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笔耕堂书店1937年出版
总论: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其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演进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是黑格尔的门生,他们最初的哲学思想,是唯心辩证法的思想。在社会的实践方面,他们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急进派的代表。截至1841年为止,他们政治的立场是民主主义者,哲学的立场是黑格尔左派(马克思在1841年所著的学位论文还是唯心论的见解)。
1842年,马克思充任《莱茵新闻》的记者,开始了激进的民主主义政论家的活动。但他在大学所专攻的学科,是哲学和历史,附带地研究了法律学,所以他做《莱茵新闻》记者,因为“参加关于所谓物质的利益的论争”时,很感到知识的缺乏,他才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同时又因为感到“法国社会主义”认识的不充分,所以他退出《莱茵新闻》,开始研究这一方面的东西。
当时德国对于基督教的斗争,逐渐展开,反宗教斗争的结果,必然转到唯物论的方向。1841年出现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早已宣言了唯物论、无神论。1843年,费尔巴哈又发表了《哲学改革的暂定论纲》及《将来哲学的根本问题》,表明了严正的唯物论的立场。同时,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也逐渐由唯心论转向于唯物论,到了1843年发表《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时,他已经决定的完全变为唯物论者了。在这个时候,他研究了德英法美等国的历史,研究了政治问题,特别是法国革命问题,研究了卢梭、孟德斯鸠及马凯维利的著作。他又考察了当时里昂的工人暴动、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等,认定这类无产阶级运动,是理解近代社会的秘密的关键。阐明了这种见解的著作,是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这两种著作,表示着他已由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家了。在《犹太人问题》中,指出了“人类的解放”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实现所能成就的;并且又指出了“政治的国家”之“自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说起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关系。如《经济学批判》序文中所说,他在《德法年鉴》时代研究的结果,早已到达了下述的结论,即法律及国家的现实基础是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构造,而“市民社会的解剖的研究应求之于经济学”。在《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中,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并力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说:“哲学没有无产阶级的扬弃,不能实现;无产阶级,没有哲学的实现,不能扬弃自己”,又说:“正如哲学在无产阶级之中看出物质的武器一样,无产阶级在哲学之中看出精神的武器。”在这种著作中,已经充分明确地表现了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及哲学的党派性了。
其次,恩格斯也循着同样的路径,到达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恩格斯也属于黑格尔左派。1842年,他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用假名发表了《谢林与启示》的著作,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吉利状态》。他从1842年起,住在英国,观察了当时英国的劳动运动和英国的社会,早已指出了经济的契机是现代社会的决定的历史的动力,是现在阶级矛盾发生的基础(他是在1844年才和马克思订交的)。他研究了当时的经济问题和劳动问题的结果,除了上述论文之外,完全用历史唯物论的见解写成的著作,是1845年所写的《英国劳动阶级状态》。照这样,恩格斯也是和马克思由相同的路径而到达于唯物辩证法的(但恩格斯自己却很谦逊地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创造的大功绩,属于马克思,他自己只有一小部分)。
从上面所说的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至1845年,已经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是可以从《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1844)、《神圣家族》(1845)、《费尔巴哈论纲》(1845)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诸书去理解的。
基于前面的说明,我们必须注意的事情,就是:唯物辩证法,并不是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机械的综合。辩证法的唯物论,是克服了从来一切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并由自然领域扩张于历史领域的唯物论;唯物论的辩证法,是批判地摄取了从来一切哲学中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成果,并综合了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诸结论的辩证法。所以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虽是唯物辩证法之哲学的直接的先导,而唯物辩证法却并不是两者之机械的综合。为要说明这一层理由,我们不能不进而说明唯物辩证法克服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
创始者们之由唯心论倾向转到唯物论倾向,无疑地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恩格斯自己也说,“感激是一般的:我们一时都是费尔巴哈主义者”。但是,创始者们之受费尔巴哈所影响,只是暂时的,大约在1842至1844年之间,到了1845年《费尔巴哈论纲》写成时,他们已超越费尔巴哈而迈进,而费尔巴哈就终止于1843年所达到的境界而停步不前了。
但是创始者们之超越费尔巴哈而前进的那种成就,是在1842年至1844年之间演进的。换句话说,创始者们之克服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工作,是在他们受着费尔巴哈的影响的时期进行的。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费尔巴哈唯物论有三个基本的缺陷,即是机械论的性质、形而上学的性质及历史观领域中的唯心论的性质。所谓费尔巴哈唯物论之克服,主要的就在于填补上述三个基本的缺陷。而创始者们之填补上述三个根本缺陷的工作,在他们的1842至1844年间的著作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往后1845年《费尔巴哈论纲》中才作出有系统的批判。
马克思最初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大体上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认识论及反宗教的无神论,但他对于费尔巴哈的著作,却做着批判的研究。例如他在1842年3月20日写给鲁克的信札中,这样说着:“在这篇论文[宗教的艺术]中,我必然要论及宗教的本质。在这里,我多少要与费尔巴哈起冲突,可是这种冲突,不是关于原理,而是关于这原理的理解。”他又在1843年3月13日写给鲁克的信札中,这样写着:“费尔巴哈的箴言,有一点我认为不正确,即他关于自然说得太多,而关于政治却说得太少。但这是今日的哲学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线索。”在这种处所,马克思已经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理解缺乏了社会的—历史的根据。
