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不休的人的本质问题(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525 字 1个月前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确有多种说法,常常使人感到困惑。马克思说过,“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也说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最著名的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争论者各持一说,似乎都有根据。我以为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各自的含义。

需要是人的本性并不是对人的本性的定义性说法,而是对施蒂纳把人看成唯一者的批评。人不可能是唯一的,人必须彼此发生关系,因为人有需要。他们有两性的需要,有交换、分工的需要,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必然把人联系起来。所以人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相互交往的。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讲的是人的类本质。类本质是把人作为一个类来考察他的本质,它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类本质的着眼点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作为人而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猿区别的关节点是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里,马克思把这一点表述得更清楚。马克思说:“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1]人的类本质对于理解人奠定了一个基石,指出了理解人的途径和方向,但还不是对人的本质的深层揭示。因为要真正理解人,着眼点不能只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要理解人与人之间何以相同又如此不同,不同社会的人何以不同,同一社会中的人何以不同,为此就必须进入人的个体本质。从人自身找不到有的人当奴隶主有的人当奴隶,有的人当资本家有的人当无产者,有的人当流氓、盗匪的根据。任何个人的本质决定于他们在现存社会关系和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著名论断,讲的不是人的生理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需要是人的本性),不是人的类本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自由自觉劳动),而是人作为个体的社会本质。理解了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容易把握人的共性的本质。人的共性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共性,因而生活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人会具有某些共性。即使是不同社会形态,由于都是作为社会存在物,从而会具有某些社会赋予的共同性。同时,人不仅是社会存在物,而且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各有特定地位,因而形成了各自的差异性。离开了人所生活其中的社会,从人自身来解释人,除了抽象的人性论外别无出路。这是几千年中外思想史的结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