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MY ZONE”的孩子精力更集中(1 / 1)

何谓“MY ZONE”?

在本章的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方法,它是我珍藏多年的一个“秘方”。

那就是创造一个“MY ZONE”,养成在这里面做事的习惯。

所谓“ZONE”,说的是“自己能够集中精力的一个空间范围”,它指的是无论你睁眼还是闭眼都可以把握的一个范围。

比如,以过人的带球技能著称的阿根廷足球明星里奥内尔·梅西,只要球在他的脚边70厘米范围内,他就可以在不看球的情况下准确带球。

在这个范围内的话,梅西就算不看球也可以把球带好。因此,有些技术才是有可能实现的,比如在被对手夹击的时候,盯住对手的动作,伺机让球从对手双腿的空隙之间通过。

“脚边70厘米”就是梅西的MY ZONE。

无论是哪一项竞技运动,一流的选手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MY ZONE。运动员们常说“进入ZONE了,所以能集中精力比赛了”说的正是MY ZONE。

学习方面,在ZONE内集中精力学习可以提高专注力,孩子的学习能力就比较强。专注力再涣散的孩子,只要在MY ZONE里面学习,情绪就会变化,就可以集中精力做事情了。

营造一个ZONE并习惯在其中做事,就能保证环境的“统一/一贯性”。保持环境的“统一/一贯性”是提高专注力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有能力营造MY ZONE的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情况,都可以进入ZONE,集中精力做事情。

如果是我,我只要闭上眼睛,嘴里说上一句“在这里待着”,就可以进入MY ZONE。在汽车引擎盖上写论文、学习的时候,我也可以进入ZONE。

可以这么说,谁都可以营造MY ZONE,而不限于运动员。

如何营造MY ZONE

MY ZONE并不难营造。

孩子的情况比较好理解,可以将自己学校的课桌大小的范围作为MY ZONE。

孩子们每天都在学校的课桌上学习,考试、测验也都在课桌上进行。这样就具备了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的“统一/一贯性”,学校课桌大小的范围就成了孩子的MY ZONE。

如果父母让孩子在客厅的桌子上学习,可以把桌子收拾干净之后告诉孩子:“这里是你的绝对领地。”也可以用铅笔画出范围。

此外,父母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张与学校课桌大小差不多的小桌子,以此作为孩子的MY ZONE。

营造MY ZONE的时候只需记住一个铁则,就是桌上不放置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客厅桌子上学习时,也要保证MY ZONE里没有任何杂物。

不放置任何杂物,可以帮助孩子与环境保持一致。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努力学习,进而逐渐让大脑适应在MY ZONE集中精力的习惯。

注意力集中不到五分钟的孩子也可以改变

最后,我介绍一个例子作为本章的总结。这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他收获了MY ZONE的效果,不仅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了,而且做事更有热情了。

姑且称他为太郎。我与太郎相识是在一个叫作“如何让精力不集中的孩子变得集中”的电视节目策划活动上。

太郎家经营一家建筑公司,他虽然有个哥哥,但他哥哥做了别的工作,身为老小的太郎就成为继承家业的候补人选。太郎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我不学习也可以生存下去。”没有一点学习的愿望。即便学习,也撑不过五分钟。

等到太郎到了五年级,他也拥有了自己的漂亮的书桌,可是上面堆了一大堆塑料模型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能好好学习的状态。

家里还有一个矮脚桌,太郎平时都在这个上面学习。这个矮脚桌的状态也就比书桌稍微好一点而已。上面除了学习相关的工具,还放着跟兴趣爱好有关的杂志、里面乱糟糟地放着东西的纸壳箱,还有他特别喜欢的游戏机。

我通过观察太郎的状态发现:如果他妈妈不让他学习,他就会一直玩游戏。即便听妈妈的话开始学习,也只能坚持三分钟。

学习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太郎就去请教妈妈。妈妈说“现在稍微有点忙,待会再说吧”,于是他又开始玩游戏了。后来妈妈问道:“刚才的问题明白了吗?”他“嗯”了一声继续专心玩游戏,完全失去了想学习的愿望。

我一直从旁观察,这时我走向太郎,首先这样问他:“你跟你哥哥年龄差距比较大,大家都把你当成独生子一样宠着,对吧?你在这个家里是最年轻的啊!”他点头说:“是的。”

“也就是说,等家里人都上了年纪的时候,你就是最后撑起这个家的男人了,对吧?”

我向太郎传达了饱含“同时开火”的情绪,他露出了吃惊的表情回答道:“我没想过这样的事情。”眼看着他的脸一点点变红了。

接下来,我对他说:“还是会学习比较好,是吧?”他很坦率地“嗯”了一声。于是,我跟他讲了大脑先得到褒奖就会松懈的机制,问道:“对了,游戏是一种褒奖,对吧?”他回答:“是。”我继续向他传递脑科学知识:“也就是说,褒奖应该放在学习之后,而不应该是之前。我们把它当作一个规定吧?”太郎回答说:“好的。”

要想学习,必须要对乱糟糟的环境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所需的最起码的条件。

我继续告诉他:“大脑接触的信息过多,就很难集中精力。所以我们来创造一个可以学习的环境吧?咱们先整理桌面。你这个纸壳箱不用吧?这把折叠伞也不用吧?”一边说,一边让他整理。

可是,游戏毕竟是他特别喜欢的,所以他想把游戏机放到他触手可及的地方。于是,我建议:“游戏机还是放到看不到的地方吧?因为如果离得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玩。”他脸上飘过一丝不悦,很不情愿地收起游戏机。这时,我夸他说:“你真是太棒了!做得太好了!”接下来,我让他决定MY ZONE:“你稍微闭上眼,然后用手指画一个你能确定的范围。”

现在桌上只剩下笔记本和铅笔,游戏机也收好了,他处在一种只能学习的状态。

把他放到这样一种环境之后,我先让他做了一个汉字测验。接下来,我又让他做了算数作业。这样一来,原本三分钟都学不了的太郎竟然集中精力学了将近一个小时。

后来,当我走向玄关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匆忙地追上来,直接对着我说道:“老师,我要学习!”

太郎原本没有任何学习劲头,可通过近一个小时的专心学习,他一定是体会到了“我也有能力做到”的自信、喜悦和成就感,切身感受到了集中精力、努力做事的乐趣。他妈妈看到太郎干劲十足的样子,感到吃惊不已,连声说:“真是太棒了!”

当父母给孩子创造学习必需的环境,尊重并赞扬孩子,仅仅如此,孩子就会展现出变化。就像五年级的太郎一样,那些即将步入青春期、进入反抗期的孩子也可以主动拿出干劲、集中精力做事。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具有“能够变化”的力量,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专注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