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历史抉择_■ 战略决战(1 / 1)

■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到1948年秋季的时候,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的时刻到来了。到这时,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到149万人,且武器装备已有很大改善。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5%,并且在大约1亿人口的地区实现了土地改革。人民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它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它的五个战略集团(即胡宗南集团、白崇禧集团、刘峙集团、傅作义集团、卫立煌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相互间难以取得配合。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正确选定战略决战的方向,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使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间、各战役的各个阶段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从山东拉开的。1948年9月,解放军经过八昼夜激战,解放了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多人。济南战役开创了大规模围歼国民党军主力和夺取大城市的范例。

战略决战开始时,中共中央决定首先把决战方向指向东北战场。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这时,蒋介石对孤悬关外的55万国民党军队是守是撤,一时举棋不定。毛泽东指出,要预见到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为了就地全歼东北敌军,东北野战军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控制北宁线,攻克锦州,以关死东北的大门。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主张先打长春。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他决心南下。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并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和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对敌之援锦部队进行阻击。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廖耀湘兵团。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10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东北的解放,不仅使近百万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后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和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使解放战争获得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是第一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的陇海线上的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11月6日战斗打响后,黄兵团企图夺路西逃。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兵团的退路。黄兵团只得折回碾庄,被压缩在纵横不到10公里的包围圈内,到22日全部被歼。

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打法,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浍河以南的双堆集地区。12月6日发起总攻,至15日全歼该敌。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从12月15日至1949年1月10日是第三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杜聿明部。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经四昼夜激战,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经过这一战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进到长江北岸,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已直接暴露在解放军面前。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100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

华北傅作义集团除有5万余人分驻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大同外,有兵力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这时,傅作义所部为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所震慑,已成“惊弓之鸟”,但估计东北野战军暂时不会入关作战,决定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休整,取捷径隐蔽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

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当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人,活捉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为了使古都北平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及所属机构全部由西柏坡迁到北平。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一段时间,该部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此后,人民解放军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北平、天津、绥远三种方式。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观。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东、华北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震撼了世界。在1948年12月举行的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季米特洛夫盛赞中国三大战役“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并指出,这对于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工人阶级领袖和进步报纸,也同声赞扬和热烈祝贺中国人民取得的这些决定性胜利。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则以新闻和评论陆续报道中国战事的进展,惊呼由此引起的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

经过三大战役,中国革命已处在胜利的前夜,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