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版面的表现形式,与前面讲的版面的美化方法是适用的。由于副刊的题材更丰富、体裁更多样,版面形式可表现得更为自由、美观。下面的“四多”,有助于促进这两点的实现。
一、多选各类体裁
副刊的内容各式各样,这从前面讲的各种副刊的类型便可看出来,其题材不具一格,新闻的非新闻的,什么内容都可涉及,这也使得副刊的体裁远比新闻版的要丰富得多。如新闻、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经济、法律、科教等领域,这些大类各自又可分出若干类体裁形式,编辑在组织版面时,应有意识地多安排几种体裁,使版面体裁丰富多样。
版面的容量,使得编辑在一个版面中安排的体裁种类总是有限的,但在轮换出版的各种专刊、专版、专栏中,可尽量交替出现多类体裁形式,文学类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品、书评、报告文学等大家都熟悉的体裁自不待说。如艺术类中的绘画,便有油画、国画、水粉画、水彩画、工笔画、蜡笔画、速写、素描等分支,而其中每分支又有若干类别,如国画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扇子画等种类,书法的种类之多就更不说了。编辑在组织相关副刊版面,能多选用体裁类别,既活跃版面,也开阔读者眼界,让读者了解得更多。一些服务类、实用性强的副刊,只要读者能清楚地意会、明白其中的内容,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可以,当然,不可能什么体裁的稿件编辑都能从来稿中获得,如果某方面有所欠缺,编辑可通过组稿、特别是以向相关作者约稿的方式加以解决。
二、多设专栏形式
1.专栏的作用
专栏是版面上自成格局的小天地,报纸副刊上的专栏众多,比新闻版更为常见。从形式上来看,专栏一般都有刊头、题花、色彩等,版面形式显得比较生动、活泼。专栏更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体现它的实用性。
专栏的内容相对固定,特点也比较容易显示,形式编排活泼,图文并茂,是吸引读者的手段。读者喜欢什么内容,可以直接到相关的专栏里去寻找。通常专栏又有连续性,可以使读者保持经常阅读的兴趣,“回头率”高,专栏和读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持久的联系。有的报纸副刊极富特色的专栏,即便后来没有了也长时间地让人怀念,如20世纪60年代《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至今还令人难忘。
专栏的设立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提示,读者从中知道报纸的某版面将连续刊载某类题材的稿件,并从其内容、写作方面了解到它的特点和要求。对某方面有写作爱好、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作者,向报纸写稿便心中有数。副刊的稿件需求量大,专栏的开设实际上也起了广辟稿源的作用。
专栏是平衡和调整副刊各类内容的手段。副刊也要与时俱进,常常根据形势需要和读者的需求和变化,觉得原有的某类专栏内容不太适应现实了,可以撤掉或合并到其他栏目,减少相关内容而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一个新的专栏。新栏目的推出意味着向读者和作者发出信息,相关内容将有新的调整,某类稿件将陆续出现在版面上,吸引他们阅读及投稿。
2.专栏的设置
副刊的专栏可以是组合型的,即由多篇稿件组合,也可以是单一型的,只刊发一篇稿件,常见的是后者类型。
图8- 18 《扬子晚报》的《读报闯关》副刊
单一型专栏一般是连续性的,在固定刊期都会出现,栏目名称也有稳定性不轻易变换。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已几十年,尽管今天已提升组成《星期天夜光杯》大周刊,但它的专栏名称仍然保留在专刊里面。有的专栏作者也比较固定,长期为专栏约稿或投稿。一个副刊的专栏多种多样,能让读者百看不厌。如《扬子晚报》的《读报闯关》副刊(见图8-18),是专为读者提供娱乐的,虽每天只有一个版面,但设有《填字游戏》、《发散思维》、《趣图漫画》、《轻松一刻》、《古今智联》、《谜语天地》、《智力冲浪》、《逻辑推理》、《数独游戏》、《考考眼力》、《穿越迷宫》、《窗口数独》、《读者评报》,以及对一些揭开上期谜底的《××答案》等十多个专栏,每天轮换推出几个,读者饶有兴味,对这期有的专栏中解不开的趣味问题,期待着看下期报纸的答案。
有的专栏开设是临时性出现的,一段时间后便消失。一般是遇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在此期间开辟的专刊上或已有相关的副刊上,也可为某类人士临时开设“量身打造”的专栏。如遇足球世界杯或奥运会期间,在有关的体育副刊上开设栏目,约请足球专家或明星就每天的比赛分析得失、预测未来胜负,赛事结束这种栏目也随之取消了。这种临时性的专栏,是在特殊时期报纸活跃版面、吸引读者、强化竞争的一种手段。另外,专栏的名称不可过于宽泛,如介绍知识性的专栏,叫“法律知识”就过大,可分得细一些如“刑法”“民法”“税法”等。内容有针对性,便于归纳稿件,也便于读者选择阅读。
三、多用编排手段
副刊版面在注重字体的同时,更是离不开图片,读图时代的到来让图片在美化版面、丰富版面构成、增强副刊的文化内涵和吸引读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8-19 图片结合文稿内容反常使用
