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让我们对赫斯与《巴黎手稿》的关系作一个总结。

我认为,赫斯对1844年巴黎时期马克思的影响非常有限。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之所以能够对国民经济学和近代社会异化现象进行马克思式的批判,并不是靠赫斯的指引,而是靠自己的力量,或者说靠自己的内因做到的。因为当时,马克思无论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吸收上,还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上,都远远走在了赫斯的前面。而这两点,恰恰是建构唯物史观的前提条件。因此,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尤其是《穆勒评注》以后的思想高度已经明显超过了赫斯。

由于马克思在《手稿》中还使用了“类”和“人的本质”、“异化”等概念,因此有人就把整部《手稿》都归结为费尔巴哈或者赫斯影响下的作品,这对马克思来说是不公平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本人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这一道路已在‘德法年鉴’中,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了。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Phraseologie)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质’、‘类’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68]这段话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尽管他早已创立了新哲学,但德国的理论家们却根据他还沿用“人的本质”、“类”这类术语而误以为他仍然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旧范式之内。如果说连《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都算不上旧范式,那么就更没有理由将《手稿》降低到赫斯的水平上。在这个意义上,科尔纽、广松涉和张一兵等人对赫斯的评价偏高,相反对《巴黎手稿》的评价则过低了。

[1] 这种情况可能跟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有关,因为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中都曾将赫斯作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予以了批判,结果导致后人总从这一角度消极地评价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

[2] [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主要是以科尔纽和门克编辑的《莫泽斯·赫斯:哲学和社会主义文集(1837—1850)》的日译本『初期社会主義論集』(山中隆次、畑幸一訳,未来社1970年版)为底本的,基本上收录了赫斯最重要的文献。

[3]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Einleitung,In:Moses Hess,Philosophische und sozialistische Schriften 1837—1850,Eine Auswahl 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kademie Verlag,Berlin,1961.

[4] 波兰哲学家切什考夫斯基曾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及其实践理性优先观念的影响下撰写了《历史哲学引论》(August Graf von 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Berlin,1838),这部著作对赫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写道:“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为了这门科学而撰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Marx,MEGA Ⅰ-2,S.3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6] Marx,MEGA Ⅰ-2,S.177。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7]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a.O.,S.ⅩⅩⅩⅤ.

[8] 这些著作包括:A.Cornu,Moses Hess et la gauche hégélienne,Paris,1934.A.Cornu,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Leben und Werk,Berlin,Bd.I,1954,Bd.Ⅱ,1962,Bd.Ⅲ,1968.Karl Marx und die Entwicklung des modernen Denkens,Berlin,1950。

[9]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a.O.,S.XL.

[10]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a.O.,S.ⅩⅠⅡ.

[11]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a.O.,S.ⅩⅩⅩⅤⅢ.

[12]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a.O.,S.XLVI.

[13] 譬如,“在这种影响(赫斯的影响)之下,马克思现在不仅是从社会政治的观点,而且也从社会经济的观点来研究异化的问题了。赫斯的论文《论金钱的本质》(即《论货币的本质》)促使马克思阐明金钱的作用,并且更加全面地论证了他对于《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业已接触到的那些问题的观点”([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刘丕坤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629—630页),“赫斯的《论金钱的本质》一文也可能对马克思产生了某种影响(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传》Ⅱ,王以铸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39页)。

[14] Auguste Cornu und Wolfgang M?nke,a.a.O.,S.XLⅢ.

[15] Wolfgang M?nke,Neu Quellen zur Hess-Forschung,Berlin,1964.

[16] Marx,MEGA Ⅰ-2,S.26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17] [日]山中隆次:《赫斯和马克思——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结合为中心》,见经济学史学会编:《资本论的成立》,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175页。

[18] [日]畑孝一:《解说:赫斯与马克思》,见[德]莫泽斯·赫斯:《早期社会主义论集》,山中隆次、畑孝一译,未来社1970年版,第197—199页。

[19] [日]山中隆次:《赫斯和马克思——以经济异化为中心》(下),《经济理论》第63号,1961,第36—37页。

[20] [日]山中隆次:《赫斯和马克思——以经济异化为中心》(下),《经济理论》第63号,1961,第39页。

[21] [日]广松涉:《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中文翻译请参考《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文最早发表于《思想》(1967年10月号)杂志上,后又收录于《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至诚堂1968年版)之中。

[22] [日]广松涉:《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303页。

[23] [日]广松涉:《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299—300页。

[24] [日]广松涉:《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330页。

[25] [日]广松涉:《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329页。

[26] [日]广松涉:《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336页。

[2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28] [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选书版后记”,《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588页。

