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哲学(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406 字 1个月前

一些人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哲学的唯一的对象。其实孤立的个人是最不值得研究的,因为人一旦孤立为个人,只不过是血肉之躯,一无所有。人之所以如此值得重视,如此值得研究,是因为他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而是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丰富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个人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他是社会的一分子,具有社会的丰富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离开了社会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离开了人的多种社会活动,人就是无。

例如爱情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决不是因为它是两个肉体人的私情,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社会性,它的内涵的丰富性在于它所体现的关系的多样性。或者反对封建门第、等级观念,或者反对世俗偏见,反对专制主义。爱情的社会性是非常明显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绿,悔教夫婿觅封侯。”所表达的感情与“爱你没商量”所蕴含的社会内容是不一样的。这用人性是无法回答的。人性是最无用的。它什么也解释不了,相反它自身就需要解释。因为在用人性解释社会问题之前,必须解决什么是人性、为什么人性具有解释权的问题。

历代思想家中不少人用人性来解释社会问题,是因为以人性的名义最容易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制度的追求。人本主义是世界观上的人类中心论者。他们强调以人为主体,用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因而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眼睛看出的世界。他们根本提不出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世界的样子就是人的眼睛中的样子。恩格斯在嘲笑不可知主义者时说过,在我看来狗有四条腿,至于狗本身有几条腿这谁也不知道。可见人本主义与不可知主义是相通的。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世界对人而言只是意义的世界,它对人只是意义,只是价值,而不是具有自身规律的实体。世界是什么样子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它对人的意义。不是人在认识自然而是自然被人认识,被人认识的自然,就是在人的思维中被重构的自然。认识论中的人本主义会把人引向何方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