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量稿件的社会效果
许多新闻报道反映客观现实的变动,也融进了一定的主观情感,会对受众的思想、行为发生某些影响。因此,选择新闻稿件在看新闻价值的同时,还要考虑其社会效果,即对稿件刊发后可能产生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影响进行“未雨绸缪”评估。有些国家专门制定了新闻法,有些国家的新闻团体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律。
从新闻报道社会效果的性质来看,既有产生良性影响的积极作用,也有产生消极影响的不良后果,还有既无明显的积极意义、也无明显的不利影响的中性效果。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事实一旦发生,会与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人的生产实践、生活学习产生影响。人们于事实作用的考察,多基于对其价值判断而言。
一种是事实具积极的意义。这类事实的变动体现出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发展,鲜明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它表现出人的行为活动,合乎人的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诸如人在生产实践、生活学习中表现的种种革新、创造、勇敢、勤奋、欢乐、崇高、正义、廉洁、公正、亲善、成功等,这些积极的、健康的实践活动,不仅维系着社会的生存,更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类新闻报道,通常能发挥出正面的积极效应。一种是事实具消极的影响。这类事实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冲突、失衡、不和谐的变动,表现出的是非人性的特质,压抑人的生命能力自由发展。如各种灾害、事故以及现实中的虚假、贪婪、霸道、荒**、卑劣、畸形、落后、愚昧等不合乎人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行为活动。这些消极的、病态的现象,威胁着社会的生存,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这类新闻报道,有可能产生出某些消极的影响。还有一种是事实为中性的。这类事实对人的生活、劳动没有什么功利价值,如一些奇闻轶事、明星琐事等只是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这类新闻报道,大都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或不利影响。
需注意的是,事实的正面或负面,与新闻报道后产生的效果是积极还是消极并不能构成直接关系。如负面新闻的传播既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可能发挥出正面的效应。如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等事实本身是负面的,但不能说报道这些新闻的社会效果就是负面的。新闻只是反映事实的一种信息,只要报道这些事情的态度是正确的、积极的,有可能激励起人来改变这些不利因素,那么它的社会效果就可能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认为负面新闻的报道必然会产生负面效果而予以压制,这种做法只是掩盖了事实,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只会使人在社会实践中处于盲目的状态,这在过去“左”的路线时期已有沉痛的教训。相反,有的新闻虽然报道的是正面事实,却可能起到消极影响。如有的案例报道警方机智勇敢地破获大案要案,其中一些侦破过程写得很具体详细,这样的新闻内容是正面的,表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主题,但也有可能会使类似的罪犯在未来的作案中吸取经验,变得更狡猾,这就起了负面作用。有的报道写领导批示、开现场会解决问题,意在表扬其工作负责。这种做法却给人疑问:是否这位领导太爱揽权?或者其下属都是官僚或无能,大小事都要一把手拍板,制度何在?
可见,新闻传播的影响与效果并非绝对地限于事实本身的好与坏,如何认识与表现、传播的环境以及读者等方面的原因等,都与之有关系。如2011年3月20日,我国一些报纸刊发了一篇以新闻照片为主的一篇稿件勾画出了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有新闻价值,但是发表的时机不对,因为3月12日刚刚在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并随后导致了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灾难,令世界也大为担忧,也一度在我国许多地方出现抢购食盐的风潮。此时报纸上刊发这样的报道,会使老百姓特别是处在照片中的这些城市的人,担心自己的城市是否随时有发生地震的危险,弄得人心惶惶。所以这样的报道新闻虽有价值,却未考虑时机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新闻的社会效果从表现来看,有的短期便能观察到的显性效果,如我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服役海军、“歼-20”试飞成功、“神十”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等,我国观众在阅读这些新闻的同时,无不为我海空军的迅速发展及航天科技取得的成就而深受鼓舞。也有新闻报道往往要经历一段时期才能被觉察的隐性效果,如2013年7月起各地陆续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同样要兼顾。当然,新闻的社会效果是在传播之后才产生的,只能对其进行预测。主要是以社会规范如法律、政策、道德为判断依据。一般来看,可从这几方面着眼,可着重考虑稿件内容是否有利于受众正确认识社会,是否有利于受众身心愉悦,是否有利于弘扬法规和公德,是否有利于矛盾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违背这些有可能带来消极作用。
图3-9 《扬子晚报》关于学生休学骑车游全国的报道
有的新闻看似是在正面报道什么、宣传什么、提倡什么,但其实质则有可能起着消极的影响,应当认真分析其效果到底怎样,如前面曾提到的《“最牛教师”打着点滴上课》。再如下面这则配图的新闻(见图3-9)。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篇正面报道,似乎是想通过这样的报道来倡导大学生的某种风尚,但这是一种不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珍惜在大学的几年时间专心学好各门课程,并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修满学分按时毕业或考研、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有兴趣骑车旅游是好事,能锻炼身体,长途骑车还能锻炼意志,可以利用假期,特别是将近两个月的暑假骑车旅游,专门休学就不可取了。即便有这样的学生去做,报纸也不值得报道并赞之为“重走青春”。如果大家都去效仿,不仅会中断学业,也会搅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是不好的。
