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97年版。
〔11〕《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13〕[英]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英]巴克:《英国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5〕[英]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6〕[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7〕[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8〕[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9〕[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0〕[英]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2〕[英]梅尔茨:《19世纪欧洲思想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英]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4〕[英]艾耶尔:《哲学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英]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6〕[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7〕[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8〕[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9〕[法]萨特:《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1〕[法]巴尔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法]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4〕[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6〕[德]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8〕[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9〕[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0〕[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1〕[德]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2〕[德]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3〕[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4〕[美]奥德尔:《叔本华》,中华书局2002年版。
〔45〕[美]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46〕[美]詹姆士:《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7〕[美]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8〕[美]潘恩:《理性的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9〕[苏]巴克拉节:《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0〕[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2〕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刘放桐:《西方近现代过渡时期的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4〕刘放桐:《探索、沟通和超越: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56〕涂纪亮:《美国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二、外文参考文献
〔1〕Adorno,T.W.,Negative Dialectics,London,1973.
〔2〕Agger,B.,Western Marxism:An Introduction,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9.
〔3〕Althusser,L.,For Marx,London,1977.
〔4〕Anderson,P.,In the Track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London,1980.
〔5〕Balibar,E.,La philosophie de Marx,Paris,1993.
〔6〕Benjamin,W.,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London,1977.
〔7〕Bottomore,T.edited,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8〕Colletti,L.,Marxism and Hegel,London,1973.
〔9〕Della-Volpe,G.,Rousseau and Marx,London,1978.
〔10〕Elster,J.,The Cement of Society:A Study of Social Order,Cambridge,1989.
〔11〕Fromm,E.,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London,1980.
〔12〕Horkheimer,M.,Critical Theory:Selected Essays,New York,1972.
〔13〕Horkheimer,M.and Adorno,T.W.,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New York,1982.
〔14〕Levebvre,H.,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London,1995.
〔15〕Leiss,W.,Dilemmas of Liberalism and Socialism,New York,1989.
〔16〕Lukacs,G.,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MIT Press,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