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店也是企业?!
在德国,登记在案的企业总数超过340万,不管是街角塞尔维亚裔新移民所经营的杂货店,或全球雇员超过50万的德国传统企业西门子(Siemens)都是。还有德国铁路公司、德国邮政公司、笔者亲人经营的农场、C&A服饰店、汉堡王、保时捷或是街角的理发店、冰店、健身房和舞厅夜店,甚至某些学校或大学,都可以算是企业。
企业最简单的定义,便是以贩卖方式企图获利的组织。企业的主要任务,便是提供可以满足顾客的物品或服务。这也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中所扮演的角色。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化腐朽为神奇,将无用之物转变成为可用之器。例如,将钢铁变成汽车,将废弃的空屋变成舞厅夜店,碎肉变成汉堡,或是将人力转变成服务资源,如递送邮件就是服务业之一,餐厅服务或是开课教学也是如此。
不想自己揉面团,所以我们需要企业
在进入企业的世界前,读者必须先了解一个问题:世界上这么多企业,为什么不是多余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值得深思,实际上,我们可以买面包,但也可以自己烤面包。为了想吃面包,并不需要企业的存在,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自己将信件送达对方手里。
以前,人们自己烤面包、自己杀鸡宰牛、自己酿酒、自己盖房子,因而面包师傅、肉铺及酒庄老板和营造工人,也比较不容易赚钱。不过,今日状况大不一样,这也代表面包店、肉铺或酒店的存在,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就像面包店烤面包既快又便宜,因为店里有专业的大型机器,况且熟能生巧,对经验丰富的面包师傅来说,烤面包只是例行工作,他们是所谓的专业人士。
因为有这些专业人士,大家可以省下烤面包的时间。更何况,今日许多我们使用的产品,根本无法自行制造,如汽车、个人计算机,或是iPod。
今日社会结构是行业分工,就像笔者受雇于一个生产并贩卖报纸的企业,撰写报道文章,笔者的木匠朋友,则拥有一间木工坊。当他想看报纸时,可以选择购买笔者工作的报社或其他报社所出版的报纸。当笔者需要书架时,可以请他定做,或者到家具店购买。还好有行业分工,否则若是笔者自制书架,成品可能就像木匠朋友写出来的文章一样,既别扭又难看。
忙着烤面包的心脏科医师
在没有专业分工的世界里,一个心脏外科的医生每天一早起床,便要到庭院采摘苹果,喂猪喂鸡喂牛。除了自己烤面包之外,还要砍柴,自己做奶油,还要亲手缝制医师白袍及手术服。等一切妥当终于进医院后,还得先处理业务信函及接听电话,很难说何时才有时间进手术房,为病人开刀。
与其他人相比,这位医生最拿手的事情便是执行心脏手术。或许他也很会烤面包,不过,会烤面包的人很多,能够操刀执行心脏手术的人却很少。因此,如果这位医生能专心于心脏手术上,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最好,他不必自己动手制造食物,花钱购买就好。如果有清洁人员能清洁善后,有秘书能处理所有的业务文书,并过滤电话,这位医生便可能一天为十位病人开刀,而不只是三位而已。医生可以挽救更多生命,业务处理也更为迅速,毕竟秘书总比医生熟稔如何撰写业务信函,就像清洁人员可能也比医生知道更多的清洁妙方。总之,专业分工后的结果只会更好。
生产什么才会卖?
