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_四、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 / 1)

四、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批评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里、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卡贝、德萨米、布朗基、魏特林等都对未来社会有所设想,如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设想,未来社会建立“共产主义大家庭”,实行公有制,运用机器进行生产,人人劳动,按比例平等分配,国家消亡,教育平等。马克思主义在批评地吸收这些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国家消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特殊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坚信共产主义,就是坚信客观规律,坚信科学,坚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坚信人类的光明前途。

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虽然处于低潮,但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着、发展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依然进行着量变、部分质变。社会主义更加发展壮大,资本主义也走向未来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当坚信,只要地球不毁灭,只要人类还存在,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一定能够实现!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

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共产主义是人类现有认识的终点,不是人类历史终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之后,人类还将走向更加美好的社会。党章之所以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主要是因为随着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阶级的消亡,作为阶级的政党也将消亡,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键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所说:“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要研究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根本在生产力,基础在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规律,奠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识基础。

要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合中国国情,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由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其他新的科学理论成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源自于科学、源自于实践、源自于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就是要振奋精神,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基础。

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