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513 字 1个月前

我之所以不同意某些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是因为按照他们的看法,我们势必被局限在为我之物的圈子中,把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割裂开来。论者没有看到实践是永恒的转换器,不断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如果把还未进入实践之内的世界排斥在哲学思考之外,必然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主义留下地盘。其实,实践并不是屏障,它不能把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隔离开来。自在之物既不会因为转化为为我之物而丧失它的客观性,成为主体的依存系列,也不会因为尚未转化为为我之物而变为没有客观性的无。

在哲学中,强调世界的无限性和已知事物的有限性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有个德国哲学家批评说,令人吃惊并迄今最受忽视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盲目顽固性:在以往数百年中,人类就是这样执著于从自身的思想和文化成就中去探讨自己的本性和生存意义。这种观点肯定不是全然谬误,但它的片面性有碍人们的认识,未免令人遗憾。如果我们坚持这种看法,实践就被形而上学化了,认识被形而上学化了,世界本身也被形而上学化了。或许人们会说,我们并不否定人们认识世界的进展,我们只是说谈论实践之外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可如果还未进入实践的存在是无,或者说承认它的存在没有哲学意义,那人类的实践和认识何从扩大呢?不能把哲学局限在局部的有限的世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局部中包含着整体,有限中包含着无限。自然科学家早已突破了哲学家们的限制。他们研究人类出现以前不知道多少亿年的生物和地质,决不会理会哲学家们关于地球在人类以前存在没有意义的观点。天文学家们不断地把视线延伸到多少亿光年以外。如果哲学局限在已知领域,能为科学的扩展提供些什么呢?

在实践之外的存在何以知道?整体如何把握?无限存在于何处?哲学以整个无限世界为对象岂不是形而上学吗?……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实践之内与实践之外截然分开。我们是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把握无限。人类的全部实践和认识的总和既然证明部分世界是物质的、辩证运动的,存在于部分中的整体当然也是这样。证明有限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对无限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证明。而且由于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把实践之外的存在变为实践之内的存在,所以人类能断定实践之外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哲学源于科学又超前于科学,如果不能越雷池一步,哲学不能为科学探求未知领域提供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要哲学有何用?如果哲学局限在已知之物,它就变为一种实证科学,失去了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