无论大、小、传统或新兴,所有企业都一样,必须赢得顾客的心。也就是说,只有卖出更多东西,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继续生存下去。不过,这个规则只是用于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在德国东部地区还称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那里只有计划经济。所有像是企业该生产什么,或是生产多少的问题,一律交由中央机构决定,没有市场竞争这回事。
在市场经济里,企业开发及提供市场何种商品,企业经理通常握有决定权。而决定的依据,则是按照经理人的经验,推断市场可能需要什么产品。产品是否热销,是最重要的考虑。因为企业经理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获利,也就是销售收入大于付出成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企业必须推出消费者可能购买的商品。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欲望,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制造何种产品。
不过,事情并非总是顺利。企业经理有可能错估消费者的心理,或错判市场竞争状况。其实,消费者不难发现,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口味巧克力,新配方洗衣粉及保养品,常常囤积于超市货物架上乏人问津。统计数据显示,市场出现的新产品,五分之四会因无人购买而惨遭淘汰。
预测市场走向而做决定,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风险。假使某个企业经理,预估大圆耳环将会成为时尚潮流,因此决定生产大圆耳环。当耳环仍在生产线尚未制造完毕时,市场却开始流行起小碎钻耳环。这时,经理便必须当机立断,提出应变措施。一个好的企业,通常能够洞悉消费者的需求。
有时,企业甚至能预知消费者本身都不知道的需求。例如,德国一家公司在二十年前推出一款车身贴纸,形状如手掌般大小的墨水印渍。这款造型奇特的车身贴纸颇受消费者的欢迎,数万张贴纸一售而空。
在这款贴纸上市前,若要消费者写下自己计划的购买清单,可能不会有人将墨水印渍形状的车身贴纸列入清单。只是这一点都不妨碍这款贴纸甫一上市便立即获得消费者的热爱,每个人都想拥有它。
好企业必须要有灵敏的嗅觉,知道市场走向为何。就像从前没人能想到,松松垮垮卡在臀上的超低垮裤,会如此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但还是有公司大胆推出,并因此获得厚利。
不生产商品也可以是企业?
不少企业本身也生产货物,只是可能并非所有组件全都自己制造。例如,汽车制造商便须购入轮胎、钢板、数位仪表板、车灯等零件,再组装成汽车。汽车制造商与制造面包的食品工厂、钢铁厂,或打印机制造商相同,都属于生产者(producers)之一。
某些企业则不生产消费者可触摸的有形商品,而是借由提供某种服务赚取利益。例如,保安公司指派雇员,至各大工厂担任驻警,维护安全。或在博物馆内,防止调皮的孩童破坏展品及设备。这类企业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第三产业(tertiary sector of the economy),即俗称之服务业(service sector)。在这类产业中,银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行业。关于银行,笔者会在本书提到货币时,再做详细的解释。
能销售才称得上是企业
企业的主要任务便是推出产品,以供消费者选择。为了达成这项任务,企业必须如上所述,将无用之物转变成有用的,例如,将钢铁变成汽车、面粉变成面包,或将塑料零件变成手机。为了成功地生产产品,企业需要资金、员工、原料、空间、创意等,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综观生产要素,可分成以下三大类。
土地:指企业生产所需之所有自然产物,如建造工厂的土地、各种矿产、水、空气、太阳能、水力等。
劳动:指所有的人力资源,无论是劳力或是劳心,像创意、体力、自制能力、专业技能,甚至冒险精神,也属于人力资源。
资本:所有生产物品所需,但未列入上述二者之物。例如,制造蛋糕所用的烤箱,便属于资本之一。联合收获机(combine harvester)则可帮助谷物迅速收割,因此也属于资本范畴。
这些生产要素就像是做菜所需之食材一样,由企业自行配置利用,以生产出有用之商品,供消费者选择。有用,意即消费者在考虑厂商所制定的标价下,仍然认为拥有此商品对他有利。此外,为了让消费者能够真正买下商品,这些商品必须运送至消费者能够见到的范围。
这个看起来颇为复杂的企业任务,可以简述如下:提供消费者喜欢且愿意花钱买下的商品,并且能掌握市场潮流,洞察先机。
生产及销售可说是企业的两大任务,其中还包括广告、运送及贩卖等。而某些企业的主要任务,就只有销售而已。
我也可以当企业家吗?