马克思和当时隐居于德国农村的费尔巴哈不同,他是当时德国的政治的分派的领导者。他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决定的成为唯物论者以后,其注意的中心问题,是政治的问题,是政治的批判。所以他首先把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只是自然主义的抽象的人类的本质,当作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去把握。他在1844年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中,这样说着:“人类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是社会。这国家、这社会,是一个倒错的世界,所以产出倒错的世界意识的宗教”,又说:“天国的批判转化为地上的批判;宗教的批判转化为法的批判;神学的批判转化为政治的批判。”在这种处所,他已经表明政治的批判要与无产阶级相结合,而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使唯物论改变为实践的唯物论了。
恩格斯在1844年(与马克思开始通信的那一年)以前,也独立的由社会问题的研究到达于经济的契机之决定的作用的理解,即是历史唯物论的理解,这是前面已经提起了的。
创始者们不但暴露了费尔巴哈的缺陷(如《费尔巴哈论纲》中所展开的),研究了费尔巴哈所不能理解的问题,同时他们又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用唯物论否定黑格尔的唯心论,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创始者们在这一方面却自始没有附和于费尔巴哈,早就剥去了黑格尔辩证法之神秘的外被,把它引入唯物论之中,补充了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这样的理论工作,现在可以在《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及《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诸著作中看出来。他们批判的摄取了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辩证法,加以改造,来充实唯物论的内容,因而建立了辩证法的唯物论。
现在再说到创始者们批判的摄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在唯物论基础上实行改造的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的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以丰富的哲学史的知识做背景,并企图把当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概括于其中的伟大的唯心论的辩证法。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是唯心论的?为什么不能转变为唯物辩证法?这种问题的说明,是理解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的前提。
黑格尔的哲学所以是唯心辩证法的主要理由,第一是与当时德国社会状况相关联的。如前段中所述,黑格尔时代的德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落后,德国资产阶级的势力比较薄弱。当时英法诸国所已实现的资产阶级的秩序,在德国资产阶级心目中,还是将来应当实现的理想。所以哲学家黑格尔不能不在唯心的世界中,思辨的追想先进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这种事实,对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生成,给了决定的影响,所以他把历史看作客观的精神的表现,因而他的辩证法变成精神的发展的理论。
第二,黑格尔的时代,社会科学的知识还不发达,特别是关于近代社会的解剖的研究,异常缺乏。在这个时候,近代社会还没有开始它的自我批判。黑格尔把资产阶级社会看作人类史上最成熟最高级的阶段,并不曾展望资产阶级社会的前途。这种社会的根源,是黑格尔唯心论的基础。所以他的绝对的唯心论,站在精神发展的完结的立场、认识的辩证法的停滞的立场。
第三,黑格尔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准,还供给着唯心辩证法的地盘。当时自然科学的特征,就是不曾把发展的观念综合为自然的一般原理。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胎生学、动植物的生理学及有机化学虽已形成,进化论的天才的预见虽已出现,但因为他把发展作为精神的原理,所以还不能正确的在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诸成果,而只是透过唯心论的外被去窥视自然世界的客观辩证法。实际上,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没有完全驱逐形而上学的神学的学说。这一点就替黑格尔哲学留下了“自然在时间上没有发展”的那种思想的余地。
基于上述的理由,黑格尔就在头脑中构想着当时科学所没有阐明的世界之现实的关联,把由理念所导出的思辨的公式嵌入于现实世界,把现实世界弄成神秘的东西。因此他把他的体系,独断为理念的实现、为绝对真理的总体,演出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之科学的解决,就是打破那非科学的体系,救出那有积极意义的方法。这种工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完成的。
黑格尔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改造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下述三项:第一,黑格尔哲学把存在与思维视为同一,因此抛弃存在而只把思维夸张为绝对者。现在,这个哲学所颠倒了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必须使它再颠倒过来,即是要把存在看作本源,把思维看作存在的映象。第二,这个哲学,正因为是唯心论的,所以在精神界去探求万物发展的辩证法的根源,这是用头向下倒立的。现在,要把它颠倒过来,使它用脚向下竖立,要在物质过程中去探求万物发展的辩证法的根源。第三,唯心论体系因绝对真理之发展而终结世界的发展,这完全是与辩证法相矛盾的。世界之辩证法的发展,突破了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证明了黑格尔体系的终结。所以辩证唯物论的创始者们,从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辩证法,依据上述的原理把它改造为唯物辩证法。
创始者们对于黑格尔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改造,表现于1842至1845年的诸著作之中。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之展开,首先是1843年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其次是1844年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和《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以及1845年的《神圣家族》。如亚多拉次基所说,马克思在《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中,已经出现为“完全的辩证法的唯物论者”了。至于1845至1846年发表的创始者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地展开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不仅是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还概括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关于这点,下段再作详细的说明。
