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必然性的观念(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599 字 1个月前

必然性是一种古老的观念。它开始时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即表现为天命、上帝的旨意、人的宿命。在历史观中则是所谓气数,是决定王朝盛衰兴亡的“国运”。

真正把必然性纳入历史研究范围,从历史自身探讨必然性,可以说是从维科开始。维科在《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中,提出了各民族发展的共同性问题。共同性,实际上就是必然性的外在表征。维科关于历史经历三个阶段(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权时代)的论述,是对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不成熟的探索。

维科以后,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观念,一般与社会发展阶段论相联系。圣西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开化期、奴隶制度、神学(封建制度)、新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和未来的新实业制度,并认为这五种社会的产生都是必然的。傅立叶则把社会划分为五个时代,即蒙昧时代、宗法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未来的谢利叶时代。

可是,在黑格尔之前,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大体停留在结果,即历史经历的共同发展阶段上,而未探讨它的内在原因。而黑格尔则力图探讨必然性的内在根据,这就是作为整个世界基础和核心的绝对观念。历史必然性是绝对观念在历史领域中的展开。这当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必然观念。

唯物史观的必然观念既不同于神秘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

第一,物质性。必然性不是预成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它的物质载体是在人们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客观关系。这种关系对于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存于他们的意志。

第二,不可避免性。必然性作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讲的是不可避免性。不可避免性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它是相对于它起作用的条件而言的。只要具备这个条件,这种趋势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是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

第三,重复性。历史必然性具有重复性的特点。这种重复性不是现象的重复性,而是本质关系的重复性。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私有制与两极分化之间,阶级与阶级斗争之间,等等,都存在一种不断重复的、不可避免的关系。

资产阶级对历史的必然性怀着一种恐惧,因为历史必然性与两个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不可分。承认历史必然性,必然会同时接受社会主义理论。这是资产阶级学者对历史必然性观念如此反感的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如此维护历史必然性观念的原因。

在东欧剧变后,关于历史必然性问题的争论再起。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失败是暂时的还是最终结局的争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暂时的,是斗争中的一个回合的失利,而资产阶级的学者为社会主义的“死亡”而频频举杯。

梅林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说:“历史唯心主义的各种神学的唯理论的,还有自然主义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一如历史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历史观。”关于必然性的争论,特别是围绕东欧剧变所表现的两种历史观的争论,非常明显地表现了历史观分歧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