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一颗璀璨的欧洲明珠
9月28日去维也纳。坐的火车,经过布拉格。从车上望去,红色的屋顶,高低错落,很漂亮。
中午到达维也纳,住进郊区的一所家庭旅馆。下午进城参观,来到市中心。参观圣斯特凡大教堂。教堂四个尖顶,类似一簇顶天立地的山峰,风格、气势类科隆大教堂,但圣斯特凡大教堂的屋顶有色彩缤纷的装饰图案,其中一面屋顶有两只老鹰的形象,这可是它的特色。穿着古代贵族服装的人在兜售明晚金色大厅音乐会的票,票价50欧元,我毫不犹豫地购了,机会难得啊!
维也纳很精致,建筑不是太高大,但每一座都值得久久观赏,因为它们都是独特的艺术品。城市色彩似乎偏于鹅黄,温馨、高雅。整座城市有一种艺术的气质,似是一坛浓香四溢的酒。
第二天上午参观美泉宫,这是一座黄色的宫殿,建于18世纪,洛可可风格,是奥地利女皇玛丽姬·特蕾西亚的行宫。比之于罗浮宫、凡尔赛宫,此座宫殿是寒碜了些,但是,只要你向宫殿后面望去,就不得不惊叹: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园林!正是这座园林,让欧洲的一切著名宫殿不得不谦让几分。近处为平地,是一座硕大的几何图案的花园,远处是一面高高的山坡。坡顶是罗马廊柱式的长亭。坡下是巨大的雕塑群,瀑布从雕塑群的脚下喷洒而下。园林树木全修剪成几何体,或为球状,或为锥状。欧洲园林尚人工,中国园林尚自然。区分相当明显。
中国现代的园艺,基本上学西方,中国古典园艺倒是继承得少。
晚上,来到金色大厅。天色有些晚,面目不是太清晰,但大体见出这是一座洛可可式的建筑,墙面上有雕塑,近墙脚有广告。不是太张扬,但门前灯光闪烁,已有好些人在出进了。
进了大门,有一个不太大的厅,厅后是走廊,走廊两旁各有四位著名音乐家的雕塑,形象写实,栩栩如生。
进入剧场,似进入金色的世界,一片金光灿烂!金色的由音乐女神雕塑构成的廊柱,金色的镶嵌着云纹的天花板,金色的装饰有巨大管风琴的舞台,金色的流光溢彩的吊灯……真是美轮美奂!
这座始建于1869年的意大利古典主义建筑,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蜚声世界!晚八时一刻,演出开始,今晚演出的是莫扎特的作品,演出者就是维也纳莫扎特乐团。
演出的精彩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也许是为了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指挥,还有歌手,也不时运用一些喜剧的手段,做一些滑稽的动作,激起一阵阵笑声。
出了剧场,我一直在回味这场演出,也想到莫扎特。这莫扎特,是一位神奇的音乐天才,据说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只是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了音乐。我相信天才,不过,我也相信莫扎特自己说的话。他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维也纳大学是很值得访问的。这座大学坐落在市中心,离王宫、市政府大厅不远,没有看见校门,进入主楼就算进入了学校,主楼大厅的一面墙上,陈设一具玻璃箱,箱内有十块玻璃板,上面张贴有九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的头像,非常有意思的是,第十块玻璃板上为一个大大的问号,意思不言自明。
主楼一楼有一个包抄形的回廊,回廊的两侧,列有数十位这所大学著名教授的雕塑,其中有波普尔、弗洛伊德、汉斯立克。我轻轻地移动脚步,在每座塑像前停留,注视,心潮起伏。我想起柏林的洪堡大学,洪堡大学主楼的二楼也陈列有一排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大师头像,其中有爱因斯坦。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得开这些伟大的科学巨匠吗?
当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时,是不是应该将更多的敬意奉献给他们呢?另外自己,是不是也应该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多的努力呢?
维也纳,欧洲的一座小城,然而她堪称欧洲的代表,或者说袖珍的欧洲。
魏玛——一本精美的古典秘籍
下午乘火车去魏玛,到达魏玛,寻到预订的旅馆已是断黑时分了。
清晨七点,去参观歌德故居。路上没有人,这魏玛的路是由小石头铺成的,通常我只是在欧洲的广场看到过这样的地面。然而在魏玛,不仅广场是这样的,路也是这样的。
魏玛的街道精致,均是三层左右的小楼房,色彩鲜明,造型精美,以黄色居多,温馨,爽目。几乎触目之处皆是景观,这照相机倒是不知如何拍了。
很快就找到了歌德故居,这是一座两层楼的房子,黄色,两翼延展。时间有点早,没有开门。
一位早起的德国老人,高兴地为我拍照。
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下午,我再来了一趟。发现参观的人很多,门票不便宜,6.5欧元。当然不吝惜这钱了。楼上房间很多,家具均是原来的,古色古香。有一间房为书房,不让进,但隔着门,还是能看到里面的书。这是歌德读过的书啊,真想去抚摸一下,也许还留着歌德的体温。墙上挂着很多照片,有歌德的也有他家人的。有一间展室,歌德的照片两边,一边是他妻子的照片,一边是他情人的照片。工作人员指着玻璃箱内的一只戒指,和一具面模,告诉我,这都是歌德的。
魏玛歌德的故居不止一处,还有一处是他的别墅,在郊外。森林里,红黄绿驳杂的树冠,托着蓝天白云,衬以整齐的草地,分外美丽。歌德的别墅是一座两层的楼房,可以想象,歌德在这里工作情景。《浮士德》中深刻而又绚丽的想象是不是产生于这里?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有他的谈话录,其灵感就来自这美丽的大自然。
非常有意思的是,德国另外一位大作家兼哲学家席勒的故居也在魏玛,而且离歌德的故居非常近。我也去参观。时间还早,席勒故居尚无游人,一位卖旅游纪念品的商人早早地摆好了货摊,见我到来,主动热情地过来帮我照相,然后向我推销一本导游的英文小册子,我当然也乐意购买一本。
席勒没有歌德的福分,四十几岁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天才思想,至今还极有价值。他的《美育书简》,我读过好多遍,每次读都感到很有启发。
柏林洪堡大学有一座巨型雕塑,创意是一叠书籍,基础的那本也是最厚的那本是歌德的,席勒的书是在中部,也很厚,仅次于歌德。可见这两位巨人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歌德故居去歌德别墅要经过包豪斯学校。虽然现在看来,这屋子一点也不起眼,然而从这里诞生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世界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无法估计。我在此参观,徘徊流连,久久不忍离去。
阳光升起来了,整个魏玛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中。游人多起来了,市议会广场是游客活动中心,这里有好些快餐摊,卖一种面包夹热狗的食品,好香。也去购一个,真好吃,而且很便宜。
不想这么早就回旅馆,又来到彼得教堂前的广场漫游,教堂尖顶的倒影投射在地上,似是一具让人惊喜的感叹号,广场上,骑着高头大马的魏玛大公的雕塑,头顶浴着晚霞,璀璨,雄伟中又透出几分神秘。
魏玛,一本精美的古典秘籍,它需要逐字地阅读,咀嚼,品赏!
摘自2007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