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的奋斗目标。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发表的近25分钟讲话中9次提到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向往和追求。从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到李大钊的中华民族之复活,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一,国家富强,指民富国强。从横向上来看,国家富强意味着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从纵向上来说,有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2049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强盛。
第二,民族振兴,指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意味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人民幸福,指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经济上富裕,精神上充实。近期,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远期,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由民族和人民组成,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富强,民族才会振兴,人民才会幸福。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中国梦的有机整体。
梦想成真的基础是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重大问题,揭示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经济规律,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之路。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必须巩固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地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民族团结,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维护国家利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艰
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时代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冲破思想藩篱,破解发展难题,跳出发展陷阱,释放改革红利,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知识链接
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指出:“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石毓智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及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性张扬;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凝聚中国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要全面深化改革,真正走群众路线,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权利,增强人民团结,维护公平正义,解决上述问题,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进而使13亿人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增强发展合力,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