所有企业背后都有企业家(entrepreneur),也就是企业的负责人和拥有人,有时同时也是创办人。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企业。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有人会想创办企业呢?成立企业必须负担的风险极高,在德国,每年都有上千的企业,由于无法支付账单,只好放弃营业宣布倒闭。很多人也因为不敢冒险,而不愿成为企业家。
创办企业的理由很多,可能的答案之一是想赚大钱。从世界富豪排行榜便可看出,排名前几名者,都和企业家脱不了关系:要不是本身是企业家,就是曾经是企业家,再不然,也是企业家的后代。
除了赚大钱之外,当然还有别的理由,比如说,有人不想老被上司干涉,希望能独立作业。奥地利知名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便认为,驱使企业家独立创业,并非金钱的**,而是“建立一个私人王国的欲望”“赢得竞争的野心”及“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
不少社运人士,也具有熊彼德所描述的企业家特质,一般称这些人为“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这些社会企业家通常并不富有,他们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热情投入开发新产品或新形态的服务,目的则是为了帮助社会弱势者或是穷人。不少社会企业家都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德国人彼得·艾根(Peter Eigen),创办了国际透明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致力于打击贿赂及贪污之罪行。或如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奖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创办特殊形态的银行,使穷人也能获得小额贷款、创立私人小企业的机会。通过这个机制,尤努斯帮助许多第三世界的穷人脱离贫困。
2011年去世的史蒂夫·乔布斯,可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企业家之一。乔布斯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并长年担任公司的负责人,不仅为个人计算机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在音乐工业、电话通信及无线网络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他所成立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改变了动画电影的世界。他虽然很有钱,但某段时间的薪资只有1美元;他对待员工并不友善,不过全世界的人都想买他的公司所制造的产品。
很明显地,企业家喜欢影响普通大众的生活,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如供给大众手机、网络通信等,或是推出使用电池的小奶泡器,让消费者可将牛奶打成绵密的奶泡,加入卡布奇诺咖啡中。他们总是乐于推出新产品及创新想法,且不惜破坏旧有之物,使之变成无用的废物。例如,今日使用有线电话,无法持着话筒边走边讲的家庭,已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熊彼德称之为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不过,成功的发明家很少同时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就像唐老鸭动画中的吉罗(Gyro Gearloose)和史高治叔叔(Scrooge McDuck)一样。吉罗是鸭堡中最有名的发明家,只对机械有兴趣,而史高治叔叔只对如何使用机械影响别人及如何推销机械产品有兴趣。两个人凑在一起,便是个优秀的企业合作团队。
成功企业的四大原则
成功招揽顾客的方式有许多,常见方法则有四种:使产品售价便宜,推出比竞争对手更优良的产品,使产品畅销,让产品带来便利。
第一,有些企业所制定的产品售价,会让消费者来不及思考,一见标价便掏钱买下。不只是低价策略而已,前文所述的商品标价的陷阱,皆包括在内。
第二,这种可能性很简单,就是推出更好的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名声很快就会传开。例如,德国汽车品牌如BMW或奔驰,正因出产好车,配备最先进的科技,且车速极快,在全世界都有极佳的口碑。
第三,企业可借由媒体传播,塑造产品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进而刺激购买欲望。无论产品是牛仔裤、香水还是MP3随身听,都可以援用此法。就像每次苹果推出新型的iPhone或是iPad,商店前总是大排长龙,甚至有人熬夜等待,直接在商店前过夜。
第四,企业可以利用顾客追求便利的心理。就像街角的披萨店外送服务,虽然披萨面皮厚且油腻,比不上正统意大利餐厅的脆薄好吃,但外送服务仍然不会因此倒闭。因为他可为顾客随时送披萨到家,特别是对整天在外奔波,晚上回家后不想再出门进餐厅的人,是非常方便的服务。
