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介绍
宿舍通常是发现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第一场所。以宿舍为单位做好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非常重要。
小荣,女,汉族,未婚,研究生一年级。小荣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里还有一个上学的弟弟。小荣是从外校考入本校的,在初试及面试时未发现任何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
小荣9月正常入学,开始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与其他三名同学住在一个宿舍。入学后不久,该宿舍其他三名同学陆续找到我反映小荣的异常。在入学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在宿舍聊天、学习时,小荣偶尔会提到宿舍门外有人敲门,但是开门去看时实际是没有人的。刚开始时,大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小荣听错了,可后来小荣的行为更为异常,偶尔在大家聊天时会跟舍友说宿舍内装有监控,有人随时在监听她们谈话,但实际上宿舍里是没有监控的。除了语言上这些异常外,在行为上小荣也会表现出异常。她偶尔会在大家休息时穿着实验服站在别人的床前,引起了舍友的恐慌。因此,小荣的舍友来反映问题和寻求帮助,但小荣自己未主动反映身体有什么不适,更未寻求帮助。
从小荣目前的表现来看,首先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对她的心理状况、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判断,必要时还需确定小荣的心理是否正常及心理损伤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定,再开展下一步的辅导、咨询或治疗工作。这其中最难的事情是小荣自己未觉察到任何不适,也并未反映遇到什么困难和困惑,更未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当发现某人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时,需要对其进行初步评估,其中了解学生的自知情况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是否会配合干预。
二、问题分析
小荣是刚入学的新生。从档案材料上并未看到她有任何心理行为异常的记录,因此难以找到她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小荣的情况。首先,小荣性格较为内向,不太善于与别人交流,入学以来也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偶尔参加集体活动也表现得不积极;其次,小荣家庭经济条件不太乐观,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不太关心她的学业和生活,更无暇顾及她的情绪;最后,小荣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本科学校也是一所重点高校,家庭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无形中也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加上她研究生录取为自筹经费类型,需要自己缴纳研究生期间的学费,无论对家庭经济上还是对她个人心理上都是很大的压力。
辅导员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家庭背景等信息,可以帮助咨询师或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
根据这些信息的整体分析,初步怀疑小荣因心理压力过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抑郁,并伴有焦虑、多疑、恐慌等症状,具体程度还需专业人员进行评估。经初步了解,我认为小荣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导致的:一是家庭背景和学业上的压力一直积压在心底;二是性格较为内向,压力不知道如何排解;三是初来外地求学,研究生阶段刚刚开始,周围全是各个高校的优秀本科生,新环境带来了不适应。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小荣的问题已经在行为上有所体现,针对目前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初步判定该问题已不是简单的心理困惑了,也不能单靠基本的心理咨询解决问题。因此,学院开会讨论后计划将分三步处理:第一步,直接向小荣本人了解情况,进行确定和初步评估;第二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帮助,进行初步判定;第三步,将判定结果告知家长,并根据断定结果决定是由校内心理辅导帮助解决还是转介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不管哪一步的操作、处理都需要直接面对小荣,但是目前本人没主动反映和要求,是同学反映的问题,所以如何面对小荣、直截了当会不会让问题更严重成了关键点。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我决定以宿舍团队活动的形式来处理问题。
学生不主动求助是心理危机干预中常见的困难之一,也是能否成功干预的关键。案例中的辅导员巧妙地利用团体活动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评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考虑到小荣是新生刚入校,我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活动间接了解小荣目前的状态。因为是刚入学一个多月,交流活动的主题定为新生适应,围绕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导师关系、来校新生活、来新校的体会等方面,邀请宿舍全体成员一起来座谈、交流,邀请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一起参与,前提是不明确辅导教师的身份。由于开学以来学院已组织过多次的班集体活动,虽然入学时间短,但同学之间、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均已建立起比较良好的信任关系,交流活动中大家都很放松,交流也比较充分。大家纷纷聊到入学以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对研究生生活的期待和规划,当然也有学业上的困惑。唯有小荣话语非常少,说话内容没有条理,还会问有没有被监听过、办公室有没有摄像头等不相关的问题。由此次谈话活动,我也了解到小荣的异常,而且出现异常话语、行为的频率逐渐频繁,已出现抑郁的典型症状,需要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第二,活动后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学院在谈话活动后第一时间安排宿舍同学及时关注、关心小荣生活,尤其是小荣的行踪,陪同小荣一起上课、自习。与此同时,联系家长,告知小荣的情况并要求家长及时来校,由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身体挺好,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不认可心理疾患,学院反复打电话沟通后,小荣母亲才来到学院。
