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放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历史与现状》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编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形成与演变”的阶段性成果。
除导论外,全书共分三篇:上篇选取了苏联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篇选取了南斯拉夫、民主德国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下篇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选取的标准是:这些教科书能够代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水平和特点,这些教科书结合在一起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从总体上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形成与演变的历史,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从而为我们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建构具有时代精神、“中国元素”、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教训。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内容和职能的理解,扩展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视野,我们还选取了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孙正聿的《哲学导论》,唐君毅的《哲学概论》,俄罗斯布奇罗、丘马科夫的《哲学》,美国索西奥的《哲学导论》,英国格雷林的《哲学主题导引》的有关内容作为本书的附录。这些哲学“导论”、“概论”或“导引”,代表了当前不同国家的哲学家对哲学的性质、内容和职能的看法。
无论是在国际出版史上,还是在国内出版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出版都是一大景观,林林总总、汗牛充栋,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并非易事。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编写这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历史与现状》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扩展了我们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浮光只图炫耀一时,真品才能传诸后世”(歌德语)。
这部著作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祁思妍副研究馆员,朱琳、黄杰、万晓飞博士为搜集材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责任编辑饶涛、祁传华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李景源、吴元梁、张世英、孙正聿、安启念、江怡、王成兵教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邢自兴、马晓薇编辑为录入、校对书稿,崔丽华、沈江平博士为校对引文不辞辛劳。在此,一并表达我们深深的谢意。全书由袁贵仁拟定总体框架,袁贵仁、杨耕撰写导论,杨耕、吴向东拟出上、中、下篇的初稿,杨耕拟出附录的初稿,袁贵仁对书稿进行统改、定稿,杨耕协助袁贵仁统稿。
由于我们理论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部著作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由于条件所限,没有搜集到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斯托伊科维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柯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原始文本。我们衷心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以期这部著作得到改进和完善。要求完善,这是对学者的刻薄;追求完善,这是学者应有的品格。
袁贵仁 杨耕 吴向东
2011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