二、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辩证法的唯物论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并不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原形;同样,唯物论的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并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原形。崭新的科学的哲学——唯物辩证法,具有其新的质、新的生命、新的内容和新的历史使命。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历史观与科学的自然观的统一,而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生产的实践。我们在前段的说明中,可以看出创始者们之哲学的实践的活动,首先是从社会的—历史的领域,即政治的—实践的领域中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创始者们首先阐明了历史领域中的辩证法,其次由历史的辩证法进到自然辩证法,而在社会的实践上统一两者以创出科学的世界观的唯物辩证法。在这种处所,我们可以理解新哲学的新生命、新内容和新的历史使命。以下我们就创始者们初期的哲学的著作,来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从《莱茵新闻》时代决定的成为唯物论者以后,就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应用辩证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及各种历史事实,特别是关于当时法国的劳动者运动与英国劳动者的宪章运动。这些研究的结果,归着于下述的结论:“法律关系与国家形态”,以社会的经济构造为基础。这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的重要思想。这个重要思想之更深刻更具体的开展,便是经济学的研究。
经济学的研究,大约是1843年11月间开始的。这种研究的成果,是1844年的《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以下简称《草稿》)。这部《草稿》中,阐明了劳动者与资本家、地主的阶级关系,提起了货币、资本、工资、地租等的分析的经济问题,并且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中最根本的契机,是黑格尔辩证法中实践的概念之批判的展开。黑格尔辩证法最伟大的特色,是人类的劳动、活动、实践的意义的重视。但黑格尔是唯心论者,只把劳动当作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去理解。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中这个生动的实践的概念,拿来放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展开出来,引入于唯物论之中,给唯物论以新的内容、新的性质。他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去说明劳动,这与从来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关于劳动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唯心论把人类从自然分离出来,使人类转化为自我意识;旧唯物论把自然从人类分离出来,使人类转化为生物学的范畴。因此,这样的劳动、实践的概念,变为抽象的东西,不能正确地说明人类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的结合。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相结合,自然对于人类发生具体的联系。因而劳动是当作社会的人类看的人类的本质。只有社会的人类的这种劳动——实践能够指导自然的认识,才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基于劳动——实践的意义之正确理解,所以超出旧唯物论的界限,建立了实践的唯物论。正因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媒介,所以由于劳动的概念之唯物论的把捉,就能够理解人类社会所依以树立的物质的基础,理解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因而建立历史观之唯物论的根据。基于这种理解,唯物论就从自然的领域扩张于历史的领域,从下方完成到上方,建立彻底的唯物论、统一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彻底的哲学唯物论,在《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中,已经完成了它的基础。在这部《草稿》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下列三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历史,特别是法国革命史的研究。由于这种研究,阐明了社会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市民的社会”与“政治的国家”的关系,指出了阶级颉颃的作用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且,《草稿》的著者已由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变为社会主义者了。
第二个特征,是经济学的研究。由于这种研究,准备了《资本论》的雏形,同时给予了把历史唯物论当作哲学唯物论的一构成部分确立的可能性。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是由劳动的概念所成就的。这劳动的概念,不是精神的劳动、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行为,而是物质的生产的劳动,是当作经济学的范畴看的劳动。
第三个特征,是法国劳动运动与法国社会主义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结果,在《草稿》以后所写的《神圣家族》中,表现了积极的意义。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的唯物论之形成,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等的研究,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由于这类的研究,暴露了历史的发展法则,预见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发生发展及消灭的倾向,指示了否定这种社会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换句话说,历史唯物论——科学的历史观之树立,是唯物辩证法这种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
如上面所述,唯物辩证法生成的社会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的开始与无产阶级的生长,而其意识形态的条件是先行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但唯物辩证法,除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以外,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所以唯物辩证法的生成,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水准有深刻的关系,这是不容忽视的。
自然是辩证法的证明。自然是社会的前提。自然在认识论上,是意识、思维的本源,是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探究的基础。所以自然领域中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解,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唯物辩证法,必须从历史—社会的领域贯彻于历史—社会的基础之自然领域,它才成为统一的世界观,成为一般的方法论。所以唯物辩证法必须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综合。