我们手上的商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以制烟为例:香烟可以靠工人手工卷制,也可经由机器制造,机器制造的速度胜过人工好几倍。而且,机器制造的香烟比起手工卷制便宜,质量较为稳定,因为机器不会疲倦,不容易出错,这也是为什么今日香烟厂很少雇用工人手工卷制,大部分都是机器制造的缘故。
在工厂里,产品制造通常分成好几道工序。就像汽车制造厂里,没有任何一个工人可以包办所有工序,有人负责组装引擎,有人则负责嵌装车顶盖,或是负责安装轮胎。首次在工厂大规模实行分工方式的企业家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为美国福特汽车的创办人。他设计让半成型的汽车在装配线缓慢前进,有工人专门负责安装方向盘,下一个则负责将轮胎旋紧。每一个工人都只有一个任务,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熟练到就算打瞌睡也能继续工作。
采用这种方式,可确保每个工序都有专精的工人负责,使汽车每日生产量大增,对企业来说相当有利。但对工人而言,工作变得非常单调无聊,且容易因疏忽而犯错。
无论如何,这种生产分工所带来的优势,仍是无可比拟的。早在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便以制针工厂为例,说明这种现象。“一个没有经验的工人,无法一天制造一根针,更别说一天20根的产量。但今日制造过程已区分为许多工序,第一个工人抽铁丝,第二个拉直,第三个剪断,第四个削尖。”据亚当·史密斯的描述,18世纪的制针工厂已细分出18个工序,按照这种方式,250年前的制针厂工人,平均每天可以制造出4800根针,而不是区区20根针。
时至今日,产品仍是在装配线制造,只是生产线出现愈来愈多的机械装置取代人力。这些机械装置不仅能进行焊接、光切割、冲压、烤漆、旋紧螺丝等工序,甚至还能进行质量控制。这些装置由工人操纵,确保一切正常无误。
在德国或美国等富有国家的工厂,皆大量引进机械装置,使得工人数目锐减,其中机械装置属于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工厂工人则属劳动。至于这种状况会造成什么影响,下一章会再详细说明。
愈大量制造,真的愈便宜吗
基本上,单一产品通过大量生产后,成本会比小量生产便宜,这是生产的铁定法则之一。一个每月生产10万面包的工厂,比起一个月只能生产2万的竞争对手,单个面包的生产成本应该较为便宜。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算工厂不生产任何东西,还是得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称为固定成本(fixed cost)。无论工厂生产面包数量多少,公司都需要经理、计算机、电话、管理员和会计等。一个经理可以管理50个工人,生产出10万面包,也可以只管理20个人,生产2万面包。无论前者或后者,他的薪水都一样,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员,就连办公室的租金,也不会因为生产面包的多寡而有变动。房租、电话费、行政人员薪资属于固定成本,会增加面包生产成本,但如果生产量愈大,单个面包所承担的固定成本就会愈低。
当生产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固定成本也会相对提高,例如,工人增加,便需要增加经理人数以便管理。如果工厂非常庞大,就需要很多经理管理工人,而经理人数增多,就又需要雇用其他经理负责管理。如此一来,企业结构就会变得复杂,还会出现许多文件。这些都会增加成本支出,还常收不到任何效益。
因此,经理必须精确计算出生产量的数值,以期获得最大效益。
企业的钱从哪里来
在德国,大部分企业都是独资经营(sole proprietorship),属于个人,拥有者同样也是老板。这种形式虽然颇为简单,但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如果独资经营企业没钱支付账单时,老板必须拿出私人储蓄支付;若经营不善,甚至必须卖掉自己的房子或车子来偿还债务。也就是说,独资者必须以私人财产来保障企业运营。
其他合伙经营(partnership)的企业形式,也差不多如此。除了独资经营外,还有无限公司(general partnership)的企业形式。在所谓的无限公司里,会有多人分摊工作及责任,这些人是公司的拥有者,也就是股东。他们必须共同承担损失,必要时也必须拿出私人财产抵付。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称为两合公司(limited partnership),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股东分成两类,即无限责任股东与有限责任股东。无限责任股东不仅出资,通常也参与经营业务,而有限责任股东则仅付出资金,在公司里并无任何职位,公司若是倒闭,有限责任股东也只是失去投资之金额,除此之外无须负担任何责任。德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通常采用无限公司或两合公司的形式。
大公司的法律形式,则通常为股份有限公司(joint-stock company),而在德国又细分出有限责任公司(Gesellschaft mit beschr?nkter Haftung,简称GmbH)。不同于无限公司,有限公司的拥有者除了投资金额外,并不需要动用私人财产来担保企业业务之经营。取得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则是出资。
