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 / 1)

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设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马叙伦,副主任委员吴玉章。1952年2月,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郭沫若和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新指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吴玉章就自己的文字改革认识进行了自我批评:错误地认为文字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估计到民族特点和习惯,而把它抛开了,认为汉字可以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这事实上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会议决定以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为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规定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并提出中国文字拼音化的方案(汉字笔画式);2.整理汉字并提出简化方案。

1954年7月,研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了拼音方案组提出的五种民族形式拼音方案草案,没有取得共识。

1952年3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汉字整理组,成员有叶恭绰、马叙伦、魏建功、季羡林、丁西林。汉字整理组根据“以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用草书楷化的方法加以增补”的原则,于下半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稿,收比较通行的简体字700个。该稿送毛泽东主席审阅,毛泽东指出:这700个简化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做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王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142页)

根据指示,1953年4月汉字整理组制定了《汉字整理的工作计划》(载丁西林等《汉字的整理和简化》)。计划中说:“汉字字形简化的工作,今后要和汉字字数精简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全部通用汉字的整理。”“精简通用字数,以减少到三千个以下为目标。”“精简汉字采用以下三项办法:(一)删除,(二)同音代用,(三)拼音化(如正式字母还没有制出,暂时用注音字母代替)。”“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精简后的通用汉字全部改成草化简体字。”

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显然脱离实际,难以落实。比如通用字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共3500个,现在执行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通用字多达8105个。滥用草书楷化办法增加了汉字部件的数量,破坏原有的部件系统。而滥用同音替代法,导致很多意义混淆问题。“拼音化”,即拼音文字和汉字夹杂着用,更是当时的想当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