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布奇罗 丘马科夫 安启念 译
圣彼得堡皮特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
序言:哲学的对象与社会功能[1]
一、初次接触时的哲学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哲学,也常常会使用“哲学”这一概念,但是人们不借助于专门的哲学概念光靠自己是不能形成关于究竟什么是哲学、它是干什么的、它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的准确认识的。甚至在那些以哲学为职业的人中间,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统一的回答。哲学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但是对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一直未能给予最终的、意见一致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是什么?神存在吗?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真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精神?爱、恨、自由、公正、平等是什么意思?
人们要了解含义不大清楚的词的内容,考察它是什么时候、怎样以及为什么产生的,是个不错的办法。哲学概念产生于古希腊,它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家只是智慧的寻求者、爱好者。他们追求智慧不是借助于权威人物,而是依靠自己的理智,使用通过创造途径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为了弄明白哲学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与条件,应该从讨论人的世界观开始。为什么?因为哲学是世界观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世界观。谈论哲学也就是谈论人的世界观,谈论人的实质与人在地球上出现的历史。
这里涉及一个复杂的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因为人的诞生是人们永远都在试图猜测的最大的秘密之一。对于人为什么、从何处、由于什么原因、为了什么目的而出现等问题,迄今没有获得得到大家公认的答案。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认人是地球上生命进化发展的结果。从已有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说,地球上类似于人的会制造简单劳动工具的动物最早出现于300万至500万年之前。人本身的年龄大约有150万年,只是在4至6万年前才出现了理性的人。于是,人开始从事原始的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工作——形成概念、表述判断、进行推理。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谈论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和人们的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即积累起来的知识、实践习惯与已经成型的价值)了。如果给世界观下一个更充分更全面的定义,那么可以说:世界观是人对客观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他对周围现实以及他自己的态度的观点的体系,也是由这些观点决定的人们的基本生活立场、他们的信念、理想、认识与活动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只有人才有世界观,这与人有已经形成的知识和理性活动有关,这样的人不仅有能力形成概念与判断,进行概括提炼,建立规则,而且开始为获取新的知识而运用已有的知识。理性极大地促进了人以及社会的进化,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二、作为世界观形式的哲学
随着理性的出现,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能够思维的存在物,“我”与“非我”、“我们”与“非我们”等观念形成并得到发展。于是他开始认识自己与自己周围的现实,开始对自己与其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进行区分,发现世界的越来越多的以往自己所不知道的方面。相关的观点构成了世界观的基础,世界观是作为人对自己以及周围现实的各种看法的总和而形成的。在世界观里,人对他喜欢的、不喜欢的作了区分,对它们作出评价,构建出排在优先地位的东西的系统,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采取相应的行动。世界观包含着人的主要功能——认识的、价值的和行为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认识功能。认识丰富并扩大着人们的世界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因为在世界观中还有情感、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对每一个人而言它们都是绝对地具体的、个体的。
智力、情感、心理诸因素与意志相结合产生了信念,即人们能动地采取的与他们的意识结构和生活意愿相适应的观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怀疑,它使世界观摆脱了片面的、不能批评的、把某种观点当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可争议不容改变的真理的教条主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人的世界观是相当复杂的现象,在那些组成其结构的个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世界的感觉、对世界的知觉和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感觉是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在对世界的感觉中,感觉、情绪赋予世界某种色彩,通过主观的、极具个体性的感觉描绘出世界的形象。对世界的知觉是基于对世界的感觉在各种理想形象中的对周围世界的表象,它可以是符合实际的,也可以是不符合实际的想象、幻想。对世界的理解是旨在揭示人及周围世界的本质及理解发生在自然界的各种事件与过程的联系的认识—智力活动。对世界的感觉和部分对世界的知觉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对世界的理解是只有人才具有的。
世界观的历史形式,或者说历史类型,最重要的是神话、宗教、哲学、科学,其中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和宗教。
神话是经过整理的以某种形式系统化了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传达着各民族关于世界的起源、各种自然现象、超自然存在以及神和英雄们的事迹的观念。神话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叙述,不仅是某种历史故事,而是一种共同体验,一种古代意识对口头的“神圣”文本的理解,这种文本被当作影响着各种事件的进程、人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现实。神话,特别是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神话,执行着人们行为及相互关系的调节者这样的重要功能,因为在神话中各种习惯得到巩固,表达着人们的道德观点以及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一切都融合在一起,都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各种对象、事物,其中也包括人,都遵照人的规则生活,都具有人的感觉、愿望和热情,这是神话特有的现象。神话世界观是一种整体的世界观,其中不允许有怀疑存在。