通常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并不亲自经营业务,而是聘请专业经理人担任总裁或董事长,但须接受股东的监督。股东也有权利参与重要决策及决定盈余如何分配,如均分给所有股东,或是留在公司。若决定留在公司,经营者便可利用这笔资金,购买新机器、新工厂或雇用新员工等,扩大公司规模,以便加大市场影响力,将来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为什么股票可以换钱
依据德国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有不少区别。但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就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转让不易。股东所签立的合约,有时会载明转让条件或是根本禁止转让。此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无法在公开市场交易。
而在股份有限公司里,股份就是股票(stock),只要拥有公司股票,便是公司的部分拥有者。股票交易则在特殊场所,也就是证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以下简称“证交所”)进行。所有股票都在证交所中买卖,通过证交所这个机构,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购买他所信任的公司股票。
出现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因,源于创业者需要大笔资金,但不希望只向一位富豪借贷而事事掣肘于人。也可能因为所需资金过于庞大,根本不可能由一人完全提供。创业者便想出一个方法,贩卖股份证明书,也就是股票。买下股票的人,就是股东,便有权利拥有部分公司及盈余。若公司运营不佳,股东自然也会受到波及,手上股票贬值,且无法获得利润。这种因股票而分得的利润称为股息或是股利(dividend)。
成立于17世纪初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便是早期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一。由于要从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中国等地买入香料、布料及瓷器等物品,以便在荷兰高价转售,东印度公司需要不少商船。这项计划所需资金相当庞大且风险极高,所有银行皆拒绝贷款。因此,创办者便以贩卖股票的方式,寻找出资者筹募资金。
这种方法沿用至今,对企业而言,证交所即是筹措资金的场所。
知识补充包: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证券交易所
在德国,证交所在电视上的曝光率极高,除了德国总理的柏林办公室之外,任何机构都比不上证交所的知名度。最常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Frankfurter Wertpapierb?rse),而其只是整个股票市场的一小部分而已。时至今日,真正股票交易只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
证交所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那里大部分股票交易都是匿名进行:买家不知手上的股票是向谁买的,卖家也不清楚生意伙伴是谁。而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职员也常搞不清楚,公司此刻到底属于谁的。
并非所有股份有限公司都在证交所挂牌,挂牌在此意指公司股票在证交所里买卖。其实在证交所中挂牌的,只有少数的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公司在首次办理股票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前,必须满足许多条件,挂牌上市并非易事。
公司上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公司拥有者想卖掉自己的股份,或是想为公司筹措更多的资金,也可能两者皆是。一个公司要挂牌上市前,必须先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而在既有合伙人分得股票之后,公司通常还会释放出更多股票。
接下来就是股市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了:一张股票值多少钱?
每个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也幸亏每个人的估价都不一样,股市交易才可能存在。股票的价值,表现在其价格上,也就是股价。由于股票买卖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因此股价也是一日多变。当有人悲观地认为股价不可能更高,而将手中的股票卖出时,也有人乐观地认为股价一定还会升高,而买入股票,这样才可能达成交易。例如,当某家公司股价为100欧元时,有人悲观地认为,这家公司股票不可能值这么多钱,明日必定跌至90欧元,便想办法卖出手上股票。同时,也有人乐观地想,明日股票可能会涨至110欧元,便出手买下股票。当然,也有人只是因为急需现金而卖出股票,这便不在讨论范围内。
