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印象(1 / 1)

肖邦于 1832年 9月中旬来到了巴黎,他决定要在这座最具世界性色彩的都市度过他的一生,过一种自我流亡的日子。虽然,他对同胞们那种强烈的政治煽动不感兴趣,但他有了一种回到祖国土地上的感觉。这片土地,曾在几十年前被他的父亲所抛弃。

但是肖邦的波兰血统的特质已流遍全身,波兰形象也早在他幼年时候就已形成。祖国的传统与光辉,以及过去辉煌的音乐在肖邦的双手里全都变成了传统风格,这是独特而永恒的。他曾一度熟悉的波兰顿时变得十分遥远,也许已永远消失了。有段时间,他的音乐中表现出了他心灵和幻想的不朽性,形成了一股优雅而坚强的精神,谱成了一首永无休止巴黎的环境及冲击力,让刚离开华沙的肖邦很不安,但没过多久,从他给家人朋友的信里便看不出他的不安和焦虑了。

他在巴黎的房子很舒适也很昂贵,是在五楼的一间“令人愉快的小屋。桃木家具,有能看见繁华街景的阳台……”。后来他在 12月给蒂塔斯写的信中描述了当时巴黎的情况:“无论如何,在巴黎一切都由自己来选择。你可以自己找乐子,忧愁、大笑、哭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会注意你,因为每个人都在管自己的事,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有像巴黎这么多的音乐家……”

肖邦身上带着好几封维也纳很有影响力的人士给他写的推荐函,其中一封是写给当时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费迪南德·巴耶尔的。他还是巴黎宫廷剧院的指挥,1806年的时候,曾陪着拿破仑到过华沙。

巴耶尔把肖邦介绍给当时音乐界最有名望的人士,如罗西尼、卡尔克布雷纳以及音乐界的老前辈。作曲家卡尔克布雷纳给肖邦的印象最深刻。从他写给蒂塔斯的一封信中就能看出他对卡尔克布雷纳的无限推崇:你也许不相信,我对赫兹、李斯特、希勒等人觉得很好奇,但他们与卡尔克布雷纳相比,就逊色多了,一无可取了。我也曾像赫兹那样演奏过,但我更希望能像卡尔克布雷纳那样演奏。如果说帕格尼尼是完美的话,那卡尔克布雷纳也是如此,而且更具有另一种沛的音乐家。拿李斯特为例,肖邦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赶上或超越他,埃斯纳用各种理由劝说肖邦要专心致力于追求一个目标——作曲。埃斯纳认为,卡尔克布雷纳的教导对肖邦成为一个作曲家的发展将是一种障碍,将来就只能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无论如何,这都没什么价值可言,他希望肖邦成为一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用他的灵魂去描绘过去的波兰。当时的肖邦虽然爱好歌剧,但是他知道自己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即使民族主义的本质已经是他的一部分。后来,埃斯纳的民族主义歌剧作曲家的梦想在肖邦身上一直没有实现。

肖邦在 1831年 12月 14日给埃斯纳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的作曲家梦想已幻灭,预计的成功希望也没有了,但是至少还有一个小希望,就是当个钢琴家。如果连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梅耶贝尔都很难找到一个表演自己曲子的舞台,肖邦还能有什么机会?他觉得成为钢琴家是他最好的选择,虽然他已放弃了跟卡尔克布雷纳学习的念头。三年时间太长了,连卡尔克布雷纳也这么认为。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1833年 7月,肖邦的《E小调协奏曲》在巴黎出版时,封面上还写着:献给卡尔克布雷纳。

肖邦为成为一位知名钢琴家所做的努力,获得了住在巴黎的其他年轻音乐家的好评,李斯特和一位大提琴家弗朗肖姆后来都成了肖邦的好朋友。除了这些热心的浪漫派音乐家外,肖邦同时也和热衷革命思想的激进派艺术家交往。尽管如此,肖邦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和自己独到的见解。

来,但是直到晚上 11点,情况才在马赛曲的歌声中渐趋安定。你很难体会出,一群暴民的愤怒会在我心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