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与2014年展望(1 / 1)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与2014年展望

(一)世界与中国经济增长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全球增长速度仍然较慢,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存在,预计2013年增速为2.3%,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但仍然高于发达国家,预计2013年增速为4.5%,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见表9-9)。

表9-9 2012—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东盟5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 资料来源:IMF, 《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仍不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需求总体偏弱,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再平衡”,其经济复苏中伴随着削减贸易赤字,进口增速疲弱,对全球进口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导致中国巩固发达国家市场难度加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一些新兴大国结构调整滞后,主要能源资源出口国家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减弱,其市场需求降温势必影响中国企业出口。在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复苏。世贸组织最近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5%,增速仍然低于过去20年5.4%的年均增速(见表9-10)。

表9-10 2012—2014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趋势(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WTO, WTO sees gradual recovery in coming months despite cut in trade forecasts,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13_e/pr694_e.htm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新一届政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减轻了进出口企业负担,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进出口企业的信心。但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一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对进出口增长产生一定抑制。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始小幅快速升值,至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8左右上升至6.81左右,升值幅度约为20%。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2008年7月起至2010年6月,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稳定在6.82至6.84的水平上长达两年时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再次进入升值通道,由6.83上升至至2012年12月31日的6.29,升值幅度约为8.6%。

2013年1—5月,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6月开始,人民币对美元和日元升值趋势趋缓,对欧元和英镑则呈贬值趋势(见图9-15)。受美联储下一步政策和中国经济表现影响,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大问题,同时汇率改革速度较快,2014年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升值的趋势,可能对国内出口企业带来负面冲击。

图9-15 2013年1月4日至12月13日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100单位外币兑换人民币的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

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1998年以来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1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增长了69.1%。2012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28752元,较2011年增加4196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4.0%。2012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

平均工资达到46769元,与2011年的41799元相比,增加了4970元,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9.0%。2012年有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2%。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5733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有24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8%。

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导致部分出口订单流失,部分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日出口低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下降。2013年前8个月,中国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4%和5.1%、对日本出口下降0.6%,均低于整体出口增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46.8%,比2012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下滑;占日本市场份额66.4%,下滑1.7个百分点;占欧盟市场份额(1—6月)的42.4%,下滑1.9个百分点。同时,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步增强,正在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2013年以来,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日、欧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8、1.6和0.2个百分点。

(四)国际竞争与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增多是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的伴生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市场需求减弱,全球性产能过剩凸显,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出口仍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同时,中国部分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大、部分企业经营不规范,也是产生贸易摩擦的诱因之一。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些国家的国内产业,使其产生“去工业化”的担忧。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在2012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上指出,在中非双边贸易模式中,主要是非洲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长远而言这是不可持续的 。2012年巴西一共发起了13起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占到立案数量的81%。

2013年中国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前三季度,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63起,同比增长10.5%;美国对中国的电子、通讯、机械等出口产品发起337知识产权调查15起,占其同期立案数量的1/4以上,涉及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裁决趋于严格,中国应诉企业在一些案件中被裁定较高反倾销税率,某些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救济调查明显针对中国产品。新兴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呈增多之势,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 。

(五)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平台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一直是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主要平台。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发展议程谈判自2001年启动以来,进展异常艰难,并时常陷入停滞的僵局。在国际经贸发展急需新规则的背景下,大型区域贸易协定和诸边协定,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逐步成为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平台。如果中国总是游离在这些框架之外,至少会有两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贸易转移效应可能使中国产品在部分市场被替代,影响中国在区域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有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其次,中国无法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制定,可能成为新规则的被动接受者。

2013年12月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达成“早期收获”协议,包含贸易便利化、农业、棉花贸易、发展和最不发达国家四项议题共10份协定,多哈发展议程谈判12年僵局终获历史性突破。尽管如此,多哈发展议程距离完成全部谈判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预见其谈判难度依然很大。

美欧就TTIP谈判自2013年7月正式开始,至今已举行了两轮。TPP谈判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举行了18轮谈判,其中2013年举行了3轮谈判,美国原计划在2013年年底之前达成协定,然而,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TPP部长级会议未能达成协定。TTIP和TPP作为高水平的贸易协定,其涉及领域广泛,很多议题对相关成员的国内政治异常**,谈判将异常困难。

TiSA谈判从2013年3月正式启动,目前已经进行了五轮。2013年9月底,中国正式宣布

参加TiSA谈判,目前尚在与美国、欧盟等TiSA成员进行谈判,但正式得以加入的时间尚无法准确预计。

(六)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面对区域贸易协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在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的同时,高度重视自由贸易区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大再次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除了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外,其余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自贸谈判,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谈判。此外,中国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研究;正与哥伦比亚等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

2013年,中国分别完成与冰岛、瑞士的自贸区谈判并签署协定,与欧洲国家自贸区建设取得零的突破;中韩自贸区已举行了8轮谈判,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达成共识,进入出要价谈判阶段;中日韩自贸区已举行了3轮谈判,三方就谈判的基本模式和框架范围进行了讨论,除个别核心分歧外,基本完成了货物贸易模式文本的磋商工作;RCEP已举行两轮谈判,确定了谈判的职责范围,并成立了货物、服务和投资工作组以及原产地规则及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两个小组;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文莱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倡议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目前,中方已向东盟方提交了升级版倡议草案,获得东盟方的积极评价。此外,中国还启动了与斯里兰卡自贸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举行了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第二阶段降税谈判第二次会议。

(七)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为适应新的改革开放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内容。这些新的开放内容逐步得以落实,将大大推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在2013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行动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美欧借助TPP、TTIP等平台加速重构的“下一代”经贸规则中,劳工和环境保护、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成为重要内容。此外,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投资准入制度,且接受这些规则的国家正在增多,要避免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被边缘化,中国需要尽快适应这些新规则。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也对行政管理体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以往开发区在政策优惠上有本质的不同,主要目的在于“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2013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11个部委办联合印发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中国批复的第二个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首个获批的专项金融综合改革方案。

目前有12个省市提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申请,这些申请能否获得批准,关键在于其能否提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试验方案。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对外贸易回升基础尚不稳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预测,2014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1%和8.5%,增速均略高于2013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则预计,2014年中国出口将增长9%左右,进口将增长7.5%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