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不亡者寿(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295 字 1个月前

社会给予个人的东西是暂时的,人不可能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而个人贡献给社会的东西是永恒的。每一代人将个人的贡献积累为一种社会力量为下一代所继承。

人的死亡,对个人来说是个不幸,但有其积极的人类学意义。个体的死亡,意味着类的延续和发展,使人类永远保持青春。如果人永远不死,人类将越来越老化,了无生气。对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个体的死亡,使人类社会永葆青春,充满生气。所以,死是个人的不幸,人类的大幸。

人的结婚,不仅是个人的喜事,也是人类的延续,结婚具有人类学的意义。人对结婚的重视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的重视。而视结婚如儿戏,视子女如草芥,表明这种人只重视个人,而轻视类。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把结婚看成纯属于个人的事,没有家庭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现象,是社会自身极端个人主义化的恶果。

东方人对待死亡比较明智。例如,庄子鼓盆的故事,表明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老百姓关于红白喜事的观念就是非常明智的。西方某些哲学家如尼采、叔本华以及存在主义,过于从个体生存的角度看待死亡,把死看成是无,因而对人生取悲观主义的看法。

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寿”是非常积极的生死观。有的人活着时就已经死了,可有的人死了仍然活着,人民世世代代纪念他,他的成果为子孙后代所享用,他的英名为子孙后代永记不忘。这种人虽死犹生,的确是死而不亡。一个智者追求的不应该是长生不老,而应该是死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