宗教是哲学产生以前的另一种世界观形式。它和神话一样,也建立在信仰、感觉和**之上。可以把宗教定义为一种世界观、对世界的感受以及人们与之相应的建立在对超自然存在(神、最高理性、某种绝对等)的信仰之上的行为和专门活动。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性构成物和社会历史现象,在其中信仰永远占据第一位,永远高于知识。宗教的功能比神话要复杂,主要是:(1)世界观功能。它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一切存在是怎样、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出现的,在这里超自然力量的首要作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交流功能。它保证着交往和人际联系的一定方式,促进着社会的团结和整体性。(3)调节功能。它确定调节人们行为及其目标认定的各种规范和规则。(4)补偿功能。它弥补知识、信息、注意力、关心,以及自信心的不足,补充存在手段或者对未来前景认识的不足与缺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得以实现。宗教有其认识根源。理性只能把握无比广大复杂的世界的一个部分,对人而言世界充满难解之谜和奇迹,人会面对不可解决的问题而感到自己的软弱与无助,从而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宗教也有社会根源。社会中永远会有不平等、贫穷和毫无权力的人,虽然人们一直希望改变或者消除它们,并做了无数的努力,但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做到的。由此产生的没有出路和绝望的感觉很容易转变为对死后生活的信仰。一切宗教都告诉人们,那是一个一切都安排得好的不能再好的世界。最后,宗教还有政治根源。任何政治力量都不会放过机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宗教,因此他们会直接间接地支持宗教,巩固它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公元前7至6世纪,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神话和宗教,人的世界观不仅视野扩大了,而且大大地复杂了。由于拥有了进行抽象理论思维的能力,世界观达到新的水平。这样,大约在2500年前,在欧洲和亚洲实际上同时形成了一种更为发达的世界观形式,世界观的第三种形式——哲学,问世所需要的必要前提。哲学与神话及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世界的解释与其说是建立在信仰和感觉的基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是作为一种理性地理解世界的方法,作为世界观形式,哲学几乎同时出现在印度、中国和古希腊。著名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把这一时期称作“轴心时代”,人类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整个地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些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神话与萌芽状态的科学知识发生矛盾,这些知识的获得、发展与解释,需要的不是创造出新的神话,而是诉诸自然规律和自然—因果联系。于是人们的世界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变。知识、理性、分析性的思维开始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问题并求助于意识的教师(哲学家)取代了只知道信仰的神父、术士、祭司的地位。就这样,哲学诞生了。
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学术界众说纷纭。我们只指出作为特殊的、专门的世界观形式的哲学的最一般特点。哲学不仅仅是这个或者那个人的世界观的形式,而且是社会意识的形式,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它反映人们存在与认识的一般原则以及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揭示和表述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的规律,也就是说,它是对世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各种观点的概括性体系。这些观点是理性地获得的知识的总和,这些知识的基础是问题和人回答这些问题的不知疲倦的欲望。哲学的目的不是追求确定的终极的结论,著名哲学史家A.C.伯格马罗夫强调:“首先应该把哲学理解为发生在人的文化之中的,与各种各样的矛盾以及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时能进入这些领域并在其中得到体现的精神过程。”
因此,哲学意味着提问、怀疑、寻求答案,并且重新回到昨天还认为已经解决似乎是无可争议的问题上。对哲学而言,没有“永恒的”、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的真理,没有“不方便的”、“不能碰的”问题或者禁止讨论的题目。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说:哲学的对象是任何引起人的认识兴趣,并产生力图依据已有经验、知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信仰、信念、直觉理性地加以回答的问题的那种客观的和主观的现实。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对哲学的对象作非常宽泛的理解,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通常有一些确定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研究的。在古希腊,最初的哲学主要关注“宇宙”、“自然”,后来在城邦时期关注社会问题、伦理、国家结构,中世纪则是关注“神正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艺术(美学),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人,在近代,即17、18世纪,哲学集中力量研究认识和科学方法。19世纪下半叶,“经典哲学”和理性的危机凸显出非理性、直觉、无意识等的意义,20世纪上半叶哲学对逻辑、语言、解释产生兴趣。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后非经典哲学”成为时髦,人们讨论现代文化危机、新信息技术扩张以及大众交流手段急剧发展带来的问题。
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的某种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哲学、伦理学、价值论、哲学人类学。哲学知识的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哲学的发展和研究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改变。当科学理论或者哲学思想陷入危机、显得不合时宜的时候,人们就要对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评价,而这常常导致它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终结。的确,不少哲学思想现在正处于困难,甚至是深刻危机之中。但是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是寻求真理的方法,是一种精神状态,最终而言是一种世界观,因此哲学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只要有人它就仍将存在。在运用哲学方法对社会生活各种个别领域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哲学知识:自然哲学、法哲学、科学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宗教哲学、技术哲学,等等。近几十年还产生了一个最新的极为紧迫的研究领域——全球化及由它产生的全球性问题的哲学。
有没有最重要、最主要、最基本的相对于其他问题居于首位的哲学问题呢?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很难找到一个任何时候都不涉及意识、思维、精神、观念以及它们与物质、自然、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正是这一点给了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他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什么是第一性的,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其二是“世界是可知的吗?”
