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1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实践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反映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等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共同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产生于1991年,是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86],“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87]。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强调以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等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强调以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思想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0年的经验教训,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路线,从而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8]的新的发展道路,我国的文化建设也由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尤其是关于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从而与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等思想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9]从这个基点出发,他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基本内容等。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邓小平特别强调:“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90]“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9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92]同时,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的危险。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艰苦奋斗。这也不是抓一年两年的事,要一直抓到底。”[94]“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95]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等思想道德建设,要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此,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96]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建设理论

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集中阐释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建设理论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文化建设思想,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突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要求、方法途径和目标任务。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了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97]“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98]“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99]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00]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101]。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2]。因此,创新科学理论、营造正确舆论、宣扬高尚情操、打造优秀作品,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途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03],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为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特征,形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主题,产生了人们对于发展的新需要。同时,世界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反映国内和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明确了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内容和体制机制。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104]“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05]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和灵魂。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106]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方针,胡锦涛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他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07]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8]。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出发,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胡锦涛同志坚持“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109]的方法论立场,揭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按照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邓小平理论强调以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文化发展战略,构成了到目前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一般已成为历史的理论体系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作为当下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是封闭的和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和变动的,它必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丰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从各个方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

1.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社会应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110]。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也要努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同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表现,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有机统一的,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建设本身也是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一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是基于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11]共同的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标识,也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增强凝聚力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社会普遍认同和能够凝聚社会不同力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必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重要的文化支撑,“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12]。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并作为软实力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根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树立劳动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推动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13]当今世界,多样化思想彼此交融,多元文化相互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任何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反映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并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14]。由此,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最丰富最完整的表达。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就是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其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115]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立场,而且也体现为它所具有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历史已经证明的经验,也是历史给予的教训。最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是一个包含有丰富内容并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们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也将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引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指导。

3.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不完全相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116]。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也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养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面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内外的新形势,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此,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17]。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就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贯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目标就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积极促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产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命就是要着眼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形成了一系列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在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第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问题上,提出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总方针。“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18]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解决了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体说来,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文化权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第二,在如何服务人民问题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本三贴近”原则。2008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9]鲜活实际、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一本三贴近”原则反映了文化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需求的本质。具体说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握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三,在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问题上,提出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20]这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根据当时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体说来,就是允许和鼓励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不同学派的科学与学术研究自由争论,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在相互竞争、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中保持活力,在多样化的发展中实现最终的统一。第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管理与繁荣的关系,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提出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从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中总结得出的重要经验,它既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121]是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出发,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设的基本原则。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一方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切实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文化发展宏观管理,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122]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胡锦涛同志依据新时期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提出的文化建设重要方针,体现着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正确认识。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就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主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第五,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问题上,提出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的方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23]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际上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建设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吸引借鉴的科学态度。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24],坚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25]。当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126],积极吸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5.创造了一系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必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的内核,体现着一个社会基本的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每个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2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128]。主要包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29]。主要包括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扩大文化消费等内容,逐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三,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深层的力量,是最不容易变革也是最需要变革创新的领域。加快推动文化创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3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31]。主要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积极吸引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内容。第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13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不断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队伍支撑。第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主要包括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等内容。

三、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黑格尔曾指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133]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是不会被重视和尊重的民族。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灵魂,也决定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同样也是不会被重视和尊重的民族,尽管它可能有着强大的经济势力,而这种所谓的强大经济势力也通常会因为文化发展的缺失和滞后变成昙花一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时期的文化理论曾经承载了不同的历史使命,推动发展了符合不同历史需要的文化。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新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已不是把文化作为手段服务于经济、政治和社会,而是把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和自信,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魅力,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和自信,就是要求首先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优越性,看到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总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理论的自觉自信,在推动文化发展中把握发展方向,凝聚革命力量,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总要“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134]。从而理直气壮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种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