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民生中国梦:中国人永远的追求(1 / 1)

0.1.1 民生梦——中国梦的现实诠释

中国梦是有层次的,从微观层次来看,它首先是个人的“梦”,可以具体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追求和梦想。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是关乎民生的“就业梦”“安居梦”“健康梦”“成才梦”……通过勤劳创造,能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因此,实现中国梦,民生是基础,民生改善是最好的诠释,它使中国梦不至于成为一句虚幻、空洞的口号,具备了现实的温度。

中国梦从个人的“梦”上升到国家民族的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和压迫,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苦苦求索、艰难追寻。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出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调整城乡产业和企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实施赶超型科技进步战略;克服利益梗阻,坚定推进改革,形成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体制改革。这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能够实现,中国人的“民生梦”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占世界人口20%以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的难题。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中的汇率压舱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资本新源头,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将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0.1.2 前贤先哲的民生梦想

中国梦,时代不同内容不一,领域不同职责不同。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意志品格著称于世。其中既有知识分子从“小康”到“大同”的民生梦,也有劳苦大众从“等贵贱、均贫富”到“天朝田亩制度”的民生梦,更有民主主义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梦,这些梦就是自古以来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生梦的代表。

孔子被后人称为大贤至圣,然而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逐梦者,其在《礼记·礼运》篇中,设想了一个“大同小康梦”。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不乏与孔子一样的民生理想和追求,墨家代表墨子设计了一个“兼爱”“尚同”的理想社会;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民生理想;道家思想家老子向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太上不知有之”的社会,设想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到了中世纪,一些知识分子为民代言,为民生鼓呼,如魏晋之际的鲍敬言设计了一个“无君无臣”的乌托邦;宋元之际,思想家邓牧提出一种与鲍敬言的乌托邦颇为类似的理想,主张“废有司,去县令”;明末清初,黄宗羲更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的思想。中国近代变法思想先驱者龚自珍,认为要从“本”源上下功夫,这个“本”源就是“人心”,就是要根据才智、能力、德行分配财富土地,实行土地公有之下的分层享有制度。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积贫积弱。领导戊戌变法的知识分子康有为,发表了一部带有乌托邦空想性质的《大同书》,提出了“太平之世”,描绘了一幅实行公有制之后民生解决的美好图景。

2000多年来,广大劳苦群众为了争取基本的民生权利,不屈不挠,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反压迫、争民生的英雄史诗。秦末农民陈胜、吴广在饥馑和完不成徭役处于被斩首的死亡威胁下,揭竿而起;两汉之际的樊崇“以饥馑相聚”,都是为了民生权利的基本保障。中唐以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仅限于人身权、生存权等基本民生权利的要求,而是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就蕴含着对解决民生的基础——土地提出了诉求,由早期狂暴的空想向更现实的平均思想转变。明中叶以后,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民生资料——土地高度集中于皇权,地租的形态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劳苦大众的生活越发艰难。农民为争取民生权利而开展起义斗争,也由传统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向对土地的现实要求,即“耕者有其田”“不纳税、不缴粮”等口号转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广大人民争取民生权利的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洪秀全把“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付诸实施,主张去除等级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种朴素的农民平均主义式的梦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难实现的,但他们对民生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民生梦想,标志着千百万被压迫民众已经开始觉醒。

在马克思主义还未来到中国或刚刚传入中国而未和中国的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年代里,迅速兴起的具有青春性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他们继承了中国历代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走上了历史舞台,表达了他们的梦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提出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纲领的同时,也提出了他们带有主观社会主义色彩的民生理想。基于对欧美资本主义的认识,提出了“民生、民权、民族”的“三民主义”理想。其中“民生主义”理想是他最重要的理想,其具体措施就是实现“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0.1.3 民生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普遍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生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歌。“五四”呐喊、南湖游船、遵义会议、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延安窑洞的曙光、长城内外抗日的烽火、大江南北的怒吼、天安门上的庄严宣告……只有无产阶级登上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才真正肇始了民生中国梦,标志着民生中国梦正式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不但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实现了综合国力的超越,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初步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49 750万人,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2 218万人,并已基本建立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达到90%以上;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如进出口贸易总量、外汇储备、粮食产量、钢产量等,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伟大的中国,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今天的中国,民族复兴、民生改善的梦想仍在继续。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民生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实际上就是民生中国梦的实现阶段,它呈现出诸多重要的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十八大报告在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都反映了老百姓的切身愿望。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