而造成股价上扬及下跌的原因为何?当许多人同时看好某张股票,而急欲购买时,便会造成股价上扬,反之,如果有更多人想卖出手上的股票,股价就会下跌。就像一般市场所卖的货物一样,无论是光盘播放器或是面包,皆由商品的稀少性决定市场售价的高低。
当人们听到他认为对某个公司有利的新闻时,便会想买那家公司的股票。例如,政府发布兴建新高速公路的消息后,建筑业及水泥业便有机会因此获利,考虑到这一因素,便有人会因此购入这类股票。
有时发布重大风灾警报后,保险业的股价便会下跌。因在灾害之后,保险业者须给付更多受损赔偿款,而使其利润降低。股票价值高低与未来趋势息息相关,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取决于其未来可能的收益。一个聪明的股票投资者,必须能敏锐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昨日之事,在股市中则譬如云烟,没有人会在意。
当企业买下别的企业
企业间相互收购,并非什么新鲜事,甚至可说是家常便饭。例如,打算退休的面包店老板,将店铺卖给另一家面包店;或是某家具店想成为全国最大连锁家具店,打败一家又一家的竞争对手,并将店面逐间买下。
这类买卖通常悄然无声地进行,外界无从得知。但如果是知名企业可能被其他企业并购时,媒体便会报道,且可能发生抗议事件,特别是当主角为股票上市公司时。在股票市场上,无论是股票的买家或卖家,皆不必具名,买家可以悄悄地收购股票,潜入对方公司而无人察觉。直到手上的股份超过百分之三时,才须表明身份。
不过,也不能仅听抗议者的一面之词。实际上,收购所发生的状况,不过是某个公司呼吁另一个公司的股东们,将手上的股票卖给他。股东们可自行决定,是否真要如他人所愿,将股票卖出。过程其实很单纯,并不复杂,也不血腥。
那为什么会出现抗议声浪?为什么即将被收购的公司高层主管会出来抗议?这些抗议声浪的背后,也有可能是一种合法的伎俩:通过抗议,高层主管可放出风声,宣称公司市值比对方收购的价格要高出许多,如此一来可使价格上扬,使股东们在卖出股票时,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此外,这些高层主管的抗议,有时的确是认真的。他们想尽办法阻挠收购行动,主要是害怕失去工作。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毕竟收购公司旗下也有足够的高层主管,等着收购成功后,便接手对方的业务,公司原来的高层主管,也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有时,一般职员及工人也可能会出来抗议,同样是考虑到失业的问题。特别是当收购仅是为了拥有使用公司名号的权利,并不打算接手制造工厂。这种情况下,工厂通常必须面对关门的命运。
在收购公司的组织中,有一类特别的团体,称为金融投资公司(financial investors),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s)也列属其中。这类公司专门买下公司,大肆整顿后再转手卖出,并以此获得厚利。
在出资购买公司时,金融投资公司通常采取高额度贷款的方式。例如,一家公司市值1亿欧元,他们实付2000万,其余8000万则以贷款方式支付,这种二八分法是常例,且会巧妙地将贷款转嫁于购入公司之名下。如此一来,公司便必须承担高额债务。但非常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情况有时对公司反而有益:因须偿还贷款,公司得异常警醒,不能浪费任何资源。正是这些投资公司,逼迫濒临倒闭的公司以强硬的手段,厉行节流政策,关闭多余的工厂,售出赔钱的子公司,或是裁员。由于手段强硬冷酷,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受到不少批评。
一般而言,金融投资公司还是有办法使购入公司营业状况趋之稳健的。实际上,他们也不会轻易瓦解购入公司,毕竟,他们还打算将公司转手出售,必须想办法维持公司良好的状况。
原文Douglas为德国化妆品连锁专卖店。
原文Aldi为德国平价连锁超市。
为德国连锁药妆店。
简称GE,通用电气公司,又称为奇异公司、通用电力公司,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
专制纽扣的德国公司,创立于1942年,为德国历史最悠久之制造业者。
位于德国某一小乡镇,口碑甚佳的小吃摊。
德国廉价连锁超市。
德国连锁百货公司。
德国化妆品连锁专卖店。
1887年国际统计学会议(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ongresses)决议,超过十万居民之城市称为大城市,德国至今仍沿用此定义。
生产奔驰车的企业。
此为德国法律规定,台湾现行公司法,已取消设立有限公司最低资金的规定。
德国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及董事会(Vorstand),监事会须由股东代表与员工代表组成,负责董事会之指派与免职,虽无管理决策权,但拥有绝对监察权。
所谓恶意收购,是在未告知对方的状况下,默默收购公司股份的行为,通常获得公司主导权后,即将公司分拆转卖。股市称呼怀此意图的股票买家为黑骑士。
德国2005年社民党主席在媒体访问中,首先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比喻为蝗虫。从此,蝗虫便成为这类短期操作获取暴利公司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