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育界都重视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因为乐观的心态,确实能给很多人带来益处,比如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梦想可以成真……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往往会让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与行动,最终得到更好的结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劳拉·库布青斯基指出:“乐观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较乐观的人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更有效地从压力和困难中恢复。”她对69744名女性随访了10年,对1429名男性随访了30年,分析了各种数据之后,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保持乐观有助于人长寿。
这不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笑一笑,十年少”吗?
乐观是一种心理特征,指的是对事物的总体期望偏向正面,比如相信好事肯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等等。这样的积极心理暗示,确实对我们大有好处,至少能够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与行为上的激励,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总是抱着过于乐观的幻想,反而会消解行动力,最后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
实验者把青蛙放在温水中,青蛙优哉游哉地游**,最后在缓慢升温的水中安然死去。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过于乐观,而要有一定的“危机感”。
为什么有的人会过于乐观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过度自信
人应该有自信地活着,但自信不能过头,否则会让自己变得盲目。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自信过头,高估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且这种高估会随着人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其中多数人会对未来事件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
心理学家昆达早在1987年便发表论文指出:“人们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2.证实偏见
什么是“证实偏见”呢?就是人倾向寻找和自己信念一致的意见和证据。比如有一个人喜欢看科比打篮球,并且对科比参加的每一场比赛都充满信心,就算科比哪次比赛失误了,他也会找到各种证据为科比辩护,而不会寻找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这种行为就是“证实偏见”,它会让人过度盲目,因为它只让人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让人们更加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去思考事实到底是什么。
所以,无论学习、工作或者做其他事情,都应该对信息保持客观公正的分析能力,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同时,在“渐变”的环境,或者看似不变的舒适区中,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危机感,这样才不会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什么是危机感呢?危机感就是事态令人感到危险,感觉到有事物威胁到自身,并为此紧张。当危机感来临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现状做出改变,鼓起勇气,迎接挑战。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机感面前,人的潜能更容易被激发,人的勇气也会暴涨,甚至会无所畏惧。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有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论你是学生,或者已经工作了,多多少少会产生危机感。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努力奔跑,如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
危机感不仅会给人带来压力,也会给人带来动力。如果过于乐观,没有危机感,人就不会努力奔跑,对事业和生活就会失去兴奋感,就容易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失去创造力。