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者们从把一种特殊功能归属于诗歌语言开始走向一种建基于新奇和后来被不断重复的对于特殊诗歌形式的重复的文学演变理论。既然一种诗歌形式或体裁的新奇性衰减了,那就必须发现一种新的陌生化效应,从而使诗歌语言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气。巴赫金和沃洛希诺夫则坚持认为,语言并没有什么“类型”上的差别,所有语言形式是在相互协商、协调,一切全取决于语言使用和产生的语境。语言自身包含着一种不断被更新的潜力,因为语言的同一用法只能有一次,更因为情境时时刻刻都在不断流动中,绝不会重复第二次。不但如此,如果语言在连续不断的新的语境下始终都是“独白体的”的话,如果语言始终是“如何说也就如何听”的话,则巴赫金认为在此之后语言会变成“通称”,之后发生变化便是必不可免的了。巴赫金在《言语体裁问题》中指出,由于这个缘故,“第二类体裁程度不同地出现明显对话化,它们的独白结构随之削弱,对听众作为谈话伙伴产生了新的感觉,出现了完成整体的新形式,如此等等。哪里有风格(语体),哪里就有体裁。风格(语体)从一个体裁转入另一体裁,不仅要使风格(语体)在它所不习惯的体裁中表现异常,而且会破坏或改变这一体裁。”[145]这一论说最为接近形式主义的文学演变理论,但其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陌生化是会经常发生的,而且,会在语言的各个层级上发生。[146]
语言/符号生产中语境的不断变化导致的结果,是正如巴赫金和沃洛希诺夫所说的那样,是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生活意识形态交际的言语形式修养。每一组同类的形式,即每一种生活言语体裁相对应着自己的一组话题。”[147]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应地会导致符号生产的变化。一个人最为社会化的情境——这种处境建基于其真实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差异上——自身也在变化,因为真正的社会条件只有在语言中或通过语言才有可能实现。在“协商”中变化话语本身(或符号的用法本身),其结果就是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从而也改变了产生符号的社会条件本身。不仅在符号生产中语言在不断地变化,而且包含语言的社会现实生活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这种把语言当作是社会变化之产品的观点却引起了许多问题。我们下文中将会更加清晰地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最新的发展情况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按照巴赫金的理论作为语言产物的社会变化是多么难以被人们所想象呀!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中,包含着一些矛盾。
在讨论可以被认为是巴赫金小组直接对立面的巴赫金的新康德主义前驱赫尔曼·柯亨时,巴赫金-沃洛希诺夫写道:“唯心主义的文化哲学和心理文化学把意识形态归入意识。”[148]在同页注中,作者指出,作为新康德主义者的卡西尔提出的变体形式,认为意识的每一个成分都代表着某物,起着象征的作用。整体位于部分之中,而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这种说法与巴赫金自己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中的说法绝相吻合。巴赫金在后一部著作中指出,已完成作品的各个成分只有在与整体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而在理解过程中,主体会把意识的各个在其他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联结起来的成分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但如此,符号材料是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的,而且并不单单只是具有意识功能而已。这一对于新康德主义的歪曲也渗透进了巴赫金-沃洛希诺夫的唯物主义变体中。他继而指出,唯心主义哲学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理解本身也只有在某种符号材料中才能够实现(例如,在内部言语中)。符号与符号是相互对应的,意识本身可以实现自己,并且只有在符号体现的材料中成为现实的事实”[149]。“要知道,符号的理解是把这一要理解的符号归入已经熟悉的符号群中,换句话说,理解就是要用熟悉的符号来弄清新符号。”[150]这一自然段的结论是,人类的任何理解活动都是通过符号的生产进行的,而符号身上永远都带有先前语言情境的语境(尽管永远都只是部分地被理解了的),而这就构成了一个必然的符号世界。人类最先并且一直到永远都生活在意识形态之内,而且,按照这种说法,人类还没有任何办法走出意识形态的牢笼之外。但如果我们所谈论的全部仅仅只是主体如何解读和阐释文本的话,这就还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认识-伦理活动把文本的语言当作一个审美上的整体(这就是阅读):把主体及其主人公视为被体现于文本语言中的。与任何其他主体就文本的功能或意义所进行的任何协商,都或是不尽恰当,或是最终结果赌率很低。这里究竟谁对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但是要考虑到当前学术界的气候:保守主义右派左派认为文化研究和多元主义对于经典作品的规范而言乃是一种威胁,一把射向多元主义的弓必将超越认知而把文化打碎,而把英国和欧洲的文化遗产剥夺净尽。