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副刊的内容组织(1 / 1)

报纸编辑学 邓利平 4067 字 27天前

不论什么样的副刊,都隶属于整张报纸。副刊稿件的策划、选编等与新闻稿件的处理有相似之处,更有自己的特殊之处。除了学术性、专业性副刊的特殊要求和实用性副刊的知识强调介绍需具体外,就一般的副刊内容,可考虑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凸显时代风貌

副刊的内容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虽没有像新闻版的报道那样特别强调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但它毕竟与所属的报纸有关联,也和读者一样存于相同的时空中,那么,副刊也应和新闻一样要反映现实变化、追踪世事发展而具有时代气息。各个时期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文化活动、科技面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社会状况,它们对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前面第三章讲到的对新闻稿件的选择要着眼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及报纸特色三方面,这几点同样可以作为副刊稿件选编的参考。副刊和新闻报道一样都是站立于时代的潮头,像航行在时空不断变换的河流上的帆船,时时处于流动的状态前进,体现着一定时期内涵的审美信息,伴随并影响着读者的观念。因此,副刊稿件的选编,除学术性、专业性刊物的特殊要求和实用性外,应多多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拓展延伸阐述国内外大事,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把握世事的风云变幻和时代脉搏;宣传新知识、新经验、新成就,它们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晶,使人引以为豪,给人以鼓舞激励;反映文化活动,给人带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欢愉情绪;揭露存在问题,鞭笞丑恶现象,分析其产生根源的原因和探讨解决的办法,人们可从中警惕,吸取教训提高觉悟,动员起各方力量参与解决问题,抑制丑陋蔓延,等等。

图8-14 《人民日报》的《议政建言》

如果将报纸比作茂密森林,副刊宛若林中一条连绵不绝的溪流,如果回头这条溪流追溯,会发现它时而舒缓不迫,时而激流湍急,时而发出低吟似的轻音,时而响起林涛般的震响。副刊和新闻一样同样给人展示着五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各个时期它也给人提供了解社会变革、参与社会交往的活力。今天的副刊,也是明天的历史。如《人民日报》的《热点解读》、《读者来信》、《新农村周刊》、《政策解读》、《议政建言》(见图8-14)、《民生周刊》、《声音》、《思想纵横》等副刊的专刊、栏目的时代感都非常强,配合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在积极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稿件谈古论今,讲述浩如烟海的史诗画卷,回顾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解析趣味横生的掌故典籍,只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以史为镜古为今用,这些稿件都是副刊的题材。如百岁老人张学良将军在夏威夷去世,各种新闻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报道了这一消息。报纸的副刊后发制人,不少报纸在以大量的篇幅,详细披露了张学良在多年前向他人诉说的自己对“西安事变”的观点、对蒋介石的看法、他为何遁入空门、对自己一生是非功过的评价等。这些内容虽然都是过去的事,读者却津津乐道,表明它们和时代是相联系在一起的。同样,副刊对已报道过的一些自然美景如广西乐业“天坑”原始景观、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道等,副刊以旅游通讯形式配合若干照片发表,这样的内容对许多读者来说仍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扩大社会认知

副刊内容涵盖整个现实世界,大至国际风云变幻,世事兴衰,小至人们休闲养生,弄草垂钓,无所不及。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文化、科技、体育以及习俗风尚、日常生活等,都可在副刊上找到踪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从而开阔眼界,拓宽思维,提高认识生活、洞察世事、把握时代的能力。这些,就是副刊对于读者扩大社会认知的作用,编辑的稿件选编,应予这方面关注。说得具体一点,这种认知作用,主要体现于通过副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景,引起人对实践活动的再审视,总结得失,从而对社会、人生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思考,进一步扩大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以便推动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图8-15 《人民日报》的《民主政治周刊》

就对扩大社会与人生的认识来讲,副刊稿件应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崇高与卑下、欢庆与忧伤、明朗与混浊、鲜花与棘刺、莺歌燕舞与刀光剑影等种种人间的喜怒哀乐、憎爱情仇,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丰富性、复杂性。从而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生活中既可能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取得成功,又可能遭遇挫折、面临千辛万苦的准备。读者增添了这样的认识,纵然面对鲜花簇拥,依旧心如明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变得逐渐成熟起来,如《人民日报》2013年8月7日的《民主政治周刊》(见图8-15)。