第三,建议家长带小荣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最大的困难是小荣母亲没接受过正规教育,一直在家务农,没有接受过心理疾患及治疗等方面的信息,不认可心理疾病,来学校后看到孩子吃好喝好的,就认为身体没有问题,不需要去医院治疗。由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要求必须本人由监护人带领才能去治疗,所以学院一再给家长做工作,建议尽快去治疗。经过反复沟通未果,最后学院不得不安排一位教师去医院挂号、咨询,并计划邀请医生出诊。与医院反复沟通和协调后,终于邀请到一位医生和护士出诊。与此同时,由于家长不认可心理疾病,小荣也没意识到自己的病情,为了避免刺激到她,学院决定还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治疗,以为宿舍做活动的名义安排出诊医生参与,通过活动来进行诊断。
家长对心理障碍的不理解、不配合也是学校危机干预过程中常见的困难。案例中的辅导员邀请医生出诊,获得了家长的配合。同时,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诊小荣患有重度抑郁,并建议住院治疗。拿到专业机构的诊断结果,小荣母亲才意识到孩子的病情。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及在校治疗的各种不便,最后家长决定为小荣办理休学,回家治疗、休养。由于小荣入学刚一个月,还未正式取得学籍,所以学校为她保留了入学资格。
四、结果与思考
危机也是转机,也许这次危机让小荣开始思考自己的生命和未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经过两个月的休养,小荣身体状况有了好转。小荣考虑到学业压力太大,自费读研经济压力也大,于是决定不再读研,回家找工作。
综合分析小荣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在小荣本人未意识到自身心理疾病所在、家长极度不配合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处理过程中未因为外界干扰而刺激到她,也未发生任何危机事件,最终还进行了明确的诊断,得力于学院采取了以宿舍为单位的团队治疗方式,得力于宿舍学生高度的警觉性和密切的配合,也得力于学院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应对危机的准确性。这次活动之所以能以团队形式顺利处理,宿舍成员在活动前准确、及时反馈信息、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后密切关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学院教师在联系家长、邀请咨询机构、医院挂号、医生出诊上都处理得比较及时,在与家长沟通碰到困难时也是耐心地做家长的工作,帮助家长更大程度地接受认可学生的身体情况,并积极联络,帮助开展后期治疗和休学调养。
小荣的事情给了我几点启示。第一,新生心理状况需要及时给予关注,尤其是对研究生。在现有的研究生录取考核中面试环节时间短,主要侧重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没有专门的心理测查,入学后分散上课,班级集体活动少,导师所带学生又逐年增加,未能及时关注学生的适应程度。因此如何严把录取关,及时在入学后进行心理状况摸底非常重要。第二,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在目前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本科毕业就业难而考虑读研,无形中增加了读研期间的学业压力,研究生的全自费改革又加重了读研期间的经济压力。多重因素加重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也多发。第三,学校应增加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开展团队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咨询的主动性。另外,以团队形式处理心理行为案例对团队成员心理变化的关注与辅导也非常重要。宿舍成员要克服心理恐慌,积极参与,教师要不断鼓励同学们以平常心看待,以责任心对待,不但要做到在情感上和行为中不孤立当事者,更要积极地关心和陪伴。
五、点评
宿舍通常是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的第一场所。在本案例中,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被舍友发现,所以在入学之初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有利于及时发现危机。同时,在班级中建立友好互助的氛围有助于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教师本身也需要掌握一些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本案例中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情况不自知,不主动求助,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这是心理危机干预中经常遇到的困难。但案例中的辅导员通过周围同学间接地了解该生的情况,巧妙地用团体活动的方式直接对学生进行了解,邀请医生出诊确定当事人的病情,最终获得了家长的配合。另外,该案例突出的特点是团队作战。危机干预通常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集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在当事人周围“铺”一张“网”,同学、舍友、教师、医生、咨询师都有可能是这张网上的某个节点。最后,本案例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可以看出教师对困难的态度非常积极,想了很多积极的办法去解决。可见,只有遇到困难不怕,才能有更多的解决方式。
(案例撰写:刘虹,王培 点评:夏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