文学界左派则认为文化研究和多元主义很早以前就已经来了,而在一家长期忽视女性、同性恋和(在其他人种中)有色人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教育机构里,想要平息人们就这个主题所进行的争论的企图,不啻于鼓吹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主义。如果“理解就是符号对符号的反应”的话,如果我们可以认为在学术界经常发生的解读中的歧异和文化的意识形态体现物及其规范中的歧异一样的话,那么“从符号到符号再到新的符号”的运动(或是从意识形态体现物到另一种再到第三种的运动),按照定义,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而且任何地方也找不到足够的根据,可以使我们据以断定某种体现物比别的更有意义也更重要。在学术界人们为正在进行的争论所投入的赌注是很高的——谁在教谁什么,以及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结果,谁关于现实生活的方案摇摆不定,从而决定了其他方案等等——而在这方面,巴赫金-沃洛希诺夫的理论除了进行协商以外根本无法解决意识形态的分裂问题。如果我们采取巴赫金关于协商并不意味着面对面协商,或围绕着桌子进行的协商,而且也表明一种通过内景化和重新表述来进行的语言的口语的协商。而且,协商并不一定意味着很快就能得到结果,而且它也不保证语言协商会由于某个有权势人物的非语言势力而发生。
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一个非语言要素在语言哲学中的地位的问题。对于现象学的巴赫金而言,人类意识的任何方面——其中包括对超语言现象的反应——都是通过符号的生产来发生的。不但如此,在对话者中间所发生的各种生产活动——无论其是面对面的交谈还是临时处于天各一方,犹如一个主体在回忆她一个星期以前所读过的社论那样——都会发生相互影响,都能在某个人或两个交谈者的意识形态情境中产生变化。可是,问题在于这样一种语言交流是否能够影响物质条件(而且“促进”,如果可以的话,经济基础),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样的变化可以称之为好的。在此,迈克尔·F.伯纳德-多纳尔斯援引了沃洛希诺夫著作中很长一段话:
必须首先确定这一意识形态在相应的意识形态环境中变化的意义。考虑到任何意识形态领域都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的所有部分都反应着基础的变化。所以,解释应该保存各个相互作用领域的所有本质的差异,并且探寻一切产生变化的各个阶段。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分析得到的才不是偶然的和不同背景的现象的表面对应,而是社会的真正辩证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来自基础并完成于上层建筑。[151]
这一段推理中有一些偏向,它表明作者自己对于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也并不十分清楚。这段话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指的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集团,他们分享着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样的陈述——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作用,对发生在基础中的变化进行改变。更重要的是,正如文中第二句话所表明的那样,变化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之间发生的,而历史唯物主义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探寻一切产生变化的各个阶段”。
有人可能认为这句话说的是不同意识形态表现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对于“一切产生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行探寻。可是,另一个人也无妨把“一切产生变化的各个阶段”解读为意在意识形态变化反之也会对基础产生影响。大家都同意一点,即对于沃洛希诺夫的这一解读并未得到此书其余部分的明确支持。可是,如果你假定对文本的这样一种解读或阐释,抑或通过对这些语言潜台词和意识形态材料的分析而得到的协商性表述可以在协商它们的主体身上产生变化,而且,如果这些主体理解语言是意识形态材料,这些材料是在其与存在的物质条件的生动关系中进行协调的,这样一来,在这种关系中所发生的变化其结果可能会从阅读进而扩展到对于此类物质条件本身也产生影响。而由于没有一个基础是有着同样的物质条件的,所以,这也就表明,二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感情的关系。对于沃洛希诺夫而言,问题就在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这种关系加以理论化评说。这段话中最后一句话表明,沃洛希诺夫又退回到了以前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因果关系上去了,从而关闭了双通道关联的可能性。而且,接下来在对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性格的讨论中,他推断“即使多余人在文学中的出现与贵族的瓦解和经济基础的解体有关”,这也不会是机械地发生的。他的观点是,既然经济基础并不能直接触及到体现于文本语言中的意识形态的变化,那么,这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双通道的关系。