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隶书(1 / 1)

相传,隶书是秦始皇时徒隶程邈在狱中创制的。因为易写,“以为隶人佐书”,故称隶书,又称左(佐)书、史书。张怀瓘《书断》引蔡邕《圣皇篇》说:“程邈删古立隶文。”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班固《汉书·艺文志》、卫恒《四体书势》也持同样的观点。唐兰先生批评说:

三家都说由于官狱多事,才建隶书,这是倒果为因,实际是民间已通行的书体,官狱事繁,就不得不采用罢了。(自宋以来,狱辞里多有俗语俗字,可以为证。)卫恒说“隶者篆之捷也”,倒是很恰当的。(《中国文字学》132页)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的,战国简帛文字中已经有明显的隶书特征。只是到了秦一统前后,秦国“官狱职务繁”的情形异常突出,文字的使用量、使用频率大增,造成追求书写效率的动机更强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大量秦简,很容易看出这种趋势。

图20 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竹简 战国末年与秦代初年。1975年出土。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十种。 释文: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灸)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书之。其叚(假)百姓甲兵,必书其久,受之以久。入叚(假)而而毋(无)久及非其官之久也,皆没入公,以赍律责之。工……[注:“久(灸)”的意思是烧灼,或指烧灼留下的印记。]

图21 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墓11号木牍(正面) 秦一统前夕。 作者惊与兄弟(黑夫)、亲戚(垣柏,可能其妻的兄弟)、乡邻(吕婴、阎诤)一同在外服役,从前线写此信给家中兄长(中,即墓主),问家里要钱衣,并问候家人,嘱咐、勉励妻(新负)、女(妴)。据研究推测,此信当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二月十九日。 释文: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乞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帬、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王得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季须(媭)、故术长姑外内……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氾季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里阎诤丈人得毋恙也。婴、诤皆毋恙也,毋钱用、衣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得毋恙也?新负(妇)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垣柏未智(知)归时。新负(妇)勉力也。] 另有6号木牍,是另一封家信,写于同年三月夏季,内容相似而更简单。有句:“钱衣,顾(愿)母幸遗钱五、六百,结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

一般认为,秦简文字即是古代所说的秦隶或古隶,是篆书与汉隶之间的过渡形态。它基本延续篆书的构形,而减少笔道转折,点画不拘粗细,行笔自由,便于书写。小篆是秦代的标准字体,但出于实际需要,也允许使用隶书。“隶”即“徒隶”“隶人”,指因罪没入官府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秦代大量使用这类人员。当时繁杂的官府文书工作往往由这些人以及无罪而正常服役的文书人员完成的。可见隶书的地位是很低的。但从存世秦代文物来看,隶书实际上远比小篆流行。

汉兴以后,秦隶(古隶)被广泛使用。汉代隶书资料主要是碑刻、墓志铭和清末以来出土的简帛。碑刻有东汉的《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等,都是优秀的书法范本。简帛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以及临沂银雀山一号墓、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汉简等。

西汉早期(武帝初年以前)的隶书,篆书意味还比较重,字形方正,也杂有竖长型。参见图23、图24。

图23 临沂银雀山一号墓竹简1167 西汉早期。1972年出土。 释文:兵有五共(恭)五暴。何胃(谓)五共?入竞(境)而共,军失其常。再举而共,军毋(无)所粱(粮)。三举而共,军失其事。四[举而共,军无食。五举而共,军不及事]

图24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片段) 西汉初年。1973年出土。

西汉中期以后,字形多取横势,形势外拓;蚕头燕尾,波磔雄健。参见图25、图26。这就是汉隶,也叫今隶、八分书、分书。秦人“令隶人佐书”,所以叫隶书。汉随秦制,“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王充《论衡·效力》)。佐、史是地方长官的僚属。隶书就是由这些秘书和小干部酝酿成型,又不断发展的。所以隶书也有佐书、史书的称呼。

汉武帝临终遗诏木觚。前87至前74年之间。1977年出土。前部据推测为汉武帝遗诏的抄录,释文:“制诏: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谨视皇大(天)之(嗣),加曾朕在。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谞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侅(亥)自汜(圮),灭名(明)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已。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覆,道此绝矣!”此后语义不甚连贯。再后部分则为一封书信,与遗诏无关。

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释文:始建国天凤元年。玉门大煎都。兵完坚折伤簿。兵完折伤簿。

图25 敦煌汉简 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

八分书、分书是后世为了区别于楷书而言的,强调的是隶书点画“若八字分散”的特点。

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代,隶书趋于方正,笔画匀称,挑法逐渐消失,波画变平直,磔画变尖撇,被称为新隶体。东汉始兴刻碑,中晚期此风最盛(图26)。两晋开始流行墓志。当时碑铭一般用新隶体,而小篆只用于书写碑额。

图26 东汉石刻

篆书隶变的过程中,篆体解散,构形基础由单一的弧形线条变为几种平直方正的笔画;小篆偏旁被分化或合并,字形也有不少简化。隶书极大地方便了书写。

同时,篆书“随体诘诎”的特征消失,减弱了汉字直观表意的特征,并降低了表意的系统性。所以隶书以后无法再“因形求义”。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古文字必须以说文小篆为基准和参照系的原因。可以说,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虽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用纸书写的场合多了起来。但直到晋代,正式文书仍以简帛为主。跟石刻文字不一样,简帛文字是日用文字,更活泼,更容易创新。从简帛文字中,逐渐发展出草书和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