类似的不少新闻,是真实的,也具有新闻价值,但并非“拾到篮子都是菜”,需要认真分析其报道的效果,许多新闻还要结合社会现实思考,如前面提到的《老鼠吃转基因玉米长肿瘤》报道。一些看起来是中性的新闻,也应顾及现实环境,避免产生负面的作用。请看下面这篇稿件。
豪门婚礼 礼单极尽奢华 天价嫁妆3230万
(晋江讯) 福建晋江安海上周三的豪门婚宴,新娘嫁妆包括礼金、名车、豪宅及股票,总值估计高达一亿七千万元人民币。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豪门婚宴筵开百多席,每围六千多元,菜式包括燕窝、鲍鱼及海参等。女家依习俗在会场展示嫁妆清单,分八大项,包括礼金、豪宅、名车,及二百万股恒安国际股票,金额不菲。推算嫁妆总值逾一亿七千万元,创当地最高纪录。
报道指新娘为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许连捷侄女许美华,新郎是宝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执行董事张爱国的儿子。
晋江民俗专家表示,按当地风俗,女儿出嫁后无权分家产,故富裕家庭会为女儿准备丰厚嫁妆。古时的嫁妆以布匹及木材家具为主,现代则改以现金、豪宅及名车做嫁妆。按晋江传统,喜宴由男家、女家各办一场,筵开百席,嫁妆清单惊人。
1.男家聘金回礼1008万。
2.女家礼金500万港元,折合约410万人民币。
3.新娘伯父夫妇礼金100万。
4.新娘叔父夫妇礼金100万。
5.恒安国际集团股票200万股(价值金额视乎股价,折合1.15亿人民币)。
6.厦门逾二千平方尺豪宅值600万。
7.宝马一辆,约值180万。
8.保时捷一辆,约值250万元。
稿件中讲到的事是真实的,似乎无可非议,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各方面消费高是自己的事。问题是这种极尽奢华的婚礼,自己去举行便罢了,报纸不值得去报道、宣扬,应当做的是宣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风尚。而且再结合现实环境来看,目前正是社会的转型期,贫富悬殊的现象突出,有的人为挥霍一掷千金,有的人为温饱艰难度日,国家正在为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而奋斗。在这样的状况中,一些贫困者看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有可能会产生出某种不平衡感,加剧贫富对立的矛盾。类似的纯客观的新闻报道不少,编辑都应考虑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些于社会具有明显危害性质的新闻,世界各国根据长期的新闻实践经验都明确地禁止刊登。在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上通过的《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其中就对不许传播的内容作了相关规定,它们具有全球范围的普适性。
1.为国家安全应守秘密的事项;
2.意图煽动他人以暴力变动政府制度或扰乱治安的;
3.意图煽惑人民犯罪的;
4.发表不洁,有害于青年的文字,或供青年阅读的出版物;
5.妨碍法庭审判的公正进行的;
6.侵犯著作权及艺术权的;
7.意图毁损他人的名誉,或有害他人而无益于公众的,无论其毁损者为自然人或法人都相同;
8.违反因由职业上,契约关系或其他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包括泄露因职业上或官方资格而获得的机密消息;
9.有意欺骗的;
10.有计划地传播足以损害人民或国家友好关系的虚构或曲解新闻的。
我国目前虽还未制定有新闻法,但根据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令的规定,至少这些方面的内容是必须禁止刊播的:煽动推翻国家政权体制的;煽动抗拒国家法律、法令的实施的;煽动闹事的;散布谣言、欺骗公众的;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用侮辱性的言词来公然贬低他人人格、名誉的;违反国家保密法规,泄露国家机密的;教唆他人犯罪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描写**或露骨宣扬色情形象的;未经本人同意公布其私人生活方面侵犯隐私的。
二、媒体风格特色的考虑
各家媒体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不同,出版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各家媒体的风格特色方针有所差异。编辑在选择稿件时,除了上述的从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两方面的考量外,还要从稿件是否适合于本报的风格特点方面来进行取舍。如就报纸来说,日报与周报、机关报与都市报、全国性的报纸与地方性的报纸、综合性的报纸与专业性的报纸,老年人的报纸与青年人的报纸等,都会坚持各自选稿的侧重点,以此来体现自己报纸的个性特征。个性就是事物的优势,就是区别于他物的特征。报纸没有自己的个性,就体现不出自己的优势,难以适应读者的特殊要求,也就会失去单独存在的理由。如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坚定沉着战狂澜》,从沉着果断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心系民生疾苦、推动国际合作、着眼长远发展等五个方面,运用大量事实和生动笔触,全面反映中国政府如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凡历程。次日各地的党委机关报都选择了这篇通讯,而都市报则许多都没有选,或者有的只登了个标题,或作简讯处理。如《扬子晚报》只作了一百来字的简介和提示“详见今日《新华日报》”。
有的思想性、指导性强的稿件在党报机关报上必须刊登,而在都市报上则不一定采用;一则趣味性十足的社会新闻,都市报上大登特等,却不一定适合在讲究权威性、指导性强的报纸上报道;一条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日报及时登载,而在周报上刊发就失去时效性,等等。我国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后,各种媒体获得了极大发展,受众选择媒体的空间越来越大,媒体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稿的选用强调具有本报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编辑实践中都十分重视这一点。许多媒体除了重要新闻外,通讯社电讯稿的采用量减少,自采稿件的使用量增多,就是坚持自己媒体特色的一个明显表现。
正是依据读者定位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各家媒体在选择稿件时存在的侧重点的差异,方才有了新闻园地的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各种风格特色的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市场上争相斗艳,既有自己的独特风采立足于世竞争,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广泛需求。倘若众多媒体不分彼此,大家的内容雷同,就会出现“千报一面”的现象,陷入到“**”时期的“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局面。而这正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段不能忘却的沉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