除了意识形态变化以外,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促使改变的发生。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上所说的这个问题,将会一而再地出现:我们如何能从自己对于物质条件的协调关系中所发生的变化转到在这些条件中实际发生的变化上来呢,而且,反之,归根结底,这会如何影响到经济基础呢?沃洛希诺夫是通过假设所有人类都最先并永远都生活在语言之中的方法,来开始阐述其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的。其次,语言是意识形态材料,所以,他想要进而去讨论由语言所表现的经济基础与各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在刚才援引的那段具有爆炸性和开放性结尾的段落的两页之后,沃洛希诺夫又断言:“这些形式的类型学(言语形式和语言交际本身是从说话人的社会情境中产生出来的——著者)是马克思主义最迫切的任务之一。”[152]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最迫切的任务是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而这里说的这个实在是不太重要。巴赫金并未去探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的性质问题,而且,这种体现在文学及其他非审美语言艺术品中的关系,从机械方面说是具有因果性和复杂性的——远远超出了其规划的范围。巴赫金设计了语言哲学的语源学基础工作这一事实,表明他可以系统地借助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理论来进行工作,这从他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雷长篇小说以及早期关于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的著作,就可以看得出来。证明这一点的,还有沃洛希诺夫《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的最后一编,在这部分里,作者讨论了言语体裁的各种类型问题。但这里却并非巴赫金的确参与了此著的写作的确证。[153]
确切无疑的事实是,在纯粹的文学文本中,有着对于语言唯物主义的思考,但至少巴赫金一直都在坚持语言的社会构成性和语言潜在的“专制主义”的退化,他坚持认为语言是一种意识形态材料。巴赫金认为,生存的物质条件——如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世界——只能通过其在符号的意识形态构造存在。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以外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事实上,符号就是为这个世界和从这个世界中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符号,物质世界就无法以有意识的方式生存:人类就无法从这个世界产生感觉资料。物质世界是时常不断地通过符号生产来进行协调的。一个人不可能离开语言去接受意识形态。因为人类永远都是被嵌入在语言世界中了,所以,关于文本的科学——是进行超意识形态理论演说的一个途径——因而它自身也在意识形态中。由此可见,超意识形态理论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你不可能超越语言。
阿尔帕托夫指出,自《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问世以来,关于此著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来有争议:有些人认为此著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此著潜含着拒绝马克思主义的意思。阿尔帕托夫认为后一种意见不可靠。沃洛希诺夫于20世纪20年代末加入了共产党。至于巴赫金,那么,被捕时他自称是一个“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也要比说他从始至终都坚持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更加可信。但是,《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呢?此书的绝大多数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关系。而此书的核心章节第2编“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仅存在于标题中而已。真正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是第1编,而这是最小的一编。此编从一般语言哲学问题出发讨论了语言学中的问题。书中大量采用了当时苏联著作中经常使用的术语和表达法:如“符号中反映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符号的折射。意识形态符号对存在的这种折射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它是由一个符号集体内不同倾向的社会意见的争论所决定的,也就是阶级斗争”[154]。这种说法,据阿尔帕托夫说,与洛姆杰夫通过阶级意识反映现实生活的视角来定义语体的做法如出一辙。这里似乎有些年代错误,即阿尔帕托夫所说的这位洛姆杰夫的著作,出版于1949年,而沃洛希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则早在1929年就已问世,所以,即使说“师承”,也只能是洛姆杰夫“师承”沃洛希诺夫而不是相反。沃洛希诺夫在其著作中所强调的重点,是符号的中立性:“而话语却是普遍适合于专门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它可以承担任何的意识形态功能:科学的、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155]“不同的阶级却使用同样的语言。因此在每一种意识形态符号中都交织着不同倾向的重音符号。”[156]根据阿尔帕托夫的转述,洛姆杰夫正是针对这一点向沃洛希诺夫发难的:“沃洛希诺夫的资产阶级理论混淆了语言作为阶级斗争之武器的真实本质。”[157]
