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在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的年会上认识陈清业。其后,他请我去他家看他的画,此时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欣赏了他的画之后,他又赠我《祖母的话》《绿野童心》《绿野泡泡》三本儿童文学集,啊,原来陈清业不只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作家。回到寓所,乘兴在这三本书中挑一些篇章阅读一过,我为文章中烂漫天真的童趣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深情回忆儿时乡村的生活:竹篱茅舍,田野蛙鸣,夏夜繁星……一幅幅可爱的画面将我带入也曾经度过的儿童岁月。
今日当翻看清业从新加坡寄来的新出版的水墨画画册时,思绪忽然与他曾经送给我的三本儿童文学故事集接上了。尽管这本画册中所画的不是儿童生活的题材,但画中所洋溢的精神分明是烂漫天真的童趣。
看这《大千观荷》,画中的人物是张大千——著名的大画家。画中的张大千已入老年。老年张大千如何画?清业在这里显然是很动了一番心思的。画面上,作为大画家的张大千在神情专注地观赏荷花。这一构思本身是独具匠心的,一是切合画家身份,二是体现人物对美的热爱,三是体现出老人一颗通明透亮的童心。这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对美的热爱上,也许没有比孩子们更为敏感的了。孩子们对世上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体量不大、色彩鲜明的自然物如花朵、虫鱼等,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清业的《大千观荷》选取观荷这一题材来表现童心是恰当的。当然,喜欢观荷的不独孩子,成人也喜欢,画家更喜欢。不过,不同人物的观荷是有区别的。画家观荷为的是画荷,有着专业性的目的;孩子的观荷则纯是欣赏,也就是审美。这种区别应能从他们的神情上体现出来。清业的《大千观荷》,顾名思义,立意是画家观荷,有意思的是,他将画家的观荷与孩子观荷的区别模糊化,或者说,径直将画家专业性的观荷画成了孩子纯审美性的观荷了。画中人物虽然须发皆白,虽然老态龙钟,然而,观荷时那专注的神情、那握着拐杖的似是在微微颤抖的手,颇有几分儿童的天真、好奇。这是孩子眼中的爷爷形象,而这爷爷又分明有几分像是孩子。
再看《春意图》中那几只在松间跳跃的松鼠,还有《小白兔》中三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不管怎么看,这些小动物都有孩子的顽皮与活泼。如果说《大千观荷》是在老人形象中注入了童真,那么,这《春意图》《小白兔》则是在动物形象中画出了童趣。
清业绝对无意去画儿童画,他的这些画均不是儿童画。然而,为何他的画有儿童画的情趣呢?这与清业的工作有关系,更与清业的性格、为人有关系。清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又一直从事儿童文学事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这样一种原因,使得清业的绘画自然流露出儿童情趣。
这一艺术现象是令人欣喜的,也是耐人寻味的。千万别小看绘画中这童心、童趣,它体现出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观,那就是以真为善,以真为美。中国哲学史上明代大学者李贽倡“童心”说,什么是“童心”?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将童心提到真的高度,将童心确定为人性之本,李贽这样说,自然有他思想启蒙意义上的乃至政治上的意义,清业的画充满着童心,当然没有这样复杂,但是,在一个根本点上,清业与李贽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追求着真。不同的是,清业还强调趣,不是一般的趣,是童趣。因童而真,因真而趣。因此,此趣为真趣,在人们的审美中,还有比真趣更美的吗?
人性之本者,真也;真之代表者,童也;童真之可贵者,纯也。人长大了,虽然智慧、能力远非儿童可比,但是,儿童的那份纯洁、真诚也就很难找回了。人在某种程度上失去本性了。
千万别小看了艺术中的这份童心、童趣,这是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
陈清业也画毛利人,这是他新西兰采风的主要题材之一。毛利人是土著民族,相比于现代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毛利人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确比较落后,不过,如果不是持这种功利的视角看问题,而是从人类的成长史来看问题,那原始社会就好像是人类的童年。从整个人类的进步史来看,原始社会是永远地过去了,也就是说,人类的童年时代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地球上还残存着一些比较原始的部落,从他们身上,我们能依稀看见人类童年的风采。毛利人现在还奉行着图腾崇拜,应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保存着一些原始文明。如同画《大千观荷》一样,陈清业的“毛利人系列组画”,同样童趣盎然,只是这里的童年,不是单个人的童年,而是人类的童年。
在《迷人的图腾》一画中,陈清业写道:“1992我第一次来到南半球的新西兰。这里最能吸引我的是那美丽的图腾。图腾是毛利人的艺术,也是文化。他们用原木雕刻出精致而宏伟的艺术品。图腾真令人叹为观止。”图腾本就是一种艺术,如今,陈清业再以它为题材,进行新的创作,也就是说以现代艺术的手法表现具有远古风味的艺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呢?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杂糅现代文化与远古文化的新的艺术。说是杂糅,也许并不准确,应该说,它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视界、现代人的价值标准。正因为如此,本来具有巫术作用的远古图腾,在清业的绘画中,不仅没有了古代图腾的恐惧与迷信,而且还平添了现代人特有的幽默。又由于清业是带着童心去看的,因此,当它给表现出来时,还具有了儿童画的童趣了。
清业绘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均画。他的人物画重神似。这一点正是中国绘画的传统,而在清业又带有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其中最突出的是,清业喜欢用类似漫画的夸张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他的人物画,人体往往不合比例,人物脸部神情也有点滑稽,不过,人物的某一个部位是特别抢眼的,清业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显人物精神的。
清业的人物画《马绍尔律师》其成功实得力于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为了突出眼睛的魅力,他又适当夸张那位于眼睛上方的眉毛,那扫帚一样上扬的眉毛与圆睁的眼睛相配合,构成一种逼人的光芒,将马绍尔律师那内在的精神力量表现得力透纸背。清业的这一画法让我们想到中国魏晋时的大画家顾恺之。他是中国最早提出画人重在画眼睛的画家,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清业也喜欢画山水、花鸟。他的山水画给我的突出感觉是纳现代建筑入画。他用中国画的大写意画狮城的摩天大楼,画狮城名胜花葩山的高架缆车,画新西兰基督城。清业的胆量可谓大矣!细赏画作,又不能不佩服,他画得实在好。《狮城气象万千》一幅,用灵秀的写意将新加坡这个现代化都市的繁荣、兴旺表现得淋漓尽致。应该说,用中国画的大写意画城市、画建筑,是具有某种创新意义的。一般来说,写意不太适合画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清业的探索对于中国画题材上的革新与扩展来说具有启迪意义。
清业习画当然也受过正统教育,但基本上是自学的。这对于清业来说,也有某种好处。也许,相比于受过严格科班训练的画家来说,清业在基本功上也还存在某种不足,但是,在自由创造这一方面,他似乎更见优势,因为他不太受传统技法的束缚。
清业不是专业画家,画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他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除绘画以外,他还写儿童故事,写评论,另外,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清业好旅游,而这好旅游又与他精通多种语言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他的异域风情画就比较有内涵,别具魅力。
清业不是专业画家,这还有一个好处,不追求功利。清业不靠画画谋生,他画画是因为从画画中可以获得快乐。陈清业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将生活情趣融化到绘画中去,而画正是他生活情趣的体现。这种作画的态度,让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宗炳的画家说过的一句话:“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我想,清业也许就是这样作画的。
载新加坡《新明日报》,1995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