过去在“征服自然” 的口号下,人们视自然界为无穷索取的对象,一味向自然界高歌猛进、无休止开发。结果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损失惨重。越来越多的灾害新闻促使人思索,认识到是人类对自然掠夺式的经营,导致植被毁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环境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则是发生洪水、干旱、塌方、病虫害等灾害的重要原因。在报纸的副刊上开设专版、专栏,就这些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会促使普通读者更好地认识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认识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十八大期间,各家报纸特别是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都在副刊上从宏观到微观,连续再现了我国各地近年来在各个领域生机勃勃勃、绚丽多姿的画卷,并满怀**地预示未来更加兴旺发达、辉煌美好的前景。这些内容,令无数读者**气回肠,也增添了对国家的认知。放下报纸,仿佛耳边仍回响着祖国一日千里、惊天动地的脚步声,眼前浮动着中华民族“只争朝夕”、拼搏进取的壮丽图景,从而,对在新世纪里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对 “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这种“主旋律”的稿件,是副刊编辑随时都应重视选编的。

许多报纸都开设不少衣食住行的副刊,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需注意的是,这些服务应讲究科学性,不可盲从跟风,把一些不靠谱的东西搬上版面。当下一些保健品、偏方土方、“风水大师”、“中医世家”、“专家学者”等往往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完全是坑蒙拐骗,副刊编辑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考察而迷信。

三、关注思想教育

副刊的内容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炼、分析后诉诸笔下的产物,融会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常在作品中寄寓了一种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因而它会体现出某种教育作用,对社会道德、人的思想产生影响。

社会发展不断刷新生活,也不断推动着社会前进,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日益充实丰满。报纸副刊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表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美的行为、美的品格。其表现的目的,也是让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报纸上 “直观自身”,如马克思所说:“通过我的活动,我就会实现我的真正本质,我的人的社会的本质,我们的产品就会同时是些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出我们的本质。”[3]在改造世界实践中奋斗不息者的崇高的思想,顽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们人物来自于大众,副刊上表现他们,让读者看到人自身的价值、力量、智慧和才能,目的和理想的实现。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自身的思想行为与道德准则。因而,不能小看副刊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理应重视选编这样的稿件。

副刊的教育意义,不光是从哪些激动人心、备受鼓舞的“主旋律”内容中体现出来,也可以从包括反映失业、贫困、环境污染、腐败等社会问题中显示出来,特别配合批评报道进一步揭露那些面目可憎、阴晦丑陋的题材。那些不合乎社会实践的目的性、规律性的违法乱纪、悖于道德的行径,会掀起征伐丑陋的舆论谴责之势,动员起社会行动起来抑制不良行为活动的蔓延。这便是平常所说的舆论监督,它对全社会来说都是思想警钟,极具现实教育作用,宛如一面镜子催人对照着反省自身:我是否也有这些不敢见大庭广众的劣迹?自身行为有无违法乱纪、背离道德?这无异于在灵魂面前拷问自己,净化自己,从而使自己道德得以提升,在工作中、生活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4]。新闻媒体抓问题、揭丑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推动着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这类稿件,也是编辑应关注选编的,如《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图8-16)。

图8-16 《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

上述的副刊的社会认知作用,其实认知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在很多情形下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比如前面提到十八大期间各报副刊对国家近些年取得成就的连续反映,都会对读者发挥认知与教育的双重作用。当前,一些电视的选秀节目和网络以媚俗误导大众“娱乐至死”,有着优秀传统的报纸的副刊,没有必要加入这支愚昧“狂欢”的队伍,思想教育的引导远比传播格调不高的娱乐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健康的现代社会机体的构建。近年来,“绿豆神医”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气功大师”王林事件的曝光引发受众哗然,其实过去也曾有过个别报纸在副刊上无原则地吹嘘过他们,由此也可看出一些报纸在传播中不注重思想教育而一味追求商业价值的取向。这些事件对编辑来说应引以为戒,有时候对一份副刊稿件的选编,仿佛是在做一场争斗:一方面是理想,一方面是市场,或者说一方面是媒体价值,一方面是商业价值。但不管怎样,读者阅读报纸副刊,虽不是自觉地意识到要接受教育,但编辑可以通过稿件的选编,潜移默化地给读者以某种思想教育,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报纸作为民众的喉舌,应该将其视作自己的责任,那些热衷于炒作明星隐私,传播色情、暴力、变态的东西,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报纸副刊的编辑所不齿的。

四、体现审美品位

这是指副刊选编的稿件,应给读者带来身心愉悦的审美感受,在对稿件中表现的美好事物的感知所引起快乐感、满足感。美好事物的反映直接对人的审美生活产生影响,人们在读报时对其中的人物或事物、情景、寓意,会引起感情上相应的真、善、美或假、丑、恶的感觉,拨动心灵感应之弦,开阔精神境界,感**心灵而怡情悦性。

