,还夹着一个纸张,即“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绝对知识》章”。这个摘录有时也被称作《第四手稿》,但从内容上看,它显然是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密切相关的,估计是马克思在写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时作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在新MEGA的Ⅰ/2卷中,这一《第四手稿》却没有被收录到《手稿》当中,而是单独以附录的形式发表。
以上是《巴黎手稿》两大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关于这两部分内容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时间顺序,请参照“马克思《巴黎手稿》两大部分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