前面已经说过,在黑格尔的时代,自然科学上的发展的观点,随处都是暴露着。黑格尔对于辩证法的研究,不但从历史科学的领域,并从自然科学的领域,采取了很多的材料。他常常从唯心论的外被窥视了自然世界的客观的辩证法。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还不充分,而他的哲学又是唯心论的,所以他只能在头脑中构想那为当时自然科学所不曾阐明的世界之现实的关联,因而演出他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但到了创始者们的时代,自然科学就发展到比较高级的水准了。先就天文学的领域来说,康德在1775年发表了《天体的一般史与一般理论》,建立了太阳系由星云状态演进的假说,指出了宇宙的发展是物质变动的过程。其次,地质学证明了地球中互相继起而层叠的地层的存在,并且在这类地层中发见了原始动植物的遗物。这些动植物的遗物的研究,变为古生物学的端绪。于是科学逐渐接近于关于生物界发展之历史的观点。于是生物学、生理学、胎生学等科学都发展起来了。
自然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见,或在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以前出现,或者同时出现。第一个发见,是细胞——动植物从它发展起来的生动有机体最简单的构成部分——的发见。第二个发见,是能力转换的法则的发见。这个发见,说明了力学的力、热、光、辐射热、电气、磁气、化学的能力等等,并不是各自孤立、互相分离而存在的东西,而是单一的普遍运动的种种形式,是互相推移转变的运动形式。这个法则的发见,表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由一种运动形态转变为他种运动形态。第三个发见,是达尔文的理论。这个理论,证明了地上存在的有机体是从少数最简单有机体的长期发展过程的结果。
以上那些发见以及19世纪中叶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到达于自然世界之唯物辩证法的理解。所以马克思与恩格斯,能够把自然科学的诸成果普遍化,建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扬弃了自然科学的思辨的概括之自然哲学,克服了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因而为唯物辩证法造出由历史贯彻于自然的可能性。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实践。如上面所见,辩证法的唯物论,以劳动的概念为媒介,由自然认识的领域扩张于历史认识的领域,使唯物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了实践的唯物论。当作劳动、物质的生产和社会斗争看的实践,规定着表象、概念等等之精神的生产。在这种见解之下,实践不单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并且是哲学的认识论的范畴。要懂得实践优于理论的见解,就必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源泉,是认识的真理性的规准。所以实践的唯物论,由于把实践的契机导入于唯物论,使从来的哲学的内容起了本质的变革。
从来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只知道认识是客观实在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却不能理解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的契机。因此,这种旧唯物论,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不能说明认识的发展、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的客观的真理的关系,即不能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法。至于实践的唯物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的杠杆,解释为历史上发展的物质的生产及社会斗争,并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契机和真理性的规准,阐明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克服了旧唯物论的缺陷。所以实践唯物论的认识论,实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其次,实践唯物论,由于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实践的契机,又克服了唯心论的弱点。唯心论展开了旧唯物论所忽视的实践的契机,很注重实践的概念。但唯心论把实践解释为抽象的精神的东西,不知道实践原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例如康德,虽提倡“实践理性的优位”,却分离“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不承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性的规准。黑格尔虽然主张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契机和推动力,但他把实践解释为意识的劳动或活动,这纯粹是唯心论的。至于实践唯物论,把实践当作历史的—社会的范畴,解释为感性的现实的人类的活动,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契机,所以能够在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上去理解人类认识的全部发展史,因而克服唯心论哲学的抽象性与思辨性,而到达于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当作哲学的科学看,原是认识论,它的更进的具体化,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反起来说,当作认识论看的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之普遍化的概括。所以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最深刻的学说。
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大体的内容,在前篇之中已经说明了。从本章起,我们着手研究历史唯物论。但在研究历史唯物论的各种根本问题以前,我们先要解明下面三个问题。即:(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的问题,(二)历史唯物论的对象的问题,(三)关于形而上学及唯心论的社会学说或历史理论的批判的问题。本节先说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的问题。
根据前篇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辩证唯物论是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个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法则。而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上,思维的一般发展法则是自然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法则之反映,两者在其内容上是一致的。所以在认识论或论理学上研究的思维的一般发展法则,是自然诸科学与社会诸科学的成果之普遍化的概括。因而辩证唯物论是“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之考察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诸结论之概括”,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历史之总计、总和与结论。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当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之普遍化的概括看的唯物辩证法,其中包含着两个部分,两个领域,即唯物论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历史观(历史辩证法)。唯物论的自然观,以自然现象的发展法则为对象,因而它是自然诸科学的成果的概括;唯物论的历史观,以社会现象的发展法则为对象,因而它是社会诸科学的成果的概括。在这种意义上,唯物论的自然观与唯物论的历史观,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诸科学及社会诸科学之间的媒介的环。所以唯物辩证法之与唯物论的自然观及唯物论的社会观,具有密切的不可分离的关联。德波林说:“如没有唯物论的自然观及唯物论的社会观,就没有辩证法;如没有辩证法就没有近代的科学的唯物论。”这句话是很正确的(这句话与他的哲学的偏向无关)。所以,历史唯物论与自然辩证法,同是唯物辩证法之必然的构成部分。
