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它可以是科学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世界观与世界的关系。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一书中,曾引用沃尔夫关于世界观的话来鼓吹多元世界观,认为无所谓科学世界观,只有存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中的世界观。由此他反对唯物主义,反对所谓实在论,认为只存在科学中的实在,即依存科学主体的实在。这样,在科学的大旗下,又重新回到唯心主义,不过是比较精致的用所谓科学层层包裹起来的唯心主义。
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并不新,它是当代西方哲学极力反对所谓主客二分,鼓吹主客一体的必然结果。这与科学无关,而是一种哲学观点。近代以来,西方一些哲学家鼓吹一种所谓新的思维方式——客体依存主体的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才消除了主客对立,打破了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承认反映论,总之,只要认为有一个不依存于人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他们都视其为主客二分,都是形而上学。在他们眼里,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一体化,彼此不可分。他们还拉上马克思——青年马克思,认为他的实践观点,就是取消主客二分,把主客在实践中融为一体的观点。真是妙不可言。
任何一个没有被唯心主义特别是最新唯心主义弄昏头脑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我们之外确实有个客观世界,有个不依存于我、不依存于任何人的世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不在于承认世界的客观性,承认反映论,而在于它的形而上学,在于它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面对的世界,并非从来如此。它在人的活动中发生改变。马克思也正是因为旧唯物主义的这个缺点批评费尔巴哈。他说费尔巴哈不理解“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1]。马克思这个论断把他的观点同费尔巴哈以及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区分开来了。但从这里得不出马克思反对主客二分,或者主张主客一体,彼此不能区分,也用不着区分的结论。主客体的区分,人与自然的区分是不能取消的,否则人类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的。正如列宁所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还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区分,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2]人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而不是从虚无中或从主体中构建一个对象。如果有一种哲学只是停留在实践面前而不必或者不能通过实践达到对象,不是把握客体而是通过实践来消解客体、泯灭主客体的区分,这种哲学可以随便称为什么,但决不能称为唯物主义,更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其实主客一体论纯粹是哲学家的思辨空论,实际生活中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实践和认识中,人总是以主体的地位同他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的,不管是否意识到或承认与否,全部实践和认识活动都是主客二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正是对这种状况的概括。普列汉诺夫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当人们着手研究哲学,就是说当他想构成完整的世界观时,他必然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自我同非我、认识同存在、精神同自然界有怎样的关系?”
世界只有一个,人类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世界是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对于人来说是同一的。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正在于它的存在不依存于主体。主体在思维中构建的存在,是关于客观存在的印象而非存在本身。
人们的世界观是多样的。但世界观与世界的关系都存在着反映与被反映的问题。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真理与谬误之分,有近似正确与比较正确之分。以世界观的多元性否认世界观的真理性和客观性是错误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7页。
[2] 列宁:《哲学笔记》,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