身心愉悦显著特征是使人松弛精神,裨益心灵,这也是新闻事业的传播功能之一。著名报人、上海《新民晚报》原社长赵超构倡导的报纸内容“软些、软些、再软些”,某方面来讲其实就是强调副刊的娱乐性。随着物质生活提高人们精神需求日盛,报纸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休闲工具。白天已从手机上网浏览了新闻事件,下班回家打开报纸副刊的悠闲内容,会顿感轻松惬意,舒畅快活,疲劳顿消。副刊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融入消闲取悦读者,主要从社会与自然两大领域采撷内容提供娱乐。前者如文化、体育、旅游、消闲、购物、趣闻逸事等,如《扬子晚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除了常规的副刊,还有一叠娱乐加新闻的休闲周刊给读者,为繁忙、快节奏的生活增添愉悦佐料。文学艺术的功能在和平环境下给人以身心愉悦为主,报纸副刊也完全可与之媲美,而且更亲切、真切、新鲜,因为它直接靠近现实生活。读者在获悉信息的同时,常常也洋溢着欢乐的情感。新闻传播说到底也可以说是人类某种自恋文化的表现,副刊中表现的内容是人所创造的,其传播也是为了给人欣赏,作为同族类的一员,在这种内容中“直观自身”,必然会为之感到自豪、欢欣。

图8-17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艺术部落》副刊

如果说新闻是新鲜的快餐,副刊就是丰盛的大餐。副刊编辑选编的稿件,应注重其蕴含的审美品位,给读者以欣赏审美。这就是说应更多地选编那些表现社会美内容的稿件。社会美是美的最直接的存在形式,是现实美最主要的部分,即表现为各种积极的、肯定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形象。自然界用了亿万年时间创造了人类,而人类仅数千年就使世界大为改观,变得更为美好、绚丽。报纸副刊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传播这样的内容,令人们为之欢欣鼓舞。如2013年8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艺术部落》副刊,介绍的美术佳作,细读品味,就给人以浓郁的审美享受(见图8-17)。

副刊上的社会美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其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出自由自觉地创造活动和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它们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之中,因而副刊传播的社会美也就很自然地集中表现在人们的这些活动之中。社会美也包括劳动产品的美和社会环境的美,它们是社会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实践活动是手段,目的是创造美的产品,美的环境。美的产品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人的行为美的一种肯定的普遍形式,诸如工农业生产成就、科技成果诞生、文化建设发展等都是社会美的内涵,人的实践不止新产品就会不止,副刊的题材也就会源源不断。社会环境从广义来看是社会生活的总体,如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时代风貌等,狭义讲是指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具体场所,我们这里即指后者。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人,外在环境常常表现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并对其产生影响。因此,人按一定意图来改造环境如市政建设、园林建设、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它们是人的美的行为活动,也是社会美的内涵。副刊上表现各种美丽清新、优雅宜人的环境,也总是令人心旷神怡、追求向往的,这种情感愉悦既存在于读者之中,也体现在编辑的身上。

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一直作为一个品牌向读者展示,其开设的“金台随感”、“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文史小品”等栏目或专刊,历来秉承厚重高雅的文化气质,品评自有尺度,闲谈不失智慧,许多年过去了,翻阅上面的稿件,还能勾起人阅读的欲望,就在于编辑选编稿件时对审美品位的追求,摒弃尘世繁杂的喧嚣,这对那些仅以过眼云烟般的副刊应付读者的编辑来说,是值得好好学习、效仿的。

五、重视地域特色

目前报纸的实用性副刊增多,许多内容同质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如各类副刊从文学到旅游,从房市到汽车,从股市到理财可谓齐头并进。看似繁荣的表象下,很多报纸的副刊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越是地方性报纸的副刊这种现象越明显。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些报纸自身实力有限,副刊的许多内容靠转载,或粗糙加工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这种方式把副刊带入了千篇一律的尴尬境地。这种现象,值得副刊编辑的注意。如果在稿件选编中突出地域特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副刊面目相近的状况。

比如,各个地方的社会发展史是不同的,而存史功能则是地方副刊地域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异地报纸副刊所无法达到的一个领域。地方文史对于本地的文化意义非常重要,一个地方的文化根脉、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传续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并且因为内容具贴近性,也常常为本地及周边地区读者关注,编辑可以通过策划或组稿,来加强或凸显副刊这方面的内容,表现出自己的竞争力。当然,也要注意到有的地方文史稿件的内容乱象纷呈,如以传说窜入正史、以假设代替史实等混淆其中。这与有的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不端正,或受到一些胡编乱造的电视剧的影响也“戏说历史”,或其背后隐隐约约有类似商业运作的味道——如那些显“政绩”的仿古建造渲染。类似稿件,编辑应有火眼金睛般的甄别力。

