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学有优教:教育中国梦
教育给每个人提供出彩的机会,强国必先强教。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初步解决,而“上好学”成为老百姓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学有优教,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民众对教育的普遍性需求。
教育中国梦的实现,既要解决好一贯重视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问题,还要解决好当前问题比较突出的幼儿教育,更要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个人发展。幼儿教育,就是要顺应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培养孩子快乐成长。我国幼儿教育供需矛盾问题依然严峻,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理念深受应试教育影响,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独立和明确的政府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是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因此,政府应从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等多方面来改善幼儿教育难题。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有了进一步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农民工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解决。高中教育保持稳步发展,中职教育进入发展“黄金期”。但是,基础教育仍存在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教育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办学形式多元发展,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找人难“二难并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终身教育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终身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教育资源短缺,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举办终身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的作用。
实现教育中国梦,一要树立全社会教育优先的理念;二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让教育成为人们成才、创新的平台;三要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四要构建教育公平的法律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0.2.2 劳有所得:收入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0%。蛋糕做大令人欢欣鼓舞,但如何分好蛋糕不容忽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不仅影响个人劳动的积极性和个人财富的稳步增长,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在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在做好就业工作、做大社会蛋糕的同时,完善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确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收入中国梦,政府一方面必须坚持促进就业,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调整就业结构、改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必须保障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报酬,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完善劳动者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城镇居民“靠工资过活”、农村居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已经扭转,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化,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知识回报率、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为个人、企业、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增强国民的财产安全感,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劳动中,必须加快经济制度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农民财产权利的保护描绘了新的蓝图,在顶层设计之下,还需有配套措施的出台,从而营造更加健全完善的制度环境。
0.2.3 病有良医:健康中国梦
健康中国梦的主要内容是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满足病有良医的愿景,提倡预防在先,尽量不生病、少生病,实现有病即治和生病能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在已有医疗保障改革的基础上,健全全民医保,巩固基层医改成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联动,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医改红利,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健康中国梦的基础是预防,“上医治未病”,如何不生病或少生病,需要健全全民医保政策,完善重特大医疗保险救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和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健康中国梦的前提是有病即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进医疗资源结构布局调整,积极推进公共医院尤其是县级医院改革,构建政府办医和社会办医相结合,有序引进民间资本,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健康中国梦的核心是生病看得起,要从破除“以药养医”体制入手,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基本药物采购体制机制。
0.2.4 老有颐养:养老中国梦
“银**潮”袭来,给我国的养老事业带来诸多挑战和压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处于一种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的状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四种保险制度并行发展,构成了拉动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四驾马车”;家庭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构成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三大支柱”。但是“四驾马车”步伐不一,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养老保障和服务事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老有颐养”可分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三个层次。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是“老有所养”的重要标志,也是“老有颐养”的基础;“老有所乐”则是满足老年人的社交和尊重的需求,提升幸福指数;“老有所为”是继续发挥老年人余热,积极主动地适应老龄化,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完善我国养老体系,一方面要完善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养老金并轨,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基金投资效益,构建全面的监督审查体系;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构建面向不同群体、多层次、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机构。
0.2.5 住有宜居:居住中国梦
“住”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是家庭安乐、社会稳定、实现梦想的基本条件。“住有宜居”是在“住有所居”政策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崭新理论视角,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方面,合理负担,重视租房市场,构建购租结合的住房体系,房价和租金维持在合理水平;功能方面,安全、舒适,社区配套设施完善,通勤质量提高,通勤成本和时间降低;社会关系方面,邻里和谐融洽,社区建设完善;人文环境方面,传统建筑文化、居住文化有效传承,彰显城市个性,底蕴深厚、特色突出。
“住有宜居”首先要求房价水平合理,需要有效抑制投机需求,同时重视租房市场,开发我国的房屋租赁市场,从税收、金融、法律等多个方面保障人民住有所居,从而推动我国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社区配套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是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社区配套,要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公益配套与商业配套同步发展。良好的个人素质、充分的社会信任和文明的人际交往是和谐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为达此目标,需要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居民自治;培育社区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积极培育志愿组织,重视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新建城镇千城一面,居住文化断层的大背景下,住有宜居还应该依据城市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文化、经济条件,建设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保留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变迁的记忆。
0.2.6 碧水蓝天:生态环境中国梦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饮用安全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沐浴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之中,这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环境权利。生态环境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和破坏性的开发。但是近年来,环境问题频发,全国频繁出现的雾霾污染天气,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大范围的沙尘暴等,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生态环境在国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严峻的民生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开战,努力保护和修复生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政府在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需要社会和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只有上下协同,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习他国先进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经验,才能保护好蓝天碧水这样的公共产品,才能实现美丽的生态环境中国梦。
0.2.7 温馨港湾:民生安全中国梦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居民“不安全感”越来越重。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分配制度不公正、社会分层极化、官员腐败、恐怖袭击、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系统失衡问题,与自然灾害、病毒传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自然系统失衡问题交错纵横,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的风险社会状态,民生安全的现实令人担忧。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出行安全、职业安全无不时刻牵动着民众的神经,考验着政府的态度和能力。
食品、环境、交通与职业等风险是中国在以“生产力”为导向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产生和累积的,但现代化过程却难以控制它们。在风险社会时代建构一个“安全的社会”,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合作互补。政府是民生安全保障网的构建者,是安全产品供给的最终责任主体,也是其他主体的监督者;社会是民生安全保障网的推动者,面对各类安全问题,只有激发公民更多地投入参与,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以责任、妥协和宽容为特征的平衡互动状态,才能为中国社会安然跨越风险社会创造条件;个人是民生安全保障网的参与者,个体参与民生安全保障网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安全意识或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自觉意识;企业对保障民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民生产品的安全特别是食品、药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民众各方面共同努力、上下协同,才能最终实现民生领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