当作认识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其一般的法则、原理和范畴,都是从一切个别科学抽象出来的东西,都具有极普遍的性质,所以它不但适合于任何特殊现象的领域,并且适合于一切现象的领域。唯物辩证法在自然领域中具体的适用起来,就成为自然辩证法;在历史领域中具体的适用起来,就成为历史唯物论。所以唯物辩证法,是一切科学的方法论。一切科学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才能正确地把握客观的真理。
基于上述的见解,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之间,具有极密切的关联。历史唯物论如没有辩证唯物论,它本身就不能成立;辩证唯物论如没有历史唯物论,也不能成为统一的世界观。
所谓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联,这句话的本来的意义,就是彻底地把辩证唯物论应用并扩张于历史的领域。只有彻底地把辩证唯物论扩张于人类社会或历史的领域,才能使辩证唯物论更趋于深化和发展,人们才能在世界变动的过程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思想之最大的收获。”它给予进步的阶级以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以理论斗争的武器,使他们能够积极的担负起改造社会的使命。
历史唯物论之积极的意义,“只有阐明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之间的内在的不可分的联系与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从前,一切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者(连费尔巴哈包括在内),根本上不知道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也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关联和统一;他们的唯物论,只是自然科学的唯物论,不知道把唯物论扩张到历史的领域,反而在历史领域中变成唯心论的俘虏。
恩格斯说:“费尔巴哈说,单纯的自然科学的唯物论,‘确是人类知识建筑的基础,不是建筑物的本身’,这句话完全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不单是生活于自然之中,并且生活于人类社会之中,后者也具有不亚于前者的自己特有的发展史和科学。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使社会科学,即所谓历史哲学的科学总体,与唯物论的基础相调和,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建筑。但这件事情,不能期望于费尔巴哈,因为他在这方面尽管具有基础,却依然被束缚在传统的唯心论的圈子里。这种事实,他自己也承认,他说:‘退后说,我与唯物论者一致,但向前说,却不与他一致’。”
这段说明,是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缺陷,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唯心论的性质,同时主张把唯物论彻底的扩张于历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辩证唯物论创始者们当时最大的注意,是向着历史的唯物论,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论是进步的阶级的实践的理论斗争的武器,同时又是资产阶级的最大的敌人,所以资产阶级不能不集中注意去攻击历史唯物论。他们或者在认识论的领域中,**裸地站在唯心论的立场,从根本上去否认辩证唯物论,因而否认历史唯物论;或者用唯心论的哲学去修正历史唯物论,把它改造为历史唯心论。这种修正主义的策略,在战斗的唯物论者看来,比较从根本上否认历史唯物论的倾向更为险恶,而必须与它做无假借的斗争。例如修正主义柏伦斯泰因一派,否认辩证唯物论的意义,而用新康德主义来修正历史唯物论。他极力主张历史过程中的精神的契机的意义,否定了历史唯物论所主张的“历史的发展之物质的规定性”;用逐渐的和平的进化的理论,代替历史的飞跃的辩证法。
又如波格达诺夫,自称是历史唯物论的信徒,却用马哈主义代替辩证唯物论,因而毁坏历史唯物论。玛克时亚德拉也自称是历史唯物论的信徒,却用新康德主义代替辩证唯物论,因而修正历史唯物论。
还有,被称为“现代社会法西斯的罗马法皇”的考茨基,也努力表示着拥护哲学的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承认“历史唯物论是适用于历史领域的唯物论”。可是他把哲学的唯物论当作认识的方法,因而“从哲学的世界观切离历史认识的方法”,而到达于“唯物史观与唯物论哲学无关”的结论。这种结论,引导他站立在分离世界观与方法、分离理论与实践的机会主义的立场。
现代机械唯物论者们,也不能理解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统一。他们主张用自然科学代替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并用自然科学的法则和范畴,来解释历史,造出了社会的自然生长性的历史理论。
上述唯心论者与机械唯物论者对于历史唯物论的曲解修正,是拥护历史唯物论的人们的攻击的目标。
历史唯物论是把辩证唯物论适用于社会的认识的理论,这在上文已经说明了。辩证唯物论怎样地适用于社会的认识呢?关于这一层,列宁这样说明着:“唯物论一般承认离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及其他而独立的客观的实在的存在(物质)。历史唯物论承认离人类之社会的意识而独立的社会的存在。意识无论在哪一方面,只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之近似的忠实的(适应的、观念上正确的)反映。”他又说:“唯物论总是由存在说明意识的东西。如果不是相反,那么,在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应用上,唯物论要求由社会的存在说明社会的意识。”列宁这几句话,是简单的解释“社会的存在规定社会意识”这个论纲的。这个论纲,是历史唯物论的根本论纲,历史唯物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这个根本论纲的说明。
所谓社会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是人与人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简单点说,社会的存在,即是社会经济的构造。所谓社会的意识,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职业等集团所具有的、非组织的、或稍稍组织化了的感情、情绪、思想或学说。简单点说,社会意识即是在意识中被反映了的社会的存在。
所谓社会的存在规定社会的意识,就是说:我们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取得物质的生活资料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所以人们在从事政治生活及其他各种精神生活之前,必要先满足衣食住等项的需要。这类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就形成了社会的基础。其他国家机关、法律见解、艺术及宗教表象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都是要受那个基础所规定,所说明的。
总体框架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一、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 原始的思维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
二、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德谟克里特的唯物论
三、古代观念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
四、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
五、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
