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和刚开车上路的新司机一样,难免有心灵观察上的“死角”,所以初当父母的阶段很容易懊恼,而懊恼源于自知不该犯的失误。
隔了一代,当我再带着小朋友一起生活时,我觉得隔代教养中,爷爷、奶奶就像另一个更资深的父母,虽然资深,还是有“死角”的问题,难免有懊恼的时刻。只不过,过去的经历会增强向前的勇气,看到孩子的问题时,上一代表现得会相对稳定。
如今再度跟小朋友相处共学,我的心情和四十几岁时很不同。我知道自己是从奶奶或外婆的角度来当老师,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当外婆或奶奶。所以在教的过程中,“亲”的成分提高了,“亲”的成分一高,“导”的方法就会更个别化,我希望自己能更顾及孩子心中的感受。
顾及孩子的感受,并不是单纯地顺着他们的意愿,使他们觉得一时舒服或非常受宠爱。相反,我变得更有勇气说:
“不!你不可以这样!”
“不要说了,你不应该例外!”
“你不能老是谈判,先把该做的工作做完,再问其他……”
讲这些话时我的语气坚定,我不愿孩子由于自己的幼稚远离能力的培养,失去可以发展的品行和可爱。
我经常想,为什么自古代社会开始,人们就懂得思考教育孩子的准则,而我们今天却仍然在这么多关于教养的小问题中彷徨,在生活小事中虚耗爱孩子的精力?
古籍中记载着舜任命夔为教育儿童的典乐官时,告诉他对待孩子要“直而温,宽而厉,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用正直而温和的态度跟孩子相处;设置的纪律要宽大但一定谨慎;纠正他们时要刚正,但不可以用长辈的霸权,使孩子感受到欺凌;对孩子讲话要简单但不可以傲慢地冷落他们的问题。
这几句话,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一旦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就在忙碌一天的疲倦中静坐下来,期待因为自省而重新发现可以使孩子变得可爱的教育。
回看几则记事,当我站在年长者的角度,在课堂或信件中和妈妈们讨论教养问题时。有些话要出口并不容易。但人一年长,心里自然有不同的期待,也因为有这些妈妈学生们和她们的孩子一起体谅年长的我,在认真学习中,至少免除了教育讨论中常见的虚题,让我可以直言。
这些父母的好,使我确信只要站在保护孩子的单纯角度上,年轻人也不会见怪我急切但完全没有一丝毁意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