[29] [日]广松涉:《恩格斯论》(新装复刻版),情况出版1994年版,第284页。

[30] [日]良知力:《赫斯能够成为青年马克思的坐标轴吗?——评广松涉先生的早期马克思论》,《思想》第539号,1969年5月,该文后来以《赫斯和早期马克思》为题收录于良知力《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一书当中。

[31] [日]良知力:《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297页。

[32] [日]良知力:《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300页。

[33] [日]良知力:《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307页。

[3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35] [日]良知力:《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321页。

[3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37] [日]广松涉:《追记:关于良知力先生对我的批判》,见《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劲草书房1969年版。

[38] [日]良知力:《早期马克思试论——兼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检讨》,未来社1971年版,第262页。

[39] [日]良知力:《德国早期社会主义中的历史构成理论——论威廉·魏特林和莫泽斯·赫斯》,见《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153页。

[40] [日]良知力:《德国早期社会主义中的历史构成理论——论威廉·魏特林和莫泽斯·赫斯》,见《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168页。

[41] [日]良知力:《德国早期社会主义中的历史构成理论——论威廉·魏特林和莫泽斯·赫斯》,见《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岩波书店1987年版,第305页。

[42] Georg Lukács,Moses Hess und die Probleme der idealistischen Dialektik,In:Archiv für die Geschichte des Sozialismus und der Arbeiterbewegung,XⅡ.,Lpz.,1926,S.5.

[43] 除此以外,聂锦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赫斯”问题》(见韩立新主编:《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文和鲁克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一文中也讨论过赫斯问题,但他们讨论的不是“赫斯与《巴黎手稿》的关系”,故这里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44]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46]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47] 譬如,侯才在给“赫斯现在对自我意识的理解以更具费尔巴哈特色而非鲍威尔特色”这句话所加的注中,特别提到了“德国学者W.门克认为这时赫斯从费尔巴哈哲学后退而诉诸费希特和‘自我意识哲学’,是值得商榷的”(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另外,侯才认为赫斯1841年由于受到青年马克思——当时马克思是一个鲍威尔派,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是费希特实践哲学的变种——的影响,才没能及时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的(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从这两个例子中,都可以看出他对费希特(鲍威尔)之于赫斯影响的消极态度。

[48]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49]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50]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51] 张一兵:《代译序——赫斯:一个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见《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2页。

[52] 张一兵:《代译序——赫斯:一个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见《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引文中的楷体部分在《回到马克思》中是以脚注形式出现的。不过,作为一个事实,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的第136—142页,侯才曾对赫斯作过经济学分析,指出了赫斯是通过研究经济学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哲学推进的事实。

[53] 张一兵:《代译序——赫斯:一个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见《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引文中的楷体部分在《回到马克思》中是以脚注形式出现的。不过,作为一个事实,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的第13—14页。引文中的楷体部分是《回到马克思》中所没有的。

[54]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55] 张一兵:《代译序——赫斯:一个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见《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56] 张一兵:《代译序——广松涉:物象化与历史唯物主义》,见《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57] 参见韩立新:《评日本的“早期马克思论争”——兼论〈穆勒评注〉对重构马克思异化论的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

[58] [匈]卢卡奇:《莫泽斯·赫斯和观念辩证法的几个问题》,良知力、森宏启二译,未来社1972年版,第12页。

[59] [匈]卢卡奇:《莫泽斯·赫斯和观念辩证法的几个问题》,良知力、森宏启二译,未来社1972年版,第13页。

[60] Georg Luk?cs,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βtsein,In:Georg Luk?cs Werke,Frühschriften Ⅱ,Band 2,Luchterhand,1968,S.3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新版序言(1967)”,第31页。

[61] [匈]卢卡奇:《莫泽斯·赫斯和观念辩证法的几个问题》,良知力、森宏启二译,未来社1972年版,第12页。

[62] [匈]卢卡奇:《莫泽斯·赫斯和观念辩证法的几个问题》,良知力、森宏启二译,未来社1972年版,第46页。

[63] [匈]卢卡奇:《莫泽斯·赫斯和观念辩证法的几个问题》,良知力、森宏启二译,未来社1972年版,第46页。

[64] Georg Luk?cs,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βtsein,a.a.O.,S.3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新版序言(1967)”,第33页。

[65]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66] 参见[德]赫斯:《论货币的本质》,见《赫斯精粹》,邓习议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在邓习议编译的《赫斯精粹》中,对此采取了“小商人世界”的翻译。

[67] Marx,MEGA Ⅰ-2,S.3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68]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Die Deutsche Ideologie,In:Marx Engels Werke,Bd.3,Dietz Verlag,Berlin,1959,S.21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1—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