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前俄男爵钢和泰(B. von Sta?l-Holstein,1877~1937)的《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一文由胡适译成中文发表。此文介绍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当时只发表了一部分),高度评价了高氏的中古音构拟。他还提出了构拟古音可用的三种重要材料:
第一,中国各种方言里与日本、安南、朝鲜文里汉字读音的比较研究。第二,古字典(如《唐韵》之类)里用反切表示汉字的读法,古韵表可以考见韵母的分类。第三,中国字在外国文里的译音,与外国字在中国文里的译音。
在那些外国字的汉文译音之中,最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梵文的密咒(Mantras)一类。……古代的传说以为这种圣咒若不正确的念诵,念咒的人不但不能受福,还要得祸。梵文是诸天的语言,发音若不正确,天神便要发怒,怪念诵的人侮辱这神圣的语言。这个古代的迷信,后来也影响到佛教徒,所以我们读这些汉文音译的咒语,可以相信当日译音选字必定是很慎重的。因为咒语的功效不在他的意义,而在他的音读,所以译咒的要点在于严格的选择最相当的字音。况且这两三千年以来,梵文的音读不曾经过变迁。
(选自刘晓南《音韵学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在此文的启发下,汪荣宝同年发表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他利用多种汉语中的外语译音、外语中的汉语译音作为例证,得出结论:“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载杨树达《古声韵讨论集》79页)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大讨论,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研究从音类研究转向了音值拟测。其后不久,历史比较语言学得以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