依照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哲学家们分为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其中唯心主义者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客观唯心主义者。历史上有很多唯心主义者,如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黑格尔、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等,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休谟、费希特等。唯物主义的学派、流派也不少,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中国的老子、杨朱,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如霍尔巴赫、伽桑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福格特、莫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在哲学史上,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对古代哲学家来说,最基本的问题是“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对上帝的存在做理性论证何以可能”;康德实际上把“人是什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每个人都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是否值得生活”是存在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
四、哲学的基本功能
哲学有哪些基本功能?其最重要的功能有世界观功能、认识论功能、方法论功能、整合功能、文化学功能、价值论功能、伦理学功能,等等。世界观功能是哲学的首要功能,因为人对世界的关系,他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存在的理解,以及它对各种事件、现象、自己的命运的认识,首先和直接地依赖于信仰、知识、感觉、**、理性的东西和非理性的东西、经验、直觉,以及许多其他因素在其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他的世界观。通过发挥自己的认识论功能,哲学在认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以理性的方法解释那些经验所不能检验、记录或者最终反驳的东西。哲学的认识论功能还包括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理”、“它的标准是什么”。哲学方法论是指哲学家开辟的研究途径,它帮助人们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把握现实。此外它还制定在哲学以及其他科学中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哲学的整合功能与科学紧密相关。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们建立了各种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但是随即产生把世界分解开来使之丧失整体性因而无法真正认识世界的危险。哲学的整合功能有助于克服这种危险。在现代科学中,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相互理解越来越困难。犹如《圣经》关于巴比伦塔的故事所说:由于没有共同语言,人们无法互相理解,也就不可能合作,陷入纷争,一事无成。这时,哲学就充当了使各个学科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联系环节。哲学是通过扩大人们的视野、刺激他们的认识兴趣、发展理论思维来实现其文化学功能的。哲学式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哲学的价值论功能表现在探究诸如生命、死亡与永恒等问题的意义上,表现在以“好”、“坏”、“值得”、“有益”、“无益”等范畴评价这样那样的事件和现象上。道德等各种价值,他们的本性、根据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这一研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规则。这些规范调节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在他们的相互作用中和相互理解中表现出来。
五、哲学与科学
考察一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揭示它们的共同性与区别,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二者的不一致并非总是受到人们的注意,其结果是哲学的特点不见了。
对于像科学这样的普遍现象,由于它的复杂多样性,未必能有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广义的科学,是旨在研究并使关于客观现实的知识从理论上系统化的人的全部活动。只是到17至18世纪,科学才最终形成。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是当牛顿经典力学基本规律问世之后,科学才形成了。随着科学的产生,开始了科学技术进步。其特点是:从此之后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都不可能各自互不相干地发展了。科学技术在20世纪急剧发展,到20世纪的30至40年代,演化为科学技术革命。这时科学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物质与资金投入开始取得快速回报。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科学技术革命进入信息(计算机)革命的阶段。其显著特点是:信息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科学以及与它相关的高技术,还有教育,决定着任何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这时出现了对科学的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唯科学论和反科学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更加复杂与重要了。科学概念当表示物理学、化学、历史学、数学等具体的科学学科时,它是狭义上的,因而含义也更为严格。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也不再是“科学家”,而是具体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历史学家等。每一种这样的具体科学,都有着只有它才具有的规律、方法、语言、范畴体系等。不论是这些科学的内容,还是它们取得的结果,对于一切民族、文化都是共同的,与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或者世界观没有关系。