六、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二、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三、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 伊里奇的阶段 伊里奇的唯物辩证法 哲学的现阶段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
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
哲学上根本问题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 观念论的根本论纲 折衷论或二元论 哲学的阶级性
二、观念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
观念论之社会的根源 观念论之认识论的根源 观念论与宗教的关系 观念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差异
三、物质的概念
物质 运动 时间与空间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一、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
二、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 创始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伊里奇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这一问题的概括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及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一、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 物质世界的统一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 地球生成的原理 生命生成的原理
二、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世界认识的发展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
一、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 矛盾与敌对
二、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
一、质、量、质量
质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 质与属性 量 质量
二、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
由量到质的转变 由质到量的推移
三、飞跃论
飞跃的辩证法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一、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
这个法则的意义实例
二、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本质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
三、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
黑格尔的三段法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本质与现象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二、根据与条件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
三、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
一、必然性与偶然性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观念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
二、法则与因果性
法则 法则与因果性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对象、条件与运动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
一、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
二、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
三、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
四、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
第二节 感觉
一、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
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
二、感觉与思维
感觉与思维的关系 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关于感性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
第三节 概念
一、表象
表象的意义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
二、概念
概念的意义 概念的构成过程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一、判断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 恩格斯的判断论 判断论的概要
二、推理
推理形式的检讨 推理论的概要
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
一、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形式论理学的思维原理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二、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维的论理学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 形式论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
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
二、社会的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 社会的经济构造
三、社会的上层建筑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
四、社会的发展法则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 社会发展的意义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
一、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
二、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
第二章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第一节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批判
一、布尔乔亚社会学之先驱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
二、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
实证主义社会学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 布尔乔亚社会学的总批判
第二节 布尔乔亚历史哲学的批判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康德的历史哲学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一节 劳动过程 自然与社会
一、劳动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