如果我们把本书第一编中作者直接关心的问题单独提取出来,则会是3个命题:(1)语言有其重要的特性;(2)语言是一种集体现象;(3)实证主义方法是建立在“对事实的崇拜”的基础上的。而把一切降低为个人意识的唯心主义的心理学同样也是不可接受的。这几乎并不与马克思主义矛盾,但也并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气息。这3个命题都与索绪尔的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索绪尔在本书第2编里受到严厉的批评。这也许是因为索绪尔的背离实证主义还不像此书的作者那么坚决吧!甚至就连全书从始至终对于“意识形态”这个术语的活跃和频繁的使用,也与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有机联系。不妨让我们看看“哪里有符号,哪里就有意识形态。符号的意义属于整个意识形态”[158](按此处英译为:Everything ideological has a sign-borne significance)。在此,术语“意识形态”或多或少与人们常用的意义(significance,значение)相吻合。一方面,这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将意识形态当作“虚假意识”的做法吻合;另一方面,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关系的学者也在此书所用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
布莱恩·普尔虽然出之于判定“有争议文本”的著作权目的,但却涉及到有关《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的重大问题,即在巴赫金小组中,对话思想的来源问题。布莱恩·普尔指出:“语言学中的对话主义是我们可以判定和确定的巴赫金理论的哲学来源。”但他认为巴赫金小组有关对话的思想来源于卡西尔,而在这个小组中,第一个“剽窃”卡西尔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沃洛希诺夫。[159]沃洛希诺夫也是第一个注意到要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应用对话语言学的人。甚至就连“巴赫金自己对于资料来源的选择也受惠于沃洛希诺夫的研究”[160]。
巴赫金任何完结性的缺席会毁掉自由,会毁掉确实将作为彻底完结性的创造性。按照巴赫金的观点,一个伦理个体必须承担自己的承诺。沃洛希诺夫也说:一个人不仅需要反讽和换气孔,还“需要为话语真实的含义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161]。按照巴枯宁著名名言:“毁灭的**也就是创造的**。”按照巴赫金,创造是不可能完全由毁灭进行,如果这是真正的创造的话:他认为单纯的否定永远不会创造出一个有意义的话语来。
威廉姆斯对于沃洛希诺夫这本著作的兴趣,是开始密切关注沃洛希诺夫和巴赫金对于语言的研究,而且,他还十分注重这一研究中的沃洛希诺夫-维戈茨基-索绪尔模式,而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巴赫金的关注文学的模式。
托尼·本内特指出,《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首次系统发展通过语言学基础加以反映的马克思主义语言理论”的尝试。沃洛希诺夫“发展了一种研究语言的新的历史方法,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背景,而巴赫金和梅德韦杰夫的著作,亦应以之为背景来加以研究”[162]。
索绪尔首次把语言(langue)指定为语言学合适的对象,而沃洛希诺夫却激烈加以反对。这主要是因为按照沃洛希诺夫的观点,语言会混淆说话人的立场,说话人不应把语言当作一个不变的规则系统,而是必须将其当作一个他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在具体话语中使用的一个可能性领域。对于沃洛希诺夫来说,语言学的适当对象不是一个固定的语言系统(la lanque),而是语言所包含的所有规则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如何在具体话语中被使用、被修正和被采用的,而决定这一切的东西无一例外都具有特殊的社会性。就这样,把关心语言符号作为特殊和不同的社会语言学关系的产品变为关心一个封闭系统内部符号与符号的关系。
欲要发起这样一种理论变动,沃洛希诺夫认为有必要抛弃索绪尔的意义观,即认为在一个封闭的语言(la lanque)系统里,意义就是符号之间存在的相似相异关系的总和。他还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和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具体的话语、结构、意义和语言符号的用法中,话语内在地具有对话性。话语是指向话语的,或指向表述中话语的用法的,指向反映或在话语中寻求一种反映。沃洛希诺夫声称这一对话关系必须成为分析的中心,如果我们对于语言产生意义的机制的理解是正确的话。
