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不完全相同。人们游览埃及金字塔,赞叹古埃及人的创造力,但并不介意有多少万奴隶以生命的代价创造了这个奇迹。同样,人们参观长城、十三陵,以及北海、颐和园,决不会想到这凝结了多少劳动者的血和泪。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成果而不是创造过程,是创造性的辉煌而不是辉煌背后的血泪。因为历史已经逝去了,而永存的是人的创造力。尽管异化劳动是非人的,但异化劳动的成果却可以是动人的。这是审美价值和历史史实的重大区别。
由此我想到,物质文明如此,精神文明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说时过境迁,人们可以忘掉物质文明原来的用途而着重人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那精神文明尤其是它的精品,随着它所反映和维护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消失,它的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就凸显出来。儒家学说就是这样。尽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成为统治者手中的精神武器,所谓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但儒家经典中确有许多优秀的值得继承发扬的东西。当然,儒家学说中在以往真正被实行的东西并不多。所谓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实践的人少而又少。真正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也并不多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和谐无隙。儒家经典的时代性、阶级性、政治性或者用现代流行的语言说意识形态性,是很强的,可其中所凝结的政治智慧、道德规范、人格理想,由于与封建制度相剥离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显示出它的新的价值。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因此我们对儒家经典教义的感受与在封建制度桎梏下的人的感受是不可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按照现在的条件否定历史上那些被压迫者和先进思想家们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也不能因为曾经受到反对而否定它的当代价值。
我们应该懂得历史和现实的区别。我们应该知道儒家的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最优秀的东西实际上只存在于典籍之中,而不是封建社会的现实,否则我们会羡慕农业社会的所谓天人和谐和人际和谐而鄙弃现代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