二、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
有意识的劳动 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三、劳动过程之社会性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
四、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
五、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
第二节 生产力
一、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
生产 单纯的再生产 扩大的再生产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
二、生产力的社会性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劳动手段的社会劳动 对象的社会性 劳动力的社会性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
三、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
一、生产诸关系之形成
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 消费关系 交换关系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
三、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一、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一、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原始社会之崩坏
二、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
三、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一、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
工场手工业时期 机械的大工业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据支配地位
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普罗列达里亚与布尔乔亚的对立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 恐慌的必然性
三、帝国主义
生产的集积与独占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 资本之输出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一、过渡期经济的特征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
二、过渡期经济的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期
三、苏联经济的现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
第一章 阶级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
一、阶级的概念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 阶级的定义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辩正
二、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
阶级的发生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 封建社会的阶级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各阶级
一、现代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
二、现代社会中的过渡阶级
大地主,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 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
三、现代社会中的阶级颉颃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理论斗争
第二章 国家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
一、科学的国家观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
二、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
布尔乔亚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
一、国家之起源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
二、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 封建国家
第三节 近代国家
一、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 发展了的布尔乔亚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
二、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
布尔乔亚革命 布尔乔亚的民主主义
三、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
四、布尔乔亚国家的法西斯化
布尔乔亚国家与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
一、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普罗列达里亚专政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
二、普罗列达里亚专政的任务
镇压布尔乔亚的反抗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消灭榨取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
三、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
苏联宪法的特征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
四、国家死灭的过程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形成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
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
言语的发生 原始的思维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 原始社会的艺术
二、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
古代宗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
三、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布尔乔亚的个人主义 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拜物教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布尔乔亚的科学 布尔乔亚的法律和道德 布尔乔亚的艺术和文学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的意义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
[1] 本章内容选自《社会学大纲》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和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并略有删节。文中标题由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