多选编本地题材特点的稿件,也是副刊表现地域特色的标志,如本地名胜古迹、地理特征、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古建筑街巷等。这些题材涉及的一些事物,有的可能历史较早,多是一种静态显现,而且过去可能也在报纸上刊载过,副刊也不能老炒“冷饭”。但如果同当前形势或时令节气、纪念日、节日、或与正在举办的某项活动结合起来,也给读者有新鲜感。因此,编辑努力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资源的稿件,是增强副刊地方色彩的重要方面。

即便是一些实用性强的副刊,其内容虽不分东西南北,这方面编辑也是可有所作为的,如《新民晚报》的一些副刊,在名称上冠以“新民证券”、“新民求职”、“新民时尚”、“新民写真”、“新民汽车”、“新民楼市”、“新民康健园”、“今日浦东”等专刊、栏目,这些先不看内容如何,仅从名称就突出了地域特色,上海本地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外地读者,也能激发阅读的欲望。

六、广纳社会稿件

副刊的稿件不同于新闻版的稿源那么固定,因为后者有本报记者和通讯社专门供给。如今的副刊版面多,稿件需求量大,如何保障稿源和稿件质量,也是副刊编辑选编稿件需重视的。

为副刊提供稿件的作者,除了部分本报记者或编辑的撰写、选编其他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外,相当一部分、有的甚至大部分来自社会作者。这些作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有关专家学者,一类是普通作者。前者包括在某方面深有造诣或特长,其意见有一定的权威性,如历史学家、收藏专家、经济学家、知名作家、大学教授等,他们是专业性副刊的主要作者,稿件比较有质量保证。后者主要是社会一般作者,包括各行业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大中学生、自由撰稿人、写作爱好者等。这类作者还包括某些意见诉求者,在“读者来信”、“民声”等专版、专栏反映其某种呼声、愿望、要求。

这两类作者的稿件,并不是每天都有许多现成的供编辑挑选,经常需要编辑发挥主动性去寻觅物色、组稿。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编辑到专家学者较多的单位如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政府部门、企业部队等去物色;二是从已发表的作品中去寻找,了解哪些作者比较擅长撰写什么题材的文章;三是从自发来稿中发现作者,选择其内容可用的稿件。通过这几种方法编辑来进行组稿。一种是个别组稿,编辑向前两种作者约稿,直接告知大致主题、篇幅、时间等,这样稿件质量比较有保障。一种是通过报纸向社会公开征稿的方法,获得某方面的稿件,作者不分“英雄豪杰”和普通百姓,均可投稿。公开组稿有向全社会的,刊出《征文启事》,只确定大家都可写的主题、篇幅、体裁、时间等。有的征稿有题材的特殊要求,只侧重于一定群体的作者范围。鉴于副刊的内容多为轻松活泼,征文形式也可创新,抛弃格式化的表述而显得别具一格。2013年中国民间的“七夕”节前,《南京晨报》的一则征文,就表达得文采斐然,其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南京晨报浪漫鹊桥报 征集南京人自己的爱情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原本是中国女子最为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晚上,女子们穿针乞巧,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向银河旁那拥有最巧双手的织女乞求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但是这些乞巧的风俗敌不过牛郎织女那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到今天,七夕似乎超越了原本的中国情人节——元宵节,成为新的中国情人节。

今天,我们仰望夏日的夜空,看着银河两旁那两颗闪亮的星星,心中充满的是对爱情的赞颂,那关于你们自己的爱情故事,能不能拿出来在七夕这一天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天下憧憬爱情的男女都能分享到属于普通人的甜蜜?虽然不是牛郎爱上了仙女,只要是遇上了命中注定的那一个就是神仙眷侣天造地设;虽然没有王母娘娘划下银河阻挡,只要是排除了生活的压力和各种困难在一起就是同舟共济相濡以沫;虽然没有喜鹊搭成桥梁,只要有一次对的邂逅,一次难忘的约会,就是心心相印一见钟情……

来吧,说出你的爱情故事,留住传统节日的精华,为今夏的夜空重新洒满爱的甜蜜与浪漫,祈求牛郎织女能够保佑我们的爱情能白头到老,海枯石烂。在这个有人高唱“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年代,让更多祈求爱情的男女重新感受到爱情的纯真和美好,不是在电影里,不是在小说里,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普普通通,却充满了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不需要感天动地,只需要真实美好,可以是你自己的,也可以是你身边的,不管是直接来稿,还是电话提供故事,我们都会根据您的需求予以编辑采用,让我们用一份份美好的真情向仙女祈求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