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讲过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两条年轻的鱼在水中快活地游动。这时,一条老鱼游了过来,打招呼说:“早上好啊,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尴尬地笑了,问老鱼:“什么是‘水’?”
回到现实中,很多人不都是生活在“水”中,而不知“水”吗?
孩子的生活就是每天早起去学校,学习、学习又学习,偶尔可以和小伙伴玩玩游戏,在一堆作业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成年人就是早起去公司,工作、工作又工作,偶尔休假聚会,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重复同样的生活……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容易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生活、工作和学习,无意识地翻开作业本,无意识地打开手机……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就像长时间生活在水中的鱼一样,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了。
中国有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觉醒”,那么他就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这个世界,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所存在的意义。唯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让人认清自我、看清这个世界,否则将永远“不识庐山真面目”,永远活在“不自知”的状态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洞悉潜在自我,成为自我觉醒的第一批人呢?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尼尔·西格尔在《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中提出一个观点:有的孩子能够自觉又主动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开放式大脑”。它能够帮助孩子自我觉醒,主动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之中,真诚而充分地做“自己”。
什么是“开放式大脑”呢?尼尔·西格尔解释说:所谓“开放式大脑”,就是孩子能够洞悉潜在——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可以成为谁;能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与挫折,从而自觉地去过富有意义的生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创造、主动进入自我角色之中。
“开放式大脑”具有以下四种特质:
1.复原力: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后,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的能力。
2.平衡力: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让自己心理和身体失去平衡的能力。
3.共情力:理解他人观点、关心他人、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善现状的能力。
4.洞察力:洞悉潜在自我,对自我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的能力。
以上四种特质,能够帮助我们成为“自我觉醒”的第一批人。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知、观点、看法,往往偏重主观。我们如何去看待某个人、某个事物,取决于我们的看法;这个人、这个事物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思考、怎样的情绪反应则取决于我们的想法。只有“自我觉醒”的人,才不会沉溺在主观世界里而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所说的那样:“有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泥泞,另一个却看到满天的繁星。”
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看法。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够透过它看到自己的内心;“自我觉醒”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整个世界。那么,如何才能“自我觉醒”呢?
首先应该明白,我们对外界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看法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是我们对善恶对错的抉择。每个人对外界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会偏离道德、人性的范畴。
其次,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会影响自我认知,也就是如何认识自己。自我认知又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觉醒”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
自我发现也就是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也叫自我内省法,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自我观察是对自我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情感、意向等内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即“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比较好理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人们常说“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一个人拥有了“自我觉醒”的能力,便能认清自我、认清世界,便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