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1 / 1)

《挪威的森林》,夜里看完了。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直子是渡边心里对生命存疑的黑暗地带,他爱直子,就像一个躲在衣橱里怕黑的小孩,紧紧抓住另外一个小孩的手;他也爱绿子,那是这个小孩渴望阳光下的嬉闹、玩耍和明亮的生机。

这可能是村上很打动我的东西,他自我,但这个自我是有缺口的,就好像黑咖啡总会配上热奶。淳平总是想起贵理惠,渡边固然一个人形单影只,可是他也会一封又一封地给直子写信,和绿子躲在伞下热吻,一边看火灾一边唱歌,彻夜守护着失去爸爸的绿子。再回头看那个永泽,他的自我是非常紧实密闭的,永远以自己的逻辑和程序向前推进。他有很多狐朋狗友,人际非常热络,可是他心里,却没有像“渡边——直子”,或是“渡边——绿子”这样几乎把对方视为生之支柱的重心转移。所以他很坚强,他没有死穴。

过去读《挪威的森林》,没有注意到这个结尾部分。这次看得几乎要流泪,特别是玲子和渡边**那段。最心爱的朋友死于盛年,“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虽然渡边天天打扫庭院,洗净窗帘,养肥一只猫,把自己体内的螺丝旋得紧紧的,用这些结实的生机之网,努力地想把日渐下沉的直子打捞上来,结果她仍然被死亡抢走了。

渡边一天天地在海边走,胡子长了,衣服脏了,彻夜对着篝火发呆。他觉得不能原谅自己。直到玲子到来,他们用吉他弹唱,一整夜,给直子开了个告别会。之后他们**了,四次。

大象与风,最重、最黑的,直子负担不起的青春惶恐、人际恐惧,走到尽处,就羽化成风了。渡边当然得和玲子**,就像施特劳斯年轻时爱过一个有夫之妇,一个马戏团演员,后来那女人随团远去,他也知道永远不会再见到她了,他在她弃岸而去的湖堤边,坐了一整夜,之后豁然开朗,积极地投入创作了。我真搞不懂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性是脏东西,才不是,《挪威的森林》里,每段**都非常干净,不管是**还是**,这和一个人心里的欲念有关。虚无的谷底之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过去了,一个男人用自己的身体去爱女人,体温相慰,这是一种积极的、温暖的生之渴求。就像绿子,大笑大唱,玩世不恭地笑面人生,因为之前,她用自己的手,送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临危抢救中度过了青春期的绿子,早已经彻底厌弃了在医院来苏水那种死亡的气味。

所以很怪,在常态下最脏的东西:三角恋爱、性、死亡,在这本书里,却是最干净的,令人起敬和落泪的地带。

村上在书的结尾,最后一句话是“献给我死去的几个朋友,还有活着的几个朋友”。这是他可爱的地方,向死而生,这个重心还是在“生”。

对生命的形而上反刍,村上这个思维的纵深度,和西方作家不能比,但是却比一般日本作家那些清浅的作品,要深刻些。我知道朋友是想让我写他的日本气息,但是我清理完自己的阅读经验,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他很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