哲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哲学不是科学。用著名哲学家马马尔达什维利的话说:哲学“不是可以转给别人或教会他们的知识体系……哲学是某种状况的形成和借助普遍性概念向极端的发展,但是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哲学史上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有时是绝对互不相容的学说、流派、方向,而且不知道有多少。哲学知识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使得人们可能把哲学看作独立自主的哲学家个人的主观感受到的经验。与这样那样的科学知识不同,哲学没有统一的体系,没有各种科学学科中那样的奠基人和继承人,哲学研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哲学理论是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排斥的。换句话说,观点的多样性对哲学而言是正常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条件。形象地讲,哲学是“有个性的论个卖的商品”,而科学绝对不会是这样。康德说,可以教会人们哲学思考,但不可能教会人们哲学。叔本华则说:“哲学家永远都不要忘记,哲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各种自然科学都是逐步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因此人们说哲学又是一切科学之母。哲学不会因此而日渐贫乏,相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科学越多,出现在哲学面前需要它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哲学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总之,科学和哲学不是一回事,虽然它们有不少共同之处。
它们的共同之处有:
(1)它们都力图获得理性知识。
(2)都以确立被研究客体和现象的规律、规律性为宗旨。
(3)都制定出一套自己的范畴(自己的语言)并致力于建构完整的体系。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1)哲学总是“有主的”,属于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他的思想、著作可以自给自足,不管其他哲学家是不是赞同。科学最终而言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2)在哲学中(与具体科学不同)没有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体系,观点的多元论是它的规范。科学的规范则是一元论。就是说,起码是要求关于主要的原则、规律、语言的观点要统一。
(3)哲学知识是不可实验验证的(否则就成为科学知识了)。
(4)哲学不能给出准确的预测。个别哲学家在某种哲学观点体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预言,但不能预测或者建立模型,而科学家可以。
六、现代世界中的哲学
在现代世界中,哲学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在今天,速度和高科技的世纪,哲学还有用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生活对它做了否定。生活向现代人提出了大量以往从未有过的哲学问题。例如在21世纪之初,国际社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统一性和对于生物圈的状况以及地球上生命继续存在所负有的责任。由于这个原因,人的和谐发展,建立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友好关系,与那些永恒的哲学题目一道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关,哲学家们对全世界教育的状况与水平深感忧虑。因为当前的大多数问题都与教育不足以及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有关。现在,不仅是个别民族,而且是整个国际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哲学,需要对哲学自己和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使命进行哲学思考。这从近年来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就可以看出。1998年波士顿举行的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全面教育。人类教育中的哲学”;2003年伊斯坦布尔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面对世界性问题的哲学”。提出“全面教育”概念是要强**育的重要。“全面教育”一词源自希腊语“pais”(儿童),古希腊人用它表示对人的全面教育培养,也即使决定着人的一切能力、潜力的肉体与精神协调发展的意思。如果教育能够有助于反对暴力和克服理性崇拜,它能改变人的本性。要记住古希腊哲人的话——“必须像培育好的葡萄一样培育人的神性”。一位美国哲学家说得好:“哲学不应该教人们记住某些事实,而应该发展人们推理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哲学工作的意义在于使人学会自己思考,遵循自己的理性而不是在每个问题上都求助于权威。因此,哲学的任务是——教导人交往、对话,以使他不是追求自我确证,而是去寻求真理。”不能像借掌握某些知识、规则、公式来学会科学一样学会哲学,这样说是很准确的。
总体框架
第一章 哲学的对象与社会功能
一、初次接触时的哲学
二、前哲学:哲学形成的主要阶段
三、前哲学:世界观的最初历史形式
四、作为世界观形式的哲学
五、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六、哲学的基本功能
七、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八、哲学与科学
九、现代世界中的哲学
第二章 基本哲学范畴
一、世界图景的演化与范畴的形成
二、辩证法的基础概念:联系和运动
三、个别、特殊、普遍
四、部分和整体
五、系统、结构、成分
六、内容和形式
七、本质和现象
八、质、量、度
九、原因和结果
十、偶然性和必然性
十一、可能和现实
十二、对立和矛盾
第三章 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学说)
一、关于存在的哲学
二、存在概念
三、无机界
四、有机界
五、人的存在
六、哲学中的实体问题
七、运动与发展
八、空间和时间
九、意识
十、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
第四章 认识论
一、哲学中的认识客体问题
二、认识主体
三、理解现实的方法
四、科学。它的形式和方法
五、知识及其形式
六、价值和认识:客观的真理性认识是可能的吗
第五章 自然哲学(自然界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一、自然界概念
二、自然界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历史阶段
三、地理环境
四、社会生态
五、智力圈
第六章 哲学人类学(关于人的学说)
一、作为哲学问题的人
二、人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三、哲学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人的生物社会本质
五、生命的意义和人的使命
第七章 实践理论
一、活动概念
二、活动在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劳动和游戏
四、创造
五、对人的活动的调节
第八章 社会哲学(关于社会的学说)
一、社会学思想的主要范式
二、社会概念。关于社会产生问题的假说
三、经济子系统
四、精神子系统
五、社会子系统
六、政治子系统
七、关于社会生活的基础问题
八、文化,它的结构与社会功能
九、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与自由
第九章 价值论
一、价值概念
二、价值与评价
三、价值的种类
第十章 全球化的哲学问题
一、全球化——哲学的新题目
二、哲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三、全球性问题的实质
四、全球性问题的分类
五、主要的世界性问题
六、具有全人类性质的价值取向
七、新人道主义
[1] 本篇选自《哲学》第一章,并略作删节。文中标题由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