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是降低专注力的“坏蛋”?
紧张的本质是两种情绪相互争斗
在一些重要的考试、比赛、发表会上,谁都会感觉紧张。有时候,一些人由于过度紧张,身体也不听使唤了,大脑变得一片空白,最后未能取得好成绩。
我有很多机会接触运动员,他们在找我咨询的时候会问一些问题,比如“真正比赛的时候,怎样做才能避免紧张呢?”“怎样才能做到集中精力又不紧张呢?”
同样,也有很多学生找我咨询时会问:“重要的测验和考试的时候,我就会紧张,无法集中精力做题。有没有能够运用大脑机制来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很多人来说,紧张是妨碍专注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但事实上,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也无法在正式比赛中发挥实力。如果身心都处于松松垮垮的状态,人是很难将自己所具有的实力发挥出来的。
要想在正式比赛中不紧张并且专注力高度集中,重点不是要消除紧张,而是要学会控制。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紧张。
紧张是有理由的。在正式比赛中赢了别人或输给别人,本质上是与“交友本能”相悖的。一旦觉得“恐惧输”,想要守护自己的“自卫本能”就会被激活。
比赛时感到紧张,是因为“想要赢”的积极情绪和“恐惧输”的消极情绪同时产生,导致“交友本能”和“自卫本能”之间产生了矛盾。
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后,人会遵从“自卫本能”,并为克服这种状态而提高自己身体的能力。
具体说来,就是自律神经的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儿茶酚胺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增多,大脑心脏活力增强,脉搏加速,血流变得更快。呼吸器官活力增强,需要吸入大量氧气,这样就可以给全身输送充分的氧气。
儿茶酚胺中的肾上腺素会抑制胰岛素的功效,这样一来,作为运动能量之源的血糖就会升高,从而能应对身体的所有活动。
随着守护自己的本能情绪高涨之后,提高运动能力的身体功能也变得活跃起来。这就是“紧张”的本质。
可以说,“紧张”是关键时刻调动身体充分发挥机能的一种机制,“紧张”本身并无坏处。
可是,如果紧张超越了“适度”而变成了“过度”紧张,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交感神经受到过度刺激之后,儿茶酚胺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对肌肉有收缩作用。所以,紧张度越高,视床下部的自律神经就越会受到刺激,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也会越高,肌肉就会变得僵硬。
肌肉通过紧张和放松来保持平衡。如果肌肉过度紧张,就会在儿茶酚胺的作用之下,失去收缩和放松的平衡状态而倾向于收缩。肌肉因此无法顺利发挥机能,声音和手脚都会出现颤抖,从而让人无法发挥本来的实力。
因过度紧张而不能在正式比赛中发挥实力,原因就在于此。
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提高专注力
紧张确实会在正式比赛中阻碍人集中精力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力。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紧张感,也会影响专注力。
可以说在紧张与专注力的关系中,不能过度紧张,但是也不能过度放松而毫无紧张感。想必大家在磨磨蹭蹭、松松垮垮的状态下是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的。有了适度的紧张感,才会产生“要做”的愿望,专注力才会更专注。
在正式比赛的时候,为了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有些父母会指示孩子:“要放松!”“要保持平常心!”实际上并不合适。应该这么说,放松会让内心松懈,妨碍集中精力。
平时就以一种“决不允许别人能追上”的决心拼命练习和学习的人,如果还能保持“平常心”,那就是如虎添翼了,比赛定会战无不胜。
但是,有些人平时没怎么好好锻炼,在正式比赛的时候即便抱着“平常心”,也很难取胜。假如做事松懈且抱着平常心,身心就会更加放松而无法集中精力,最终成绩也会很糟糕。
只有具备适当的紧张感,才能发挥出专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紧张状态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