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上述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新型国际关系必将展现出新的面貌和特征。当然,新型国际关系仍然是以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所以不可能完全摆脱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面。新型国际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主体、主题、主要矛盾、主要内容、主要行为方式、关系定性以及目标模式等方面。
(一)新型国际关系的主体
这里的“主体”是指行为主体,与“客体”相对应,而不是指与“次要”相对应的“主要行为体”。
在主权国家时代到来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主体就是大国或强国,每一次国际体系变化,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小国在国际关系中都是大国强国博弈的棋子。联合国体系形成后,中小国家的地位开始上升,也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兴起。从严格的学理角度说,“国际关系”指的就是“国家间关系”,非国家行为体不应算作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至多算作“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然而,随着全球治理的推进,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非国家行为体也开始被看作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并且其重要性趋于增强。国际关系主体的多元化,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然,从“主要行为体”的角度讲,与国家行为主体相比较,非国家行为主体仍然是次要的,而小国同大国相比较也是次要的。不过,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次要行为主体的地位会不断提升,与主要行为主体的“位差”会不断缩小。
(二)新型国际关系的主题与主要矛盾
这里首先要明确主题和主要矛盾的含义。从语义上讲,主题就是事物的主要内容,如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其同义词有主旨、核心、焦点等。换个说法,就是某个领域诸多问题、议题、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按照这个语义,那么在国际关系领域,自从进入主权国家时代以来,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家之间为获取国家利益(主要包括权力、财富和尊严)而进行的博弈。这种博弈曾在相当长时期内主要体现为恶性竞争并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积极力量一直在探寻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以及抵制冲突、开展合作之道。所以学术界普遍将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视为国际关系的主题。但是严格考察,无论是战争与和平,还是冲突与合作,都是对立、矛盾、相克、相互否定的事物,两者不可能是某一历史阶段主流国际社会同时为之努力的东西或主题。如果对照时代主题,可以看出,无论是战争与革命,还是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的词语所表达的都是同一发展方向、相辅相成的事物,至少不是对立、相克的,特别是和平与发展,都是当今主流国际社会努力争取的东西,是国际社会的主要任务。
主题规定了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决定主要矛盾。所谓主要矛盾就是围绕主题和主要任务而展开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作为以往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更为贴切。实际上,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学界主要关注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学界将关注焦点聚集到冲突与合作上,于是冲突与合作就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研究的主题。
探讨新型国际关系的主题,要与“旧型”相比照。旧型国际关系的主题就是对抗零和。主权国家为维护、获取本国的绝对利益,同其他国家展开恶性竞争,进而导致冲突对抗乃至战争,最终要达到零和的结果。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就是以国家间冲突对抗为逻辑起点。自由主义虽然强调合作,但也是以更大范围的冲突对抗为前提,合作只是本集团内的合作,是全局范围冲突对抗的手段。竞争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正常状态,但是一味强调竞争会使竞争无节制,时常走向极端,陷入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冲突对抗乃至战争。联合国体系形成后,国家间的冲突对抗受到了一定的约束。然而,原有国际关系主题并未被新的取代,这里面既有冷战的原因,也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等原因。当今时
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按道理,国际关系的主题也应当转为合作,通过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许多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难以摆脱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和各种局限。新型国际关系既然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所以主题就应当是合作共赢。正如王毅外长指出:“新型国际关系到底新在哪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新型国际关系旨在通过推动合作共赢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主题决定着主要矛盾。世界上矛盾很多,国际关系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中,围绕合作共赢这个主题,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推进合作,抑制冲突。所以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笼统地说就是合作与冲突的矛盾;准确地说是国际社会健康力量推动合作共赢的努力与一些现存国际体系既得利益者以及不负责任的极端行为体干扰国际合作的行为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既体现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博弈上,也体现在全球治理的其他层面。目前比较突出的干扰国际合作的行为包括:西方大国试图维持其主导的霸权秩序;一些中小国家为了狭隘的国家利益而挑战联合国权威及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等恶势力对国际社会的挑战及其背后的国家间地缘政治博弈。