这一理论观点,部分地来源于沃洛希诺夫对于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对于自叙体(сказ)问题的反思。自叙体就是说话主体对于自己所选择和使用的语言的态度。但对于这个问题最适当全面的研究体现在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
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话语建构规则问题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语是一种内在“双重话语”。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说话时,每每都要根据某个真实的(其他人物)或想象(读者)或交谈者可能会有的反应来即时修正或修改自己的表述:此类表述中的话语总是透过对方的肩膀在窥探,对于别人的话极度敏感,经受不断的修正和校正。语词的这样一种用法,反映并且影响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语言本身中的特殊关系,因而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关系语境中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沃洛希诺夫对于索绪尔语言学拟议提出的第一个修正,是认为我们对于语词的理解不仅应该循着其与其他语词的关系这个轴进行,而且还要将其放在其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关系的对话情境下发挥功能的语境下进行。为了避免混淆,这里说的并非是指真实的血肉丰满的说话人和同样物质充盈的听话人之间的客观关系,而是指的说话人角色与听话人角色在特殊的语言形式或表述中被构建的关系。他的第二个修正,或是更加激进的步骤,是认为这样的语言形式,或正如他所说的,“言语体裁”本身可以从其赖以为据的与社会语词关系条件的客观相关性来加以解释。
雷蒙德·威廉姆斯认为对于话语的这样一种阐释可以归咎于这样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即由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在惯用的意义上是任性任意的,那么,则其对于历史进程的必然或明显关系方面所产生的意义也同样是任性和任意的。他认为与之相反,形式和意义因素的融合……在言语的实际活动和语言的持续发展中,乃是真正的社会发展进程的结果。
在此,他呼吁建立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由符号系统所确立的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而符号系统是参照社会地建立历史地变化中的系统建基于其上的语言实践而形成的。沃洛希诺夫所致力建立的,就是这样一种理论。但他所关心的,并非处于孤立状态的语言,他关心的部分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范围内发展一种广泛的意识形态理论。
由于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有着繁复多样、明暗交替的履历,所以,我们必须对沃洛希诺夫采用这一术语的方式有所了解才对。简单地说,当他说意识形态时,他脑子里彻底充满了那样一种已经惯例化了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理性和意义得以与现实相联系。这个平面上的意识形态与符号学——符号的世界——是平等的,而符号世界本身本质上是有形可见的和物质的。沃洛希诺夫认为,意识形态并非同样抽象的意识的同样抽象的产品,而是有着一种有着自足的和客观存在的东西,无论其为特殊的、文化编码了的声浪(言语、音乐)的组织,还是由物质制作所引起的光线的协调配合(印刷、视觉意象)。与其他现实方面不同的地方在于,意识形态方面同样按照自己的组织原则“也反映和折射”着自身之外的现实。换言之,符号不仅存在着而已,它还在作为能指而存在。
符号概念的这样一种双边本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索绪尔来说,所有问题在于在一个语言的封闭体系内部一符号与另一符号的关系问题,符号与其语言外的所指的问题就被彻底给“悬置起来了”。这就是说,正如我们所见,对这样一种语言的结构我们是没有办法参照语言以外的决定物来予以很好解释的。对于沃洛希诺夫来说,一切则相反,尽管语言在一般意义上,所有这些意识形态形式都被认为是拥有其自主的现实性的,它把一种意义强加在“现实”头上,而这种意义也反映着它们自己的系统组织性,自己的形式,尽管对于经济和社会关系而言它们是不可减少的,而部分地,也可以用它们解释。这是因为沃洛希诺夫感兴趣的,不是语言的抽象语法,而毋宁说是包含这些语法的规则的用法放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下应当如何进行研究。他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确定言语形式的类型学或言语体裁的类型学,并参照以之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语言交际的条件对其加以阐释。
[1]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62.
[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6页。
[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6页。
[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04页。
[5] Ken Hirschkop,David Shepherd:Bakhtin and Cultural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0,p.130.