一是单张图片的使用。传统的图片使用往往面积不超过版面的八分之一,通常放在靠近版心的位置,解决版面的“不透气”、“死板”等问题,但这样的图片在版面中只起到传递信息、点缀版面、陪衬文字的作用。当下对单张图片使用的方式很多,在副刊中可以作为刊头片,为文章或整个版面选择一幅意境相符的图片,以此烘托作者思想,渲染编者情感,加深读者对该篇文章以及副刊版面的印象。编辑还可以利用电脑技术的便利任意变形图片,使之呈各种各样的形状不再是一般的矩形。还可以偶尔别出心裁,结合稿件内容有意将人物画图倒立,给读者别样的新奇感,让人忍俊不禁(见图8-19)。
多片运用,是指在一个版面上多张表现不同内容的图片并存,它们各自独立成篇。这时图片布局显得很重要。编辑根据它们内容的轻重和艺术表现力的高低,决定它们摆放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呈现的样式。不分轻重大小的简单堆砌,不仅不会有美感,还会带给读者繁杂混乱的感觉。借助构图的审美法则,图片在版面的安排布局可利用多种形式。除了最为常见的结合式,即图随文走自然排序,图文并重相辅相成外,还可用围墙式:把图片放在版面的周围,烘托文字,以文释图(见图8-20);中心式:把图片集中在版心位置,文字散布在图片的四周,强调图片的作用,以图释文;宝塔式:图片先从版面底部布满再逐层向上,最后托起一张图片,既全面反映又重点突出;倒角式:与前者布局相反,过程重于结果,因这种形式有使版面倾倒的视觉消极效果而较少运用;叠排式:图片的周边或角之间叠压,视觉上给人成组归类的意向(见图8-21);门联式,图片呈对联形状在文字两边,给人过年般的亲切感;对称式:上下版或左右版分别使用面积基本大小的图片,使之对称起来;对角式:图片分别在版面的左上和右下或版面的右上和左下,成对角呼应之式……总之,编辑可使多张图片在版面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图片运用得好,才会使图片凭借其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表达出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有助于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深入了解,使读者更准确、更全面、更便捷地理解版面的内容,从而生发联想、思索,提升阅读质量,也更好地发挥出副刊的积极效应。
图8-20 多张图片的围墙式运用
图8-21 多张图片的叠排式运用
线条似乎较简单,并不怎么起眼,也容易被一般编辑忽略,比较多的是将线条作为稿件分隔之用。其实这是浪费了线条这种编排手段资源,线条完全可以在副刊版面派上大用场,它可以随意按编辑的意图使用,将版面切割成千姿百态的不同形状,使版面变化多端。线条除了常用的直线式还可运用点线式、斜线式、弧线式、圆形式、椭圆式、多角式、星状式、装饰式、破碎式等,它们都可以使版面变化万千。从国内众多的报纸来看,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线条运用是最为灵活多变的,不仅在副刊版面上,在新闻版的版面也都大量地使用多种形式,版面美观大方,新颖多变,吸引力强,这是值得多家报纸、尤其是副刊版面的编辑学习的。
图8-22 《人民日报》副刊版面的装饰
新闻版的版面比较强调严整,以显示内容严肃性、权威性。副刊的内容以娱乐、休闲为主,版面便应尽可能地突出轻松活泼,多运用各种图示和装饰,都可以增加这方面的效果,特别是装饰,编辑可以根据稿件内容,配以相关的装饰相得益彰,既活跃了版面,显得美观,也给人产生出一种意境的感觉,让人欲读不罢。如《人民日报》2013年7月29日的《走近寺庙教堂》的副刊版面(见图8-22)。
四、多使风格创新
创新是报纸竞争的推动力,也是副刊保持活力的核心因素,它能激励编辑在版面编排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编辑积极寻求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手段,更好地体现出副刊的时代风貌、地域特色和审美品位的风格,进一步对读者发挥认知现实、思想教育的社会效应,这也是副刊编辑的追求和努力目标。
在遵守版面编排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版面的编排形式,凸显出副刊鲜明的风格特色,让副刊为整个报纸增光添色,使之成为读者看报不得不刮目相看的一道亮丽风景,这是副刊编辑在版面编排中努力实践的。实际上,副刊版面风格的创新,就是对上面谈到的副刊的体裁丰富多彩、专栏形式新颖、编排手段多样这几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中体现出来的,特别是编排手段的灵活使用,对不断创造出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版面,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能让读者在一瞥之下就被吸引,驻足细细欣赏品味。
[1] “文坛三公案”: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人民日报》率先发起并在全国开展的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风集团”的三次大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批评、争鸣的学术问题,错误地上升到政治路线中的敌我矛盾问题,使相关人员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
[2]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
[3] 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378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 《毛泽东选集》,2卷,6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