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歌剧是莫扎特去世的那年,即1791年写出来的,脚本是应席肯内德(Schikeneder)之请写的,后者是一个剧院经理,他和莫扎特一样是共济会会员。这位经理想上演一个仿照当时叫座的有神怪内容的歌剧用以增加收入来还债。这个歌剧是莫扎特的最后的歌剧,也被认为是莫扎特最优美最有代表性的歌剧。此歌剧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首演,内容反映的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这里明确地体现了非基督教的“共济会”(Freimauer)思想甚至还显现了此会的礼仪和规章。莫扎特是个热心的共济会会员,他在1784年年底加入,这年是他创作钢琴协奏曲和在维也纳演出的**时期,此后他为共济会创作了大量乐曲,这些乐曲构成了他的创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在他去世前的最后的日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充分体现共济会精神的歌剧《魔笛》。
谈莫扎特,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共济会。共济会英文称谓是“Freemasonry”,德文称“Freimauerei”。这个组织至今还存在,据估计,现有六百万成员,在美国参加共济会的人数很多,具体数字在网上有各种说法,我取其平均数,大概有二百万人。共济会在美国的历史悠久,一个证据:签署独立宣言的53人中明确有共济会身份的有5人,其余的估计是共济会成员的有20多人,军队里的将军以华盛顿为首,几乎都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势力所以那么强大,是由于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从英国漂洋去北美的英国人大部分是清教徒和从监狱里刑满释放的流浪者,他们对英国国家教会—圣公会采取敌对的态度。共济会本来发源于英国,这些漂洋去新大陆的英国人主要是平民和商人,他们向往自由、平等,对大英帝国的统治没有好感,所以去新大陆的英国人中共济会会员和抱共济会思想的人很多,他们把共济会带到了北美十三州,由于英国政府把去北美的英国人当作殖民地人民来统治,剥夺他们的公民权,经济上压榨他们,赋税重重,他们必须像奴隶般地劳动,引起了这些人对本来是祖国的英国的反抗和暴动,这样便开始了北美十三州的独立运动。
但是观察共济会,应该注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截然不同的历史作用。它起源于中世纪(14世纪)的英国,它是由建筑业行会做石工这一手艺的手工业工人成立的一个秘密组织,其组织的缘起是为了保持绝活手艺不外传,并维护自身利益,所以它的产生在手工业工人受压迫的封建社会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这个组织吸收成员不问信仰何种宗教和社会地位,主张平等和博爱,入会时要手按基督教圣经发誓保守组织秘密(现在美国总统就职时还沿用这个仪式),它开始时吸收的成员是平民和手工业工人,后来一些认同这个组织的主张、支持资助这个组织的活动的有贵族身份的政要和文人,也被他们吸收入会了。比方说歌德、席勒和魏玛公爵奥古斯特。伏尔泰是普王腓特烈的座上宾和老师,他是那时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同时是共济会的会员。普鲁士的君主腓特烈(Friedrich II)受他的影响,未登王位就在汉堡带头入会,登上王位后,这位君主在波茨坦成立了自己独立的分会(Loge,笔者译:坛)而且自任坛主。在奥地利,女王特雷西亚本人是反对共济会的,因此而受到普王腓特烈的嘲笑,但她抵制教皇发布的禁令,默许共济会的活动,轮到她儿子约瑟夫二世执政,他实行“开明专制”,对共济会采取开明态度,发布手谕(Edikt)宣布共济会是合法组织,在他的鼓励下,维也纳的共济会非常活跃,活动极为公开。莫扎特就是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入会的。莫扎特本人参加共济会是在1784年年底,那年正是他创作钢琴协奏曲的**时期,他参加共济会并非偶然,因为他本人受过萨尔茨堡大主教的侮辱,对教会和天主教教义非常反感,他喜爱自由,喜爱与人交往,共济会主张的平等、博爱、互助,内部称兄道弟,这种思想和做法与他个人的不谋而合。他入会后为共济会创作了许多乐曲,《魔笛》便是他极力宣扬共济会精神的作品。所以谈莫扎特,他与共济会的关系是摆脱不了的题目。共济会的平等博爱思想与启蒙思想有共同之处,那时候的共济会助推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准备,所以莫扎特时代的共济会与现在存在的共济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开始时共济会内部除了坛主和普通会员有区别外,并不分等级,后来按当时城市手工业行业的三个不同的等级,会员也有了师傅(Meister),帮工(Geselle),徒弟(Lehrling)的区分,而且会员区分为三,这个“三”成了共济会神秘的数字象征,它反映在这个秘密组织的会徽的两个正立倒竖的神秘的三角形上,现在的美金一元面值钞票上还印有这个神秘的共济会记号。莫扎特在《魔笛》这个歌剧里也照顾到了“三”这个数字的神秘象征,序曲开始是三个肃穆的三和弦、三座神庙、三种美德、三项考验、三个侍女、三个传达萨拉托斯特拉旨意的男童,所以人们对《魔笛》这个歌剧有各种神秘的象征的解说。现代评论家希尔特海姆(Hildesheimer)着力于对人们过分美化莫扎特泼冷水,他认为这个歌剧的各种象征因素存在着不调和的生硬的拼凑现象,这种指责受到了音乐评论界的驳斥,认为那些看起来矛盾和荒谬的象征因素恰恰通过莫扎特天才的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个歌剧的内容可简述如下: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塔米诺(Tamino),女的叫帕米娜(Pamina)。他们历尽艰难考验,最后喜结良缘。但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代表光明的力量萨拉斯特罗(Sarastro)(男低音)和代表黑暗势力的“夜的皇后”(K?nigin der Nacht)(花腔女高音)争夺这对青年人的斗争。
王子塔米诺(抒情男高音)遇到一条大蟒蛇,被夜的皇后的三个侍女(女高音)救出。王子醒来后,看见一个长着翅膀的捕鸟人帕帕格诺(Papageno)(男中音),把他当作救命恩人。夜的皇后的侍女把她们的主人的女儿帕米娜的画像给塔米诺看,塔米诺看了画像一见生情,当他知道这位美丽的少女被祭司撒拉斯特罗囚禁着,他决心要去把她救出来。实际上这个少女是撒拉斯特罗出于爱心,把她从她的代表黑暗势力的母亲的庇护下解救出来。夜的皇后授王子以魔笛,赠捕鸟人以神铃,命二人去救她的女儿。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们通过萨拉斯特罗都明白了真相,知道了是非,脱离了夜的皇后的羁绊,通过考验,得到了美满的结局。捕鸟人帕帕格诺也找到了对象帕帕格娜。黑暗逃遁,光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