[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6页。
[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7页。
[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8~349页。
[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0页。
[1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1页。
[1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3页。
[1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4页。
[1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6页。
[1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7页。
[1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9~360页。
[1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0页。
[1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6页。
[1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5页。
[1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5~366页。
[2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6页。
[2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77页。
[2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4页。
[2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7页。
[24] 散文学(prosaics)是巴赫金研究者一书(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中创造的一个概念,与诗歌形成对比。在“散文学”里,“散文”还具有散漫、零散、不成系统、没有统属……等义;而在这个意义上,与整饬、秩序、规矩、井然有序、纪律森严……相对。——笔者
[25] 按:中文版《巴赫金全集》第2卷中,此句译作“机体内的心理是超出机体范围的”,不确。按原文为:“Психика в организме - экс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а.Это - социальное,проникшее в организм особи.И всё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 экс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 в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области,ибо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знак,находящийся вне организма,должен войти во внутренний мир,чтобы осуществить свое знаковое значение.”全文应为:“这是一种渗入到个人机体内部的东西。在社会经济领域里,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都享有治外法权,因为处于机体之外的意识形态符号,应当进入内部世界,以便实现其符号意义。”——笔者
[2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8页。
[2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8页。
[2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93~394页。
[2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95页。
[3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96页。
[3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99页。
[3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00页。
[3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01~402页。
[3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03~404页。
[3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05页。
[3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07页。
[3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08页。
[3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0~411页。
[3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2页。
[4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3页。
[4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6页。
[4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6页。
[4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7页。
[4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7页。
[4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8页。
[4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8页。
[4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8页。
[4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1页。
[4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2页。
[5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3页。
[5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3页。
[5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5页。
[5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6页。
[5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8页。
[5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8页。
[5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8~429页。
[5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9页。
[5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0页。
[5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0页。
[6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1页。
[6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1页。
[6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2页。
[6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4页。
[6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5页。
[6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6页。
[6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7页。
[6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7页。
[6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1页。
[6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2页。
[7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2页。
[7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3页。
[7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5页。
[7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6页。
[7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7页。
[7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8页。
[7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8~449页。
[7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0页。
[7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2页。
[7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3页。
[8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3页。
[8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3~454页。
[8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4页。
[8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5页。
[8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6~457页。
[8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6页。
[8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8页。
[8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8页。
[8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9页。
[8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2页。
[9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2页。
[9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3页。
[9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5~466页。
[9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6页。
[9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8页。
[9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69页。
[9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0页。
[9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1页。
[9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6页。
[9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7页。
[10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80页。
[10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82页。
[10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85页。
[10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85页。
[10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86页。
[105]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上册,南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267页。
[10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92页。
[10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515页。
[10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525页。
[10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3页。
[11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0页。
[11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0页。
[11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9页。
[11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71页。
[11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22页。
[11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41页。
[116] 参见《巴赫金全集》第2卷第370页注(1)。按:按照原文,此处“深层含义”应译为“表现性”(выразительность,expressivity )。
[11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70页。
[11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5页。
[11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7页。
[12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04页。
[12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0页。
[122]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329.
[123]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77.
[124]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118-119.
[12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524~525页。
[12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22页。
[127]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124-125.
[12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58~159页。
[129]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61.
[13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8页。
[13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8页。
[132] Linda R.Waugh,Monigue Monville Burston:On Language,Roman Jakobson,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p.43.
[133] Michael Eskin:Ethics and Dialogue in the Works of Levinas,Bakhtin,Mandelshtam,and Celan,Oxford,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97.
[134] Michael Mayerfeld Bell,Michael Gardiner:Bakhtin and the Human Sciences:No Last Words,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1998,p.170.
[13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5页。
[136] Michael Mayerfeld Bell,Michael Gardiner:Bakhtin and the Human Sciences:No Last Words,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1998,p.170.
[137] Michael F.Bernard-Donals:Mikhail Bakhtin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Marxis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94.
[13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5页。
[13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4页脚注①。
[14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9页。
[14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9页。
[14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1页。
[14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1~362页。
[14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7页。
[14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47页。
[146] Michael F.Bernard-Donals:Mikhail Bakhtin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Marxis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98.
[14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1页。
[14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1页。
[14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1页。
[15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1页。
[15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8页。
[15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1页。
[153] Michael F.Bernard-Donals:Mikhail Bakhtin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Marxis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103.
[15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5页。
[15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5页。
[15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5页。
[157] Michael F.Bernard-Donals:Mikhail Bakhtin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Marxis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182.
[15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50页。
[159] Ken Hirschkop,David Shepherd:Bakhtin and Cultural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0,p.126.
[160] Ken Hirschkop,David Shepherd:Bakhtin and Cultural Theory,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0,p.127.
[161] Gary Saul Morson,Caryl Emerson:Mikhail Bakhtin:Creation of a Prosaic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27.
[162] Tony Bennett:Formalism and Marxi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9,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