(三)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现代国际关系的内容是不断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内容越来越丰富、越多元,“高级政治”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低级政治”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在联合国体系形成前,国际关系的主题就是冲突对抗,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主要精力和力量都放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上,要解决的主要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到了冷战时期,政治安全凸显出来。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冷战,将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交织在一起。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关涉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有学者称之为“高级政治”。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总体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经济关系相伴随,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也不断深化。学者们将经济、文化等层面的关系称为“低级政治”。如果说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和平属于“高级政治”,那么发展就属于“低级政治”。两大主题比较起来,发展更为根本。从这个角度看,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低级政治”,当然,“高级政治”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类似气候变化、传染病、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越来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这些都属于“低级政治”。
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内容变化相适应,一些国家调整了国家安全观。中国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核安全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有些领域还可以分出许多子领域,如经济安全就包括金融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等,信息安全还包括网络安全等。这其中的许多安全问题都涉及到对外关系,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而这些安全领域的多数都属于“低级政治”范围。
新型国际关系的主题是合作共赢,既关注发展上的合作共赢,也重视安全上的合作共赢。在安全合作上,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已经成为共识。历史经验证明,在传统安全问题上,以冲突对抗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仅效果非常有限,而且还会损害国家其他方面的利益。世界各国应当树立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顺应合作共赢主题的要求,努力通过合作来化解国家之间的分歧、矛盾,抑制冲突,防止对抗。
(四)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方式与关系性质
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原则、主题决定,在新型国际关系框架下,国家的主要行为方式是合作加竞争,或者说是竞争中合作。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常态,但是要以合作为导向和基础。竞争是在合理、合法、文明的前提下进行
,是良性竞争,而不是只图一己之利,谋求独占、零和的恶性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实现共赢;竞争中出现了矛盾、分歧,要尽可能通过合作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通过合作来暂时搁置分歧,待条件成熟了再去解决。
既然新型国际关系的主题是合作共赢,所以在新型国际关系框架下,国家间的关系应当超越传统的对抗或结盟模式。对抗肯定与新型国际关系的主题不符。结盟,这里主要是指政治军事同盟,虽然使盟内的合作加强,但却是以更大范围的对抗为前提,结盟的前提就是盟友们有共同的竞争对手或敌人,结盟的目的就是形成合力“共同抗敌”。此外,结盟还往往导致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因为总会有一个强国为盟主。所以,结盟也不符合新型国际关系的主题。新型国际关系框架下的国家间关系应当是伙伴关系。所谓“伙伴”,就是“共同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志同道合可以是伙伴,非志同道合但求同存异也是伙伴;能合作时就合作,不能合作时也不对抗,不互相为敌。伙伴关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与传统的联盟关系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截然不同”。在各种伙伴关系框架下,各国之间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有竞争有合作,竞争而不求独占零和,合作则谋求共赢共享。
(五)目标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型”一词表明它是动态的,“新型”是与它在其中孕育脱胎出来“旧型”母体相对而言。国际关系肯定是不断进化、不断现代化的。将来还会有新的“新型”来取代现存的“新型”。目前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不可能是包揽今后永远的国际关系形态。那么,当下要推进的新型国际关系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依据中国领导人对新型国际关系的阐述,这个目标模式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十八大报告说:“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习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概念的同时,也强调了“命运共同体”思想。他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访美前夕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说,中国愿同广大联合国成员国一道,“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在一起阐述,表明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紧密相关的。可以理解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努力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同于世界主义或全球主义视野下的世界政府或世界共和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承认主权国家差异的前提下,强调人类的整体性,是差异观与整体观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承认、正视国家、民族、文明等的差异。“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正是这种差异性,才导致国家之间利益的分歧、矛盾,才形成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过去500多年发生的无数次国家之间的战争,最终根源就在于此。但是,当今世界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所谓“共同体”就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体现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当今世界,一方面,各国之间在发展上以及许多安全问题上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没有哪一国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国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人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因此也担负共同的责任,所以命运攸关。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责任基础上所结成